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9K34箭-3人員攜行式防空飛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9K34「箭-3」(俄語:9К34 «Стрела-3»[2],羅馬化: 'Strela-3' ),北約代號為SA-14「小魔怪」(英語:Gremlin),是一款由蘇聯科洛姆納機械設計局所研製及生產的肩扛式防空飛彈,改良自9K32「箭-2」(北約代號:SA-7「聖杯」),並用以取代其性能不佳的前身。
Remove ads
研發背景
「箭-3」的前型,「箭-2」(SA-7)的前期工作雖然在1967年開始大規模生產和實際部署,但在飛彈末端裝備的紅外導引頭有著諸如「無法從目標背後發射」、「誤將太陽能和被加熱的岩石表面視為目標並追蹤它」、「對低空或高速飛行的直升機和戰鬥機的命中率非常差劣」等眾多缺失,只可說是不可靠的武器(雖然同期的紅外導引飛彈也有著類似的缺失)。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從1970年開始,科洛姆納機械設計局研發「箭-3」。1974年1月,該飛彈於蘇聯軍隊接受服役。
1983年起,9K38「針」(北約代號:SA-18「松雞」)已經取代了蘇聯的「箭」系列人員攜行式防空飛彈,但仍在許多出口國家當中服役。
描述
蘇聯研發「箭-3」旨在取代「箭-2」,因為他們很早就清楚,「箭-2」的弱點在於它們的導引系統和對反制措施的敏感度。因此,從1970年開始,科洛姆納機械設計局研製並於1974年向蘇聯軍隊推出「箭-3」。「箭-3」被地面部隊用於迎擊直升機和攻擊機。它由兩名士兵(射手、擊發隊長)操作,並藉由紅外尋的導引器追蹤目標。
作為人員攜行式防空飛彈,「箭-3」由以下三個主要部件組成:
此外還有「箭-3」的配件。配件通常不是由射手使用,而是裝在飛行器以上或是由觀察手使用:
「箭-3」是一種被動式紅外飛彈:以飛彈的氮氣冷卻導引頭探測熱源,如排氣管、螺旋槳發動機和渦輪機,並將飛彈引導至熱源和目標。「箭-3」在「箭-2」以上所作出的重大改進,在於導入了一種全新的紅外尋的導引彈頭,這保證了更好的目標尋獲和追蹤,並將前型的弱點最小化。這款新型的導引器以FM調變(針點掃描,Con-scan)原理操作,與早期的AM(旋轉掃描,spin-scan)導引器相比,它較為不容易受到干擾和受熱誘餌彈所引誘而影響效果,而後者的導引器則很容易被發焰筒甚至最原始的紅外干擾器所迷惑。新型的導引器還導入了導引元件冷卻裝置,而該裝置以連接到發射裝置的加壓氮氣瓶的形式進行冷卻。
因此,「箭-3」以及其後繼型號9K38「針」(SA-18)的是攻擊直升機(如AH-1「眼鏡蛇」或米-28「浩劫」)和攻擊機(如A-10「雷霆二式」或蘇-25「蛙足」)的最大威脅之一,因為它可被任何士兵輕鬆運輸並且發射,導致他們的戰鬥更為困難。
冷卻的效果是將導引頭的硫化鉛(PbS)導引器元件的靈敏度範圍擴大至更長的波長(稍大於4微米,相對於非製冷PbS元件的2.8微米)。事實上,這使得在較遠距離的範圍內追蹤較冷的目標也成為可能,而且在有利的環境以下能夠實現前半球內對噴氣式戰鬥機的打擊。這類導引頭亦具有追蹤速度更快的好處,使飛彈可機動性追蹤並且快速逼近目標。
可上述改進帶來的缺點是飛彈重量增加,導致「箭-3」的運動性能比原型「箭-2」略有下降。但針對相對地較為緩慢的戰場上低空的空中威脅時,整體效能已經了大幅的提升了。
「箭-3」已出口到30多個國家。
這種飛彈的海軍版本的北約代號為SA-N-8。
Remove ads
操作歷史
2003年11月22日, 一架空中客車A300型貨機在從巴格達國際機場起飛以後遭到地面上的伊拉克民兵以「箭-3」型飛彈擊中左翼,但儘管失去了液壓動力,但仍設法安全著陸。
2006年5月6日,英國皇家海軍847中隊所屬的威斯特蘭山貓AH.7多用途直升機在巴斯拉上空被一枚「箭-3」擊墜,造成5名機組人員陣亡,並墜落房屋。[3]
在1992至1993年阿布哈茲戰爭期間,一架俄羅斯所屬的米-8「河馬」多用途直升機於1992年12月14日被喬治亞軍隊「箭-3」擊墜,造成3名機組人員和58名乘客死亡,其中大多數是俄羅斯難民。然後1993年7月4日,一架喬治亞空軍所屬的蘇-25「蛙足」攻擊機在下納列伊劾那(Nizhnaya Eshera)上空被「箭-3」擊墜[4],雙方的其他多架戰飛機亦有可能是被「箭-3」擊墜。[5]
1994年4月16日,「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801海軍航空兵中隊所屬的一架英國宇航海鷂戰鬥攻擊機在攻擊波士尼亞的兩輛塞爾維亞所屬的T-55中戰車時被「箭-3」擊墜。飛行員尼克·理查森中尉及時彈射並降落在友方的波士尼亞人控制的地區。
1998年10月11日,第二次剛果戰爭期間,一架辛巴威空軍所屬的伊留申-76被剛果叛亂分子以「箭-3」擊墜,造成40名士兵和機組人員陣亡。[6]
2000年,在塔利班對阿富汗塔盧坎的進攻當中,北方聯盟使用的「箭-3」擊墜了8架塔利班所屬的米格-21「魚床」和蘇-22「裝配匠-F」戰鬥機。[7]
使用國

與其他產品比較表
參見
- 人員攜行式防空飛彈
- 9K32「箭-2」(SA-7)
- 9K38「針」/9K310「針-M」/9K338「超級針」(SA-18/SA-16/SA-24)
- 9K333「柳樹」(SA-29)
- 紅纓-5
- 前衛-1、前衛-2、前衛-3、前衛-4
- 飛弩-6、飛鷹-6、飛弩-16、飛鷹-16,解放軍為紅纓-6
- FIM-43「紅眼」
- FIM-92「毒刺」
- 91式便攜地對空飛彈
- ANZA-1
- KP-SAM「神弓」
- 吹管人員攜行式防空飛彈
- 星光人員攜行式防空飛彈
- RBS 70
資料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