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11年多國武裝干涉利比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1年多国武装干涉利比亚
Remove ads

2011年多國武裝干涉利比亞,是以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爲首的北約阿拉伯聯盟國家軍事部隊[26]爲執行由2011年3月17日安理會以10票支持5票棄權通過的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所設立的利比亞禁飛區而實施的軍事行動[27][28]。目的是阻止利比亞政府軍在2011年利比亞起義中對反對派的軍事打擊。這是安理會對格達費政權武力鎮壓示威民眾實施的第二輪制裁[29]

快速預覽 2011年多國武裝干涉利比亞, 日期 ...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強調說,制裁利比亞是國際社會首次適用「保護平民責任」原則,即出兵保護的對象是平民而不是國家。潘基文曾於19日表示,不排除投入地面部隊的可能性[26]

自2011年3月至10月期間,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總計出動軍機超過26,000架次,摧毀超過5,900個軍事目標。[25]軍事行動隨著格達費獨裁政權覆滅,臨時政府成立後結束。

Remove ads

代號

Thumb
美國巴里號驅逐艦向利比亞禁飛區發射戰斧巡弋飛彈

影響

格達費在未垮台前宣稱,從利比亞經地中海北上歐洲的偷渡活動遭利比亞政府有效壓制,例如2009年全年義大利只截獲7,300名偷渡者。[31]格達費在2011年3月曾經提出警告,表示一個統一和穩定的利比亞對於抑制地中海的偷渡活動事關重要。他還在與英國前首相布萊爾通話時表示,如果自己丟掉政權,恐怖主義勢力將在中東崛起並必將攻擊歐洲。[32][33]自從北約協助叛軍推翻格達費政權後,利比亞政局陷入長期動盪,對偷渡活動中門大開,吸引偷渡集團在利比亞再度活躍,招攬大量偷渡者從利比亞乘船北上歐洲,掀起歐洲移民危機,有評論認為是歐洲國家「搬起石頭砸自己腳」和「咎由自取」。[34][35]

Remove ads

評價

英國獨立黨領導人奈傑爾·法拉奇批評首相卡梅倫在2011年參與推翻格達費政權,是導致此後歐洲難民危機的一個直接原因。[36]

有中國學者將北約的參與稱為「無利不起早」,認為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需求刺激了這場戰爭。利比亞地區地處交通要道,扼守地中海,且作為石油資源豐富的輸出大國,石油主要出口歐洲,如法國是利比亞石油最大的出口國,法國在利比亞的石油投資高達幾十億美元。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如在此處扶持親美政權,可攫取極大的地緣政治利益。[來源請求]

註解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