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07年英國工黨黨魁選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07年英國工黨黨魁選舉是由於時任英國工黨黨魁及首相東尼·布萊爾辭任黨魁而觸發。而時任之工黨副黨魁兼英國副首相約翰·裴斯考特亦同告辭職,同時觸發黨內副黨魁之選舉。 [1]
自2004年東尼·布萊爾宣佈將不會第4次帶領工黨參與大選後,非正式的競選已經開始。至2006年9月7日,東尼·布萊爾正式宣佈會在一年內辭職。其後,工黨之中央行政委員會(Labour's National Executive Committee, NEC)於2007年5月13日制定了一時間表,於5月14日接受提名,而提名期於2007年5月17日結束。[2][3]
東尼·布萊爾公開指定布朗作為其接班人,並指他會是「極佳的首相』(an excellent Prime Minister),其後東尼·布萊爾亦有提名他參選。[4]隨著布朗得到東尼·布萊爾的支持,其唯一對手約翰·麥克唐納因未能取得足夠提名而棄選。[5]
於2007年6月24日,布朗於工黨內一特別會議被宣佈勝出黨魁選舉。東尼·布萊爾於同日宣佈辭去首相一職,並由布朗接任。[6]
Remove ads
參選人及提名結果
提名期只有約翰·麥克唐納及布朗兩名參選人。要被列於選舉選票上,參選人至少要取得12.5%工黨國會議員的提名(以當時計算即45名工黨國會議員,包括參選人自己)並於5月17日前交回工黨之中央行政委員會。
提名期結束時,只有布朗成為成為候選人。[7]
其他一度被視為有意參選之人士
自東尼·布萊爾的辭職後,媒體一直關注工黨以來那些人有意參選,但當中不少人公開表示拒絕參選。
- 希拉里·班恩,國際發展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被視為可能繼承東尼·布萊爾的候選人,但他其後公開支持布朗。
- 查爾斯·克拉克,前內政大臣,[14],曾表示如果大衛·米勒班不參選,自己則會參與選舉。但其後立場軟化並支持布朗,並指自己願意加入內閣[15][16][17]不過,其後他未被安排出任任何內閣職位,及於2010年英國大選中落敗。
- 約翰・赫頓,英國就業及退休金事務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Work and Pensions),曾說工黨內應有一強勁對手挑戰布朗,但至2007年5月6日他宣佈自己支持布朗。[18][19]
- 艾倫·強生, 教育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20] 於2006年秋天,他和約翰·里德同被視為有力和布朗競爭之對手,但他其後支持布朗。[21]
- 格蘭達·傑克遜 漢普斯特德及海格特(Hampstead and Highgate)國會議員及前交通大臣, 自2005年多次威脅會作為一掩護性候選人(Stalking horse candidate)挑戰東尼·布萊爾,但其後支持布朗。
- 林恩·瓊斯, 伯明罕塞利奧克區國會議員,曾一度表示會以一左翼候選人姿態挑戰布朗,但其後他支持約翰·麥克唐納。
- Michael Meacher, 前英國環境運輸及區域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Environment, Transport and the Regions),一度有意參選,但其後因提名不足以退出。於2007年4月27日,約翰·麥克唐納及Meacher宣佈二人之間那一位取得較少提名者將會退選。[22]至2007年5月10日,他們表示兩者支持度太接近,將推遲決定。[23]至2007年5月14日,他宣佈支持約翰·麥克唐納,但Michael Meacher的支持者未有全部改為支約翰·麥克唐納。[24]
- 大衛·米勒班, 前環境、食物及市政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坊間一直指他會被游說參加選舉,亦有傳言指東尼·布萊爾認同他作為自己的繼承者。[25]不過,大衛·米勒班拒絕參選,並公開表示這將會是他三年堅定不變之立場,他亦將支持布朗。[26][27][28]
- 艾倫·米爾本,於2007年5月11日宣佈不會參選,但之前拒絕棄選。[29][30]
- 約翰·里德, 內政大臣, 表示他於有關職位空缺前不會透露其意向,但至5月6日公開宣佈支持布朗及隨東尼·布萊爾離開內閣。[18][19][31][32]
- 傑克·斯特勞,下議院領袖,於3月25日表示將為布朗助選。[33]他其後被任命為大法官及司法大臣。[34]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