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43年孟加拉饑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43年孟加拉大饑荒發生在英屬印度的孟加拉地區(今孟加拉國與印度西孟加拉邦)。估計有210-300萬人[註 1]死於飢餓、營養不良和饑荒期間有關的疾病。
普遍認為大饑荒造成原因是日本的糧食禁運和英國殖民政府為了戰爭需求,將本地糧食大規模掠奪運往中東及錫蘭供應當地的軍隊,商人囤積稻米,加上殖民地官僚的遲緩反應及無能,導致災難一發不可收拾。
可能成因
第一種說法是日本的糧食禁運導致糧食短缺。英國在1942年於新加坡戰役遭到日軍災難性的打擊,同年日軍開始入侵及征服英屬緬甸。緬甸當時為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地。1940年時,整個英屬印度15%的稻米是來自於緬甸。
第二種說法是英國政府為了戰爭需求,將孟加拉生產的糧食大量運往中東及錫蘭,供應駐紮當地的軍隊,導致糧食短缺。
另一種說法是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欠收。1942年10月16日,整個孟加拉東岸及奧里薩邦被熱帶氣旋襲擊。導致稻作生產區被淹沒,最遠深及內陸40英里,導致秋收產量下降。還有一種說法是流行性的稻作傳染病導致稻米減產。然而,1943年孟加拉地區的稻米較往年並沒有明顯的減產。1941年的稻米生產量還少於1943年,但1941年卻沒有發生飢荒。這種說法是糧食短缺的謠言所造成的預期心理、人為炒作哄抬糧價、投機商人囤積稻米、加上殖民地官僚的遲緩反應及無能,導致災難一發不可收拾。
經過
二戰使得缺糧情況更為嚴重,因英屬印度當局將糧食輸出給其他地方的盟軍士兵,稻米短缺使得米價上漲,而戰爭期間的通貨膨脹更使情況進一步惡化。民政單位沒有介入控制米價,所以米價超過了一般人所能負擔的價格。民眾湧入城市尋找食物和就業機會,但糧食有錢也買不到,於是便造成大規模飢荒。阿馬蒂亞·森懷疑稻米短缺是由於歉收所造成。他引用官方記錄,孟加拉地區的稻米生產如右表;1943年的稻米產量雖然較低,但還是在往年生產的平均範圍內。 不論災難發生的原因為何,後續的處理是失敗的。孟加拉當局沒去阻止稻米出口,也沒盡力自印度其他地方進口糧食,或是買下投機商人屯積的存貨,來緩解飢荒。這場飢荒最後由倫敦政府進口一百萬噸穀物,降低孟加拉地區的糧食價格,才得以結束。
Remove ads
評論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庫馬爾·森認為:在一個有機能的民主社會,不會發生這樣的飢荒。在英國統治印度時期,發生了大約25次大規模飢荒。1947年印度獨立後,建立了民主政府,雖然許多印度人至今仍然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線以下,但是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飢荒。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