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25緬甸大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25年緬甸大選(緬甸語:ပြည်ထောင်စုသမ္မတမြန်မာနိုင်ငံတော် ၂၀၂၅ ပြည်ထောင်စုရွေးကောက်ပွဲ)是緬甸計劃於2025年12月28日舉行的全國大選[1][2][3][4],用以選出聯邦議會兩院——民族院與人民院的民選議員。這將是2021年軍事政變後的首次選舉。軍方領導人敏昂萊最初曾承諾在2023年8月前舉行選舉,但因國內暴力衝突持續,選舉時間多次被推遲[5][6][7]。


政變後,軍方在緊急狀態下接管國家。代理總統敏瑞最初宣布的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此後七次延長,每次延長六個月,並於2025年7月31日到期[8]。根據憲法,選舉必須在緊急狀態結束後的六個月內舉行[9]。在確定2025年12月為選舉日期之前,敏昂萊曾提出過三個不同的時間表。儘管2025年緬甸發生地震,軍方仍重申這一安排。此次選舉所使用的人口普查於2024年10月進行。
2023年1月,軍方頒布新的選舉法,收緊了政黨登記的相關規定,並禁止包括翁山蘇姬和溫敏在內的被定罪人士參選。該法還將選舉制度由簡單多數制改為比例代表制。
分析普遍認為,這些調整有利於聯邦鞏固與發展黨(USDP)的參選表現。該黨在2020年的全國大選中表現不佳,而在新制度下,加上軍方憲法保障的25%議會席位,其在獲得約三分之一普選票的情況下即可維持執政地位[10][11][12]。
全國民主聯盟(NLD)於2023年2月宣布不會依照新法登記參選,並於次月被選舉委員會正式解散[13][14]。第二大反對黨撣邦民主聯盟(SNLD)也表示不會參加選舉[15][16]。
Remove ads
緬甸(原名緬甸聯邦)在獨立後的大部分時期由威權體制統治。最初由奈溫領導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執政,其後長期由軍政府掌權。自2010年代初開始,緬甸逐步展開政治改革,轉型為半民主國家,並在2015年大選中達到高峰。當年,全國民主聯盟(NLD)在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其領導人翁山蘇姬出任國務資政,成為國家實際上的民選領導人[17]。
在2020年11月大選前夕,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曾公開質疑即將舉行的選舉的合法性[18],但在投票後表示將接受結果[19]。選舉中,全國民主聯盟(NLD)以壓倒性優勢擊敗由軍方支持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USDP),後者在聯邦議會兩院中進一步喪失席位。
國內外選舉觀察員普遍認為此次選舉結果可信,未發現重大違規行為[20][21]。然而,軍方堅持稱選舉存在舞弊,並指出選民名單中存在約860萬項違規[22]。2021年1月28日,聯邦選舉委員會駁回了相關指控,表示沒有證據能夠支持軍方的說法[22]。
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拘押了翁山蘇姬、總統溫敏及其他多名政府高層。高級將領敏昂萊掌權,並成立了名為「國家行政委員會」(State Administration Council, SAC)的軍政府。敏瑞被宣布為臨時總統,同時宣布全國進入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同月下旬,國家行政委員會公布「五點路線圖」,其最終目標是舉行「自由和公正的多黨民主選舉」[23]。
翁山蘇姬隨後被控以多項罪名,包括違反新冠疫情相關緊急狀態法令、非法進口和使用對講機、違反《國家災害法》、違反通訊法、煽動公眾騷亂以及違反《官方保密法》等[24][25][26]。2021年12月6日,她因多項罪名被判處四年監禁,但敏昂萊隨即將刑期減為兩年,其後歷經多番加刑減刑,截至2023年8月1日其刑期為27年[27],並於2025年在獄中度過80歲生辰。眾多的判決對她未來擔任公職的資格構成嚴重限制[28]。
2021年8月1日,敏昂萊宣布組建看守政府,自任總理,同時繼續擔任國家行政委員會主席[29]。
緬甸軍方最初表示將在2022年2月1日緊急狀態結束後舉行選舉,但之後將選舉推遲至2023年,並隨後無限期延後。

此前,緬甸的選舉制度為簡單多數制,即候選人在選區內獲得多數票即可當選。2022年6月16日,聯邦選舉委員會委員欽貌烏在奈比多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緬甸將在下屆選舉中改為比例代表制[30]。
在現行體制下,國家立法機構聯邦院(Pyidaungsu Hluttaw)共有498個民選議席,另有166個議席由軍方任命。
人民院(Pyithu Hluttaw)為下議院,每五年選舉一次。該院共有440名議員,其中330名由單選區選舉產生,每個鎮區選出一名代表;另有110名議員(占四分之一)由軍方任命。
民族院(Amyotha Hluttaw)為上議院,同樣每五年選舉一次。該院共有224名議員,其中168名由單選區選舉產生,每個邦或地區各選出12名代表;另有56名議員(占四分之一)由軍方任命。
在緬甸,由於叛亂或安全因素,部分選區的選舉常常被部分或全部取消。
新一屆議員就職後,總統和兩位副總統將由總統選舉團選出。總統選舉團由三個委員會組成,分別代表聯邦議會兩院的民選議員和軍方任命議員。每個委員會各自提名一位候選人,再由聯邦議會投票決定。得票最多者出任總統,第二名為第一副總統,第三名為第二副總統。
根據憲法規定,與非緬甸公民結婚或育有非緬甸公民子女的人不得擔任總統或副總統。有觀點認為,這一條款在實踐中排除了翁山蘇姬的總統資格。翁山蘇姬的丈夫為英國公民,依此規定她無法成為總統,因此擔任國務資政,而總統溫敏則被普遍視為其政治盟友。
Remove ads
2021年12月,軍政府任命的聯邦選舉委員會與60個政黨就選舉制度召開會議。會議建議將現行的簡單多數制改為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PR),並決定採用最大餘數法。名單形式為封閉式,但委員會表示,「當選民的教育水平和政治意識提高時」,可能會考慮改為開放名單。同時,各鄉鎮將被合併為更大的選區[31][32]。
部分觀察人士和反對軍政府的派系批評,這一制度改革具有政治目的,可能有利於提高軍方及其支持政黨的選舉表現[33][34][35]。早在2014年,民族院(Amyotha Hluttaw)就曾批准過引入比例代表制的議案,但因人民院(Pyithu Hluttaw)以「違憲」為由未予採納[33]。比例代表制的引入也意味著更多的多席位選區,部分分析認為這有助於避免在安全局勢不穩的地區取消選舉[36]。
2023年1月26日,軍政府頒布《政黨登記法》,要求所有政黨在60天內重新登記,否則將被解散[36]。該法律還引入新的條件,包括財務要求(至少擁有35,000美元,約合2024年的36,120美元)、黨員人數要求(從1,000人提高至100,000人),以及組織要求(必須在至少一半的選區參選並在一半的鄉鎮設立黨辦事處)。這些規定被普遍認為使政黨參選門檻顯著提高,從而限制了除聯邦鞏固與發展黨(USDP)等少數全國性政黨以外的其他政黨的參選資格[36]。
Remove ads
印度表示將派遣觀察團監督選舉,並強調選舉應公平、包容,確保各方廣泛參與。印度總理莫迪在與緬甸軍方領導人會晤時重申,政治進程應惠及所有利益相關者,促進地區穩定與合作[37][38]。
中國政府對緬甸軍方的選舉籌備表示了支持,北京領導人強調應推進「全民參與、包容性」的選舉進程,並鼓勵周邊國家共同推動緬甸的「和平與和解」進程[37][39]。
東協(ASEAN)
東協在區域層面上對該選舉持保留態度。馬來西亞外長明確表示,目前應該以「和平優先」而非選舉為主要關注點,並督促緬甸軍政府展開對話、停止衝突[40][41][42]。
泰國外長指出,若舉行選舉,東協希望是個「包容性進程」,應當包括所有利益相關方,但強調東協將提供建議而非干涉緬甸內部事務[40]。
截至目前,美國政府尚未就緬甸軍政府宣布將於2025年12月28日開始舉行議會選舉發表具體聲明。不過,美國在2024至2025年間多次通過官方渠道表達對緬甸政治、軍事與人道局勢的關切,強調支持東協推動的「五點共識」,並呼籲通過包容性對話推動民主恢復進程。美國政府還對緬甸軍方及其附屬實體實施制裁,並與國際夥伴協調支持緬甸民間力量與人道援助[4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