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9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2009 FIA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是由FIA舉辦的年度一級方程式賽車賽事。比賽時間為2009年3月27日至11月1日,共有17場比賽,個人總冠軍由詹森·巴頓奪得,車隊冠軍由新成立的布朗車隊奪得。今季法國及加拿大站取消。國際車聯建議今屆賽事勝出站數最多的車手可以成為總冠軍,但被車手及車隊拒絕有關建議。
2009年國際汽聯世界一級方程式 錦標賽賽季 |
|
車手冠軍:詹森·巴頓 車隊冠軍:布朗-梅賽德斯 | |
上屆:2008 | 下屆:2010 |
車隊及車手
以下為參加2009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的車隊及車手:[1]
車隊 | 製造商 | 底盤 | 引擎 | 輪胎 | 車手名單 | 測試/預備車手 | ||
---|---|---|---|---|---|---|---|---|
No. | 正賽車手 | 場次 | ||||||
![]() |
麥拉倫-梅賽德斯 | MP4-24 | 梅賽德斯FO 108W | B | 1 | ![]() |
全部 | ![]() |
2 | ![]() |
全部 | ||||||
![]() |
法拉利 | F60 | 法拉利056 | 3 | ![]() |
1–10 | ![]() ![]() | |
![]() |
11–12 | |||||||
![]() |
13–17 | |||||||
4 | ![]() |
全部 | ||||||
![]() |
BMW薩伯 | F1.09 | BMWP86/9 | 5 | ![]() |
全部 | ![]() | |
6 | ![]() |
全部 | ||||||
![]() |
雷諾 | R29 | 雷諾RS27 | 7 | ![]() |
全部 | ![]() ![]() | |
8 | ![]() |
1–10 | ||||||
![]() |
11–17 | |||||||
![]() |
豐田 | TF109 | 豐田RVX-09 | 9 | ![]() |
全部 | ![]() | |
10 | ![]() |
1–15 | ||||||
![]() |
16–17 | |||||||
![]() |
紅牛二隊-法拉利 | STR4 | 法拉利056 | 11 | ![]() |
1–9 | ![]() | |
![]() |
10–17 | |||||||
12 | ![]() |
全部 | ||||||
![]() |
紅牛-雷諾 | RB5 | 雷諾RS27 | 14 | ![]() |
全部 | ![]() | |
15 | ![]() |
全部 | ||||||
![]() |
威廉斯-豐田 | FW31 | 豐田RVX-09 | 16 | ![]() |
全部 | ![]() | |
17 | ![]() |
全部 | ||||||
![]() |
印度威力-梅賽德斯 | VJM02 | 梅賽德斯FO 108W | 20 | ![]() |
全部 | ![]() | |
21 | ![]() |
1–12 | ||||||
![]() |
13–17 | |||||||
![]() |
布朗-梅賽德斯 | BGP 001 | 梅賽德斯FO 108W | 22 | ![]() |
全部 | ![]() ![]() | |
23 | ![]() |
全部 |
- 在德國站後,紅牛二隊決定放棄塞巴斯蒂安·布爾代放棄,車隊領隊法蘭茲·托斯特認為塞巴斯蒂安·布爾代的表現不符合預期,他的席位在匈牙利站開始由後備車手哈伊梅·阿古爾蘇阿里接替。
- 由於費利佩·馬薩在匈牙利站排位賽中受傷,將會缺席今季餘下所有賽事。車隊原定由麥可·舒馬克代替他的席位,但由為麥可·舒馬克意外受傷,最後使用了後備車手盧卡·巴多爾代替。但是,盧卡·巴多爾駕駛了兩個賽站後仍然一分未取,法拉利車隊決定找來印度威力車隊的吉安卡洛·費希切拉代替。隨著吉安卡洛·費希切拉離開,印度威力車隊將後備車手維塔托尼奧·柳齊提升為正式車手。
- 在匈牙利站後,雷諾車隊決定與尼爾森·小畢奇分道揚鑣,原因是十個賽站後仍然一分未取,同時亦因2008年新加坡大獎賽的撞車門事件。他的席位將由後備車手羅曼·格羅斯讓取替。
- 豐田車隊的提摩·格洛克在日本站排位賽嚴重受傷,無法出戰餘下兩站賽事。因此自巴西站起由小林可夢偉接替他的席位。[33]。
賽程表
2009年度賽程已經在2008年11月5日確定修改後發佈︰[34]
賽程 | 官方名稱 | 大獎賽 | 賽道 | 城市/地點 | 日期 | 時間 | |
---|---|---|---|---|---|---|---|
當地 | UTC | ||||||
1 | ![]() |
澳洲大獎賽 | 墨爾本大獎賽賽道 | 墨爾本 | 3月29日 | 17:00 | 06:00 |
2 | ![]() |
馬來西亞大獎賽 | 雪邦國際賽道 | 吉隆坡 | 4月5日 | 17:00 | 09:00 |
3 | ![]() |
中國大獎賽 | 上海國際賽道 | 上海 | 4月19日 | 15:00 | 07:00 |
4 | ![]() |
巴林大獎賽 | 巴林國際賽道 | 薩基爾 | 4月26日 | 14:30 | 11:30 |
5 | ![]() |
西班牙大獎賽 | 加泰隆尼亞賽道 | 蒙特梅洛 | 5月10日 | 14:00 | 12:00 |
6 | ![]() |
摩納哥大獎賽 | 摩納哥賽道 | 蒙特卡洛 | 5月24日 | 14:00 | 12:00 |
7 | ![]() |
土耳其大獎賽 | 伊斯坦堡賽道 | 伊斯坦堡 | 6月7日 | 15:00 | 12:00 |
8 | ![]() |
英國大獎賽 | 銀石賽道 | 銀石 | 6月21日 | 13:00 | 12:00 |
9 | ![]() |
德國大獎賽 | 紐柏林賽道 | 紐堡 | 7月12日 | 14:00 | 12:00 |
10 | ![]() |
匈牙利大獎賽 | 匈牙利賽道 | 莫焦羅德 | 7月26日 | 14:00 | 12:00 |
11 | ![]() |
歐洲大獎賽 | 瓦倫西亞街道賽道 | 瓦倫西亞 | 8月23日 | 14:00 | 12:00 |
12 | ![]() |
比利時大獎賽 | 斯帕-弗朗科爾尚賽道 | 斯塔沃洛 | 8月30日 | 14:00 | 12:00 |
13 | ![]() |
義大利大獎賽 | 國立蒙札賽車場 | 蒙札 | 9月13日 | 14:00 | 12:00 |
14 | ![]() |
新加坡大獎賽 | 濱海灣市街賽道 | 濱海灣 | 9月27日 | 20:00 | 12:00 |
15 | ![]() |
日本大獎賽 | 鈴鹿賽道 | 鈴鹿 | 10月4日 | 15:00 | 06:00 |
16 | ![]() |
巴西大獎賽 | 若澤·卡洛斯·帕塞賽道 | 聖保羅 | 10月18日 | 14:00 | 16:00 |
17 | ![]() |
阿布達比大獎賽 | 亞斯碼頭賽道 | 阿布達比 | 11月1日 | 15:00 | 11:00 |
規則更變

2006年12月22日,國際車聯宣佈有關2009年的規則。[35]
- 新增"Kinetic Energy Recovery System",又稱為KERS。此裝置可在車輛煞車時,拿車輪慢速空轉前進的動力來替電池充電,並在車輛加速時以此電力轉動馬達協助加速。
- 自1998年以來,2009年再度使用光頭胎,由普利斯通提供。[36]禁止使用裝在前輪後方的破風板,但可將前翼加寬至與前輪同寬。禁止使用破風板後各車隊皆將前懸吊支臂與車頭的連接點往上移,並採用無龍骨車身,不在車頭下方設一突出的龍骨來作為前懸吊下支臂的連結點,這兩項設計可減少車身下半部亂流造成下壓力的損失。本年度冠軍車隊布朗車隊在車尾底部採用雙層式氣流擴散器加長車底氣流流動路徑長度,降低氣壓增加下壓力,這項有爭議的設計在賽季中得到FIA許可被所有車隊採用。
- 2009年車隊將會有支出上限[37]
- 2008年11月5日宣佈,比賽引擎使用上限由兩場增加至三場。每名車手可使用8個另加4個練習賽用引擎。此決定為減少一級方程式的成本。另外RPM亦被減少,由19,000RPM減至18,000 RPM,增加車輛壽命。[38]
- 2009年1月27日FIA宣佈維修站將會在使用安全車時關閉。此規則在2007年引入,目的防止車輛在維修站加油,有可能會越過危險區域,現時軟體已經解決有關問題。[39]
- 國際車聯曾提議勝出站數最多的車手可以成為總冠軍,但因為車手及車隊的反對而取消[40][41]。一級方程式賽車指責國際車聯在未得到認同下不要擅改規則[42][43]。另外,新的積分系統(12-9-7-5-4-3-2-1)以及頭三名車手獲得獎牌的建議均被拒絕。[44]
賽季回顧
季初的焦點放在新成立的布朗車隊身上,在最初的七場賽事中其中贏了六站,其中三場比賽更包辦一二名,全部賽事由詹森·巴頓勝出。此外在馬來西亞站由於惡劣天氣而被腰斬,是一級方程式賽車史上第五場未能完成原定75%賽程,車手只得一半積分。直到英國站積分榜迎來轉機,紅牛車隊兩名車手分別贏出英國及德國兩站賽事。除了布朗及紅牛車隊,今年還有麥拉倫以及法拉利能夠取得分站勝利。
截至巴西站為止,紅牛車隊以及塞巴斯蒂安·維泰爾仍然有機會超越布朗車隊成為總冠軍,但是巴西站詹森·巴頓取得分站季軍,阻止對方後上奪冠的可能性。今屆賽事所有參賽隊伍均能夠取得分數完成賽季。
分站成績及積分榜
比賽 | 大獎賽 | 桿位 | 最快圈速 | 冠軍車手 | 冠軍車廠 | 報告 |
---|---|---|---|---|---|---|
1 | ![]() |
![]() |
![]() |
![]() |
![]() |
報告 |
2 | ![]() |
![]() |
![]() |
![]() |
![]() |
報告 |
3 | ![]() |
![]() |
![]() |
![]() |
![]() |
報告 |
4 | ![]() |
![]() |
![]() |
![]() |
![]() |
報告 |
5 | ![]() |
![]() |
![]() |
![]() |
![]() |
報告 |
6 | ![]() |
![]() |
![]() |
![]() |
![]() |
報告 |
7 | ![]() |
![]() |
![]() |
![]() |
![]() |
報告 |
8 | ![]() |
![]() |
![]() |
![]() |
![]() |
報告 |
9 | ![]() |
![]() |
![]() |
![]() |
![]() |
報告 |
10 | ![]() |
![]() |
![]() |
![]() |
![]() |
報告 |
11 | ![]() |
![]() |
![]() |
![]() |
![]() |
報告 |
12 | ![]() |
![]() |
![]() |
![]() |
![]() |
報告 |
13 | ![]() |
![]() |
![]() |
![]() |
![]() |
報告 |
14 | ![]() |
![]() |
![]() |
![]() |
![]() |
報告 |
15 | ![]() |
![]() |
![]() |
![]() |
![]() |
報告 |
16 | ![]() |
![]() |
![]() |
![]() |
![]() |
報告 |
17 | ![]() |
![]() |
![]() |
![]() |
![]() |
報告 |
名次 | 冠軍 | 亞軍 | 季軍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
積分 | 10 | 8 | 6 | 5 | 4 | 3 | 2 | 1 |
|
粗體 - 桿位 |
註記:
- † – 未完成賽事,但完成原定賽程90%,因而有排名。
- ‡ – 由於未完成預定距離的75%,因此該場比賽只能獲得一半積分。
|
粗體 - 桿位 |
註記:
- † – 未完成賽事,但完成原定賽程90%,因而有排名。
- ‡ – 由於未完成預定距離的75%,因此該場比賽只能獲得一半積分。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