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黃景仁

清代诗人(1749—1783)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黃景仁(1749年—1783年),字漢鏞,一字仲則,自號鹿菲子[1]為文以黃仲則署名,江蘇常州府武進縣人,清代詩人。

快速預覽 黃景仁, 籍貫 ...

生平

Thumb
黃景仁舊居(兩當軒)

黃庭堅之後裔,祖父黃大樂為高淳校官。父黃之掞為縣學生。四歲喪父,依賴母親屠氏養成,八歲能制舉文。十六歲應童子試,三千人中名列第一。[2]十七歲補博士弟子員,於宜興氿里讀書。十九歲到常熟從學於邵齊燾。與汪中友好。乾隆三十一年,於江陰遇洪亮吉,與王曇並稱「二仲」,和洪亮吉並稱「二俊」。[3]洪亮吉趙懷玉楊倫徐書受孫星衍呂星垣並稱為毗陵七子。次年,娶趙夫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邵齊燾病歿,黃仲則益感人生奄忽,開始浪遊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積詩千首。[4]先後依附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業富。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成為安徽學政朱筠的幕僚。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時值清廷平定金川,仲則以《平定兩金川大功告成恭紀謹序》長詩並序應高宗東巡,召試入二等,得充武英殿書籤官,任主簿[5]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受業於鴻臚寺少卿王昶門下。隨著家眷來京,俸薄口眾,生計遂成問題。[6]陝西巡撫畢沅寄五百兩銀子給他,邀其西遊。仲則收下這筆資助,全數捐資縣丞一職,在北京候補。由於新官久盼不到,舊職又遭停薪,家境日窘,在京城的最後日子,只得從伶人討食,粉墨登場。[7]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為債家所迫,乃北走太行山,抱病投靠畢沅,行至山西解州運城,四月二十五日,以肺疾卒於河東鹽運使沈業富官舍。[8]好友洪亮吉持其喪以歸。作品輯成《兩當軒集》[9]

Remove ads

文學成就

工於詩,詩學李白,「天才亮特」,其風格悲苦,《綺懷》十六首是代表作。黃景仁的《雜感》有名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9]乾隆三十七年,作《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樓醉中作歌》,其中:「若論七尺歸蓬蒿,此樓作客山是主。若論醉月來江濱,此樓作主山作賓。」一句富有辯證哲理味。「身後蒼涼盡如此,俯仰悲歌亦徒爾。杯底空餘今古愁,眼前忽盡東南美。高會題詩最上頭,姓名未死重山丘。請將詩卷擲江水,定不與江東向流!」結尾四句點明主旨,人生短暫,但好的詩詞定會被世人追捧,長久地流傳。此詩一出,眾人爭相傳抄,頓時紙張價格上漲,留下「太白樓紙貴」的佳話。畢沅編《吳會英才集》時,認為黃「不自檢束」,僅選其詩百餘首。當代著名詩詞理論家徐晉如曾經說,讀懂了郁達夫,才能與之討論黃景仁。

又工於詞,「小令情辭兼勝,慢聲多楚調。」[10]

生前約做兩千多首詩作,今存詩作一千餘首。朱克敬評其「狷狹寡諧」。[11]

評價

  • 王昶評其詩:「上自漢魏,下逮唐宋,無弗傚者,疏瀹靈腑,出精入能,刻琢沉摯,不以蹈襲剽竊為能。」
  • 吳嵩梁於《石溪舫詩話》中提及:「仲則詩無奇不有,無妙不臻,如仙人張樂,音外有音。」
  • 包世臣評價黃景仁:「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推為第一」。[12]
  • 袁枚詩云:「中有黃滔今李白,觀潮七古冠錢塘。」
  • 瞿秋白詩云:「詞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吾鄉黃仲則,風雪一家寒。」

影響

現代作家郁達夫的小說《采石磯》即以黃景仁為故事主角。[9]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