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2-威悌重排反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2-威悌重排反應指醚在強鹼(如有機鋰試劑)作用下重排為烷氧基化合物。[1][2]
反應由格奧爾格·維蒂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和洛曼於1942年首先報道。
這個反應是合成多取代醇的一個較好的方法。
當R''為吸電子基團(如氰基),很容易離去時,該基團在反應中被消除,反應產物是相應的酮類。[3]
Remove ads
反應機理
一般認為反應底物醚在強鹼作用下生成的 α-碳負離子發生 O-R 鍵均裂形成自由基中間體,之後自由基1,2-遷移後兩個自由基再偶聯為最終的烷氧基化合物。[4]

烴基遷移順序與自由基穩定性相吻合,即甲基<伯烴基<仲烴基<叔烴基。
某些烯丙基芳醚也可以按照另一機理進行反應。[4] 例如,下圖中的烯丙基芳醚(1)用仲丁基鋰在−78℃處理得到鋰化中間體(2)。當升高溫度至−25℃,並用三甲基氯矽烷捕獲反應的醇鋰中間體時,結果只得到重排產物(5),沒有(4)生成。這個結果排除了通過自由基(3a)進行反應的機理,支持了以Meisenheimer絡合物(3b)為中間體的反應機理。進一步研究表明烯丙基(對叔丁基苯基)醚進行反應時,反應速率發生下降,從而再次證實了以(3b)為中間體的機理。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