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黏度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黏度計(英語:viscometer或viscosimeter)是用於測量流體黏度的儀器。對於黏度隨流動條件而變化的液體,則使用流變儀測定黏度,故流變儀可以認為是特殊的黏度計[1]。黏度計僅在一種流量條件下測量。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1年6月16日) |
U形管粘度計

該設備也被稱為玻璃毛細管粘度計或「奧斯特瓦爾德粘度計」,以威廉·奧斯特瓦爾德命名,另一個版本被稱為烏貝羅德黏度計。它主體是垂直放置在恆溫浴中的U形管。U型管的一臂有一段垂直的毛細管。上面有一個球狀玻璃泡,另一個球狀玻璃泡在另一臂,位置更低。
在測試時,將液體吸入上球泡,然後允許液體通過毛細管緩慢地流入下球泡。上球泡上方和下方有兩個標記,之間是已知的體積。根據泊肅葉定律,體積流率和運動黏度成反比,
所以對於確定的體積來說,液體的上液面通過這兩個標記所需的時間與液體的運動黏度成正比。
校準可以使用具有已知特性的流體,比如水來進行。測量所測試液體在兩個標記之間流經所需的時間。將所需時間乘以黏度計的轉換係數,就可以獲得運動黏度。
Remove ads
落球黏度計

1851年,喬治·加布里埃爾·斯托克斯提出了雷諾數很小時適用的斯托克斯定律,這是落球黏度計的理論基礎。
此處 代表摩擦力, 代表下落球體的半徑,是流體的黏度,是球體的下落速度,
當球體的重力大於浮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時,球體會加速,摩擦力會變大,當球體重力和後兩者合力相等時,球體下落速度達到最大且保持不變,即末端速度。通過推導,可以得到末端速度:
此處:
- Vs代表末端速度又稱沉積速度(m/s),
- r是落球的斯托克斯半徑(米)
- g是重力加速度(m/s2),
- ρp是落球的密度(kg/m3),
- ρf是流體的密度(kg/m3),
- μ是流體的動力黏度(Pa·s).
一系列不同直徑的鋼球經常被用於落球黏度測量,以提高測量的準確性。學校的黏度測量實驗經常用甘油作實驗流體。如果選擇比較合適的下落球體,那麼就可以在達到第一個標記之前達到末端速度,可以通過該球體通過兩個標記之間的時間,求出末端速度,進而通過斯托克斯定律求出流體的黏度。這個結果的有效性的一個限制因素是使用的球體的粗糙度。
豎直的落球黏度計的一種改進是滾球粘度計,浸在試驗液中的球滾下坡度,也可以通過使用專利的V板進一步改進,從而增加了所行距離的旋轉次數,可以在更小,更可攜式的設備中達到末端速度。被控制的球的滾動避免了流體中的湍流,這有時會在豎直落球實驗中出現。[2]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