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黃久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黃久約,字彌大金朝官員,東平府須城縣(今山東東平縣)人。

他的曾祖父黃孝綽有隱居不仕的德行,號稱「潛山先生」。父親黃勝,曾任濟州通判。母親劉氏,是尚書右丞劉長言的妹妹。一天夜裡,劉氏夢見老鼠銜著明珠,醒來後黃久約就出生了,這一年正是鼠年(子年)。黃久約考中進士後,調任鄆城縣主簿,經三次升遷任曹州軍事判官。當地有個盜賊偷竊百姓財物,報案的人卻稱是搶劫,郡守想對盜賊判處重刑。黃久約核實案情後,盜賊得以免於死刑。他多次被提拔,任禮部員外郎兼翰林修撰,後升任翰林待制,又被授予磁州刺史一職。磁州背靠山脈,歷來盜賊眾多,盜賊被抓獲後雖已認罪伏法,但負責審核的官員有時遲遲不到,被關押的盜賊大多被杖打致死,或死在獄中。黃久約心生憐憫,說:「百姓即便做了盜賊,卻不按律法處死,這樣可以嗎?」於是請求將所有囚犯都審核定罪後再處置。過了很久,黃久約再次進入翰林院任直學士,不久後被授予左諫議大夫,兼禮部侍郎,擔任祝賀宋朝皇帝生日的副使。抵達臨安時,恰逢南宋的館伴使生病,宋臣商議想讓宋朝副使代行館伴使職責。黃久約說:「假如我方副使也生病了,難道要讓都轄、掌儀之類的小官來主持禮儀嗎?」最終堅持讓金國正使單獨前行,自己與宋朝館伴副使仍像往常一樣並馬而行,直至完成全部禮儀後返回。途經宿州、泗州時,他看到地方州縣徵調民夫,一路接力運送新採摘的枇杷果作為貢品,回京後便上奏朝廷,廢除了這一做法。當時因社會貧富不均,有人提議讓富裕百姓借貸糧食給貧苦人家,朝廷將此事交給有關部門商議。黃久約說:「事物參差不齊,是事物的本性;貧富不均,也是常理。如果聽從那人的建議,只會招致百姓怨恨,並非『損有餘補不足』的正確辦法。」當時完顏璟兼任右丞相,認同他的觀點。不久後,黃久約上奏請求退休,皇帝下詔勸諭他:「你忠誠正直、敢於進言,對朝廷幫助很大,不能讓你離開身邊。」於是升任他為太常卿,仍兼任諫官之職。

當時各郡縣空缺官員較多,黃久約進言:「世上難道缺少人才嗎?只是受限於資歷罷了。陛下時常責備大臣墨守成規、阻礙人才晉升,懇請陛下親自決斷,堅決推行改革。」金世宗說:「這件事宰相不放在心上,卻要讓諫臣來說嗎?」當天就任命了幾名刺史。黃久約又提議,應讓親王以下的官員互相推薦人才。世宗說:「推薦人才,本是宰相的職責,其他官員即便品級再高,難道都有識別人才的眼光嗎?如今縣令職位空缺最多,應讓刺史以上官員舉薦可擔任縣令的人,我會考察他們的實際能力再任用。」世宗又對黃久約說:「近來考察舉薦的好官,都是各科出身的監臨官,完全沒有進士,這是為什麼?難道舉薦制度已存在舞弊問題,不能長期實行了嗎?」黃久約說:「各科出身的官員中怎會沒有廉潔能幹之人?若不靠考察舉薦,有些人可能終身都當不上縣令,這一制度不能廢除。」世宗問:「你舉薦的孫必福,就是這樣的人吧?」黃久約回答:「臣不久前任磁州刺史時,孫必福任武安縣丞,我見他廉潔奉公、無所顧忌,所以舉薦了他。沒想到孫必福任警巡使後,處理事務卻遲疑拖沓。」世宗說:「孫必福不僅行事遲緩,還完全不懂處理事務。之所以不追究舉薦官員的責任,只是僥倖他沒有貪污受賄罷了。」黃久約無言以對。孫必福是五經科出身,屬於「諸科」類別,因此世宗特意提及此事。第二天上朝時,按舊例,宰相奏事時侍從大臣需退避,黃久約正要退出,世宗阻止了他。從此,諫臣無需退避,成為慣例。[1]

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他的官爵為中憲大夫、充翰林侍制、同知制誥、上騎都尉、江夏縣開國子、食邑八百戶,賜紫金魚袋[2]。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他的官爵為少中大夫、左諫議大夫、兼尚書禮部侍郎、翰林直學士、上輕車都尉、江夏郡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3]

金章宗完顏璟即位後,黃久約針對「國家富裕而百姓貧困、農業薄弱而商業興盛、任用官員過於混雜、地方官吏權力過重、官鹽價格過高、坊場危害百姓,以及選擇侍從官員、挑選地方郡守縣令」這八件事進言,章宗都讚許並採納了。黃久約再次請求退休,未被允許,朝廷授予他橫海軍節度使一職,讓他得以清閒度日。明昌二年(1191年),黃久約退休,不久後去世。他聰慧爽朗、敢於進言,天性友愛兄弟,文風典雅豐富,有劉長言的文風特點。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