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Bomis
前廣告網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Bomis(讀音:/ˈbɒmɪs/,縮寫自「Bitter Old Men in Suits(西裝革履的刻薄老男人)」[14],諧音promise[15])是以資助自由內容網路百科全書計劃Nupedia和維基百科而知名的網際網路公司[8],於1996年由吉米·威爾士、 提姆·謝爾和麥可·戴維斯創辦[16][17][18]。1994年,戴維斯的芝加哥期權協會聘任威爾斯,兩人就此結識[18],而謝爾則是威爾斯透過哲學討論郵寄列表認識的[18][19]。Bomis最初的目標是在Bomis.com搜尋門戶上賣廣告[20]。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2年12月2日) |
公司最初在內容上費盡心思,期間曾做過芝加哥資訊大典[21]。網站隨後專注於面向男性觀眾的內容,包括體育運動、汽車和女性資訊[22][23][24]。Bomis後來因限制級媒體而聞名[25]。「Bomis寶貝」專門展示情色圖片[5],而「Bomis寶貝報導」則展示成人圖片[7][12]。付費開放的Bomis Premium還提供色情物料[4][25][26]。「寶貝引擎」協助使用者用網路搜尋引擎搜尋色情內容[3][8][27]。Bomis的廣告總監注意到該站99%的查詢都是關於裸體女性的[28]。
Bomis曾主導創辦自由網路百科全書Nupedia,內容由專家提供,但評審過程乏味緩慢[29][30]。維基百科最初由Bomis為Nupedia提供內容而運營[11][19][31],到2002年底是一家營利性企業,屬Bomis子公司[32]。由於維基百科增加成本提升知名度,Bomis的收益出現下降,而網際網路泡沫更是加重了損失[33]。由於維基百科挖空了Bomis的資源,威爾斯和哲學研究生拉里·桑格出於慈善決定資助計劃[33]。桑格於2002年被Bomis解僱[34],Nupedia內容於2003年併入維基百科[35],並在同年停更[10]。
非營利機構維基媒體基金會於2003年由Bomis的三位創辦人威爾斯、戴維斯和謝爾組成的董事會創辦[18],最初總部設在Bomis所在的[36]佛羅里達州聖彼德斯堡[37]。威爾斯從Bomis收益中抽出10萬美元資助維基百科,之後決定將百科全書轉為非營利[38]。2004年,威爾斯辭任Bomis總裁[39]。謝爾2005年兼任公司總裁和維基媒體基金會董事會成員[1]。2005年,威爾斯編輯維基百科,刪掉所有關於Bomis提供軟調色情的表述[19][40],引發媒體關注[26][41][42]。威爾斯為他的行為道歉[19][40]。《大西洋》給Bomis起了「網際網路的花花公子」的綽號[43]被其他媒體採用[33][44][45]。學者也紛紛認為Bomis是軟調色情提供者[31][46]。
Remove ads
歷史
為了進入金融界工作,吉米·威爾士,在印第安納大學修讀哲學博士,博士論文快要完成時在學校留了一條學習管道[30][44][47]。1994年,威爾斯受芝加哥期權協會總裁麥可·戴維斯聘為操盤手[18][48][49],負責期貨和期權[48][49]。威爾斯擅長判斷外匯和利率的變動[30][44],在芝加哥獲得成功後,變得獨立且富有[30][44][48],於1994年到2000年間擔任芝加哥期權協會研究主任[50][51][52]。他從哲學組的郵寄名單中認識了提姆·謝爾[18][19]。
威爾斯希望參與20世紀90年代越來越受歡迎且大獲成功的網路創業企業[18][45]。年輕時玩遊戲的經歷,使他意識到網路的重要性[45]。威爾斯對電腦科學感興趣,在網上試驗原始碼,程式設計的能力有所提升[53]。供職於芝加哥期權協會期間,他趁著下班後的空閒時間,自建網頁瀏覽器[19]。還在公司工作的他,注意到1995年網景通訊的首次公開募股大獲成功[1][29]。
Remove ads
1996年,威爾斯和業務合伙人提姆·謝爾[4][25][32]與他當時的經理麥可·戴維斯共同創辦了Bomis[16][17][18],一家合夥的盈利性公司[17][54][55],由威爾斯任總經理[56]。1998年,他為了Bomis的工作,從芝加哥搬到聖地牙哥[27][57][58],之後再隨公司遷往佛羅里達州聖彼得斯堡落地[36]。
一開始,Bomis只有約五名員工[17][28]。2000年的員工包括程式設計師全永(Toan Vo)和系統管理員傑森·里奇(Jason Richey)[17]。威爾斯聘請他第二次結婚時當伴郎的高中同學特里·法德(Terry Foote)[48][49]任廣告總監[28]。2000年6月,Bomis成為Ask Jeeves的五名合作夥伴之一[59]。Bomis大部分收益透過廣告產生[60]。Bomis最風光的時候是有份參與全國廣播公司入口網站NBCi的風頭,然而NBCi在網際網路泡沫末期倒閉[60]。
Bomis並不是縮寫詞[61],而是威爾斯和謝爾在芝加哥時的自稱「西裝革履的苦澀老人」(Bitter Old Men in Suits)首字母[18][32][62]。網站從入口網站起步,試過各種構思,包括作為芝加哥資訊的訪問點[21][61]。後來聚焦面向男性的內容,包括體育活動、汽車和女性[22][23][24]。
從開放式目錄做起[67],Bomis創造並維持了數百個少男文化網路圈[43]。1999年,公司推出Bomis瀏覽器(Bomis Browser),幫助使用者阻擋網上的彈出式廣告[9]。《星際大戰》網路圈被公認為《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資訊的有效來源[68]。其他網路圈包括幫助使用者尋找《卡薩布蘭卡》[69]、杭特·斯托克頓·湯普森[70]、法拉·佛西[71]、辣妹成員潔芮·哈利維爾[72]和《蛇眼》資訊的部門[73]。專用於《吸血鬼獵人巴菲》的「Bomis吸血鬼獵人巴菲圈子」(Bomis: The Buffy the Vampire Slayer Ring)囊括了50多個與主題相關的網站[74]。希拉·傑弗瑞斯在她的著作《美麗和雜亂無章》(Beauty and Misogyny)中指出,2004年Bomis保留了「口紅戀物癖圈子」(The Lipstick Fetish Ring),幫助使用者迷上女性化妝品[75]。
Bomis專攻限制級影片和色情媒體後大獲成功[25][76]。廣告產生的收入使公司為其他網站提供資金[4][20][77],該網站發布職業模特的暗示性圖片[78]。除了Bomis,公司還保留了展示裸體女性圖片[3][79]的網站nekkid.com[41]和nekkid.info[3]。Bomis收益的大約百分之十源於色情影片和部落格[3][57]。
網站開闢了色情圖像專欄「Bomis寶貝」(Bomis Babes)[5][6]和讓使用者向其他網站提交友情連結以吸引男性觀眾的功能[47]。網站的對等網路服務有助於使用者尋找其他關於安娜·庫爾尼科娃和潘蜜拉·安德森等女名人的網站[45]。Bomis寶貝源於2000年起步的「Bomis寶貝報告」(Bomis Babe Report),以部落格形式[13]展出色情明星圖片[7][12][13][62]。Bomis寶貝報告也製作原創色情內容[1][13],包括色情演員和裸體名人的報導[13],簡稱寶貝報告[41]。
威爾斯說網站的軟調色情是「魅力攝影」[36][44][46][80][81],Bomis因色情圖片被網際網路使用者熟知[82][83][84]。在此期間,威爾斯被拍到在一名職業女模特的在旁陪伴下,戴著軍帽,開著帆船,儼然一副船長的樣子。相片中的女子穿著宣傳Bomis的女式內褲和T恤[13][60][85]。
訂閱內容Bomis Premium[3]提供成人內容和色情物料[4][25][26],三天試用價2.95美元[60]。和Bomis Babes的訂閱者能看到的裸女圖片不同[26],Bomis Premium主要是女同性戀行為和女性解剖學內容[13]。Bomis還開設Babe Engine[3],使用者透過該網路搜尋引擎能尋找網上的色情物料[8][27]。據Bomis廣告總監特里·法德介紹,該站99%的搜尋都和裸女有關[28]。
Remove ads

Bomis的最大貢獻是創造自由線上百科全書計劃Nupedia和維基百科[8][20]。提姆·謝爾和麥可·戴維於2000年Nupedia投資期間,繼續和威爾斯合作[16]。拉里·桑格透過哲學和客觀主義電子郵件討論小組認識威爾斯[11][21][58],1999年5月加入Bomis[86]。桑格是哲學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知識論[21][24][87]。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獲得學位後[88],他移居聖地牙哥,助力Bmois的百科全書產業[86][89]。桑格加盟時,Bomis總共有兩名員工,需要程式設計師協助[86]。
2000年,桑格和威爾斯依靠Bomis資源[8]創辦Nupedia,Bomis同意抽取收益為Nupedia提供早期的資金支援[24][46][90]。Nupedia於3月上線[7][12],當時威爾斯是Bomis的總裁[91],桑格是Nupedia的總編[29][92]。閱讀Nupedia需要高中畢業生水平的理解能力[93],Bomis為網站定下的目標是:「為廣度、深度、及時性和無偏向訂立新標準,在充分的時間內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全面的百科全書[86][93]。」
Bomis一開始找來專家審閱Nupedia條目,但這顯然是乏味的[31]。2000年8月,60多位學者為網站的同行評審工作做出貢獻,其中大多數是哲學博士或醫學士[94]。學者希望要求貢獻者透過傳真上傳學位證,用於驗證身分[95]。當時,Bomis想靠Nupedia取得廣告收入[95],公司樂觀地認為能用Nupedia.com的廣告空間為該計劃提供資金[86]。
2001年1月15日,維基百科開始成為Nupedia.com的一項功能[53][96],後來它被稱為維基日[48][91]。維基百科原本用來收集Nupedia的草稿條目[11][19][31],條目完成後移至Bomis[97]。遭到Nupedia諮詢委員會反對後,維基百科成為獨立網站[91][96]。2001年9月,威爾斯同時擔任Bomis執行長和維基百科聯合創始人[98],桑格則是維基百科的總召集人和Nupedia的主編[34][99]。
同行評審系統[29][30]、評審和複製[11]的七大步驟[91][97],加上維基百科更快的成長速度拖累了Nupedia[37][100]。2000年11月,Nupedia有115篇潛在條目輪候同行評審過程[86][97]。2001年9月,從Bomis處獲得25萬美元的總投資後,Nupedia產生了12篇條目[1][95][97]。2000年到2003年間,Nupedia貢獻者共製作24條成品條目[19][37][91],而維基百科到2001年底已經有2萬篇條目和18種語言版本[101]。
Bomis起初計劃讓維基百科盈利[102],便為初期架構提供人員和硬體[37]。沒有這種早期的支援,維基百科不可能存活[7][12]。Bomis為計劃提供了Web伺服器和頻寬,持有域名等關鍵專案[33]。威爾斯開出Bomis的支票維持維基百科在佛羅里達州坦帕的伺服器[3][48][49]。
隨著維基百科開銷上升,Bomis被網際網路泡沫斷了財路[33][53]。2000年末,Bomis員工總共11名,但到了2002年初的裁員把人數減少到了原來的大約五人[17]。桑格於2002年2月被解僱[34][62]。自2001年1月15日到2002年3月1日,他是維基百科唯一一位付費編輯[34]。2002年3月1日,桑格辭任維基百科總召集人和Nupedia總編,稱無法保證以志願者角色參與這些職位[34],而且維基百科進階成員「缺乏尊重專業知識的習慣或傳統」[10]。他繼續致力於社群討論,對維基百科日後的成功表示樂觀[62][103]。
桑格離巢後,維基百科在威爾斯打理下成了蓬勃發展的網路社群[88],但他認為打廣告有可能性,然而維基百科社群反對商業化[17][43][102],而2002年底的網際網路行銷確實很艱難[17]。彼時,維基百科仍是Bomis主辦的營利性機構[32],那時網站域名從.com改為.org[58][101],威爾斯表示網站不會接受廣告[101]。Nupedia的內容併入維基百科後[35],於2003年停止營運[10][11]。
Remove ads
維基媒體基金會董事會成立
第一屆維基媒體基金會董事會由Bomis三位創辦人組成
2004年的董事會成員[18]
英文維基百科條目數於2003年增至10萬,Bomis很難繼續在資金上支援該專案[104]。隨著維基百科挖空公司資源,威爾斯和桑格決定以非盈利基礎為計劃募集資金。由於維基百科沒能盈利[33],Bomis解聘了大多數員工以維持生計[32]。公司於2003年創立起便持有維基百科[7][12],威爾斯從Bomis的收益中抽調約10萬美元資助維基百科,過後決定將百科全書轉為非營利狀態[38]。
2003年6月,維基百科轉移至新成立的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7][12]。基金會屬非營利機構,負責監督維基百科以及和它相關的維基站點[105][106]。基金會成立之初,工作人員便開始面向公眾籌集資金[105],Bomis將維基百科轉變為非營利[62]。Bomis用於運營維基百科相關網站的硬體全部捐贈給維基媒體基金會[37],威爾斯將維基百科的相關著作權從Bomis轉移到基金會[37]。公司總部一開始設在Bomis所在的[36]佛羅里達州聖彼得斯堡[37]。基金會將維基百科的依賴從Bomis轉向自己,從而購買硬體進行擴充[107]。
維基媒體基金會董事會最初由Bomis的三位創辦人吉米·威爾士及他的兩個商業夥伴麥可·戴維斯(Michael Davis)和提姆·謝爾(Tim Shell)[18][108]。謝爾和戴維斯經威爾斯任命[2],但維基百科社群抱怨董事會成員都是指定人士[18],於是就有了2004年的首屆選舉[37]。兩名社群成員弗洛朗絲·德伍阿爾和安吉拉·貝絲蕾·斯塔林當選為董事會成員[18]。
2004年8月,威爾斯是Bomis的執行長[109]。9月20日,維基百科條目數突破百萬大關,開支達50萬美元(大多數由威爾斯直接出資)[58][95]。2004年11月,他向《聖彼得堡時報》表示不再掌管Bomis的日常運營,但保留股東所有權[39]。2005年,提姆·謝爾出任Bomis執行長,也是負責監督維基百科的董事會成員[1]。謝爾於2006年留任,同時成為維基媒體基金會副總裁,繼續擔任董事會成員[2]。Bomis聯合創辦人麥可·戴維斯當年成為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財務秘書[2]。2007年,威爾斯告訴《雪梨先驅晨報》,雖然他保留Bomis的部分所有權,但認為「這是一件很棘手的事」[13]。根據網際網路檔案館記錄,最後一次可以訪問Bomis內容是在2010年[110],2013年存檔後,網站變為PetaBox的歡迎資訊。2014年存檔時,網站變為空白背景,上寫「你好,世界!」[111]。
Remove ads
後續
2005年,威爾斯18次更改他在維基百科的傳記[26][57][112]。他刪除了Bomis寶貝是軟調色情和情色的表述[26]和拉里·桑格為維基百科聯合創辦人的內容[19][40]。威爾斯的行為經作家羅傑斯·卡登海德檢舉[5][112],受到英美媒體的關注[註 1]。2011年,《時代》雜誌將威爾斯2005年的編輯 列入「維基百科10大時刻」[112]。
維基百科政策警告使用者不要編輯自己的傳記頁面[5][42],其自傳編輯規則,參照了威爾斯的話:「自己寫自己的傳記是社交上的失禮行為[7]。」拉里·桑格表示吉米「似乎在試圖覆寫歷史」[5][26],還在威爾斯專業討論頁上談論歷史修正主義[5]。
威爾斯稱其行為是在修正錯誤[19],但卡登海德將其行為曝光後,他才為自己的行為道歉[8][113]。威爾斯向《時代》表示,每個人不應該編輯自己在維基百科的傳記[26],並向《紐約客》承諾該準則對自己也有效[57]。因有可能存在偏見[26],威爾斯警告稱此種行為應被勸阻:「我希望自己沒做過這種低俗的事[19][40]。」
《大西洋》說Bomis是「網際網路的『花花公子』」[43],其他媒體採納了這個綽號[註 2]。威爾斯認為「網路的『花花公子』」這個綽號不合適[115],雖然他接受媒體採訪時被問道在Bomis的日子有沒有讓他成為「色情王子」[27][116][117]。2010年一部關於維基百科的紀錄片《數字中的真相》中,多位記者探討了威爾斯的特徵[116][118]。威爾斯在影片中的採訪表示這種特徵不準確,並表示他的公司回應了客戶的內容需求[註 3]。在後續的採訪中,他回應了「色情王子」問題,讓記者們去查雅虎上和侏儒相關的色情片[27]。2007年《理性》的一篇文章認為,「如果他認為他是色情王子,那他絕對是世界最大入口網站的老闆[27]。」
吉米·威爾士
約瑟夫·法拉爾
吉米·威爾士與《世界網路日報》編輯約瑟夫·法拉爾就Bomis的歷史用電子郵件在網上針鋒相對[60]。
2012年12月14日,學者兼作家朱迪斯‧萊斯曼在寫給《世界網路日報》的一篇文章中認為,威爾斯從一個色情網站獲得收入[119]。文章發表後不久,威爾斯致函《世界網路日報》反駁這種說法:「這絕對且明顯是胡說。我從來沒憑著色情販子或什麼其他的職業獲得任何『利益』,從來沒有,我從來不是色情販子......我要求立即修改那篇報導,刪掉關於我的謊言[60]。」編輯約瑟夫·法拉爾親自回覆了威爾斯,解釋維基百科記載Bomis歷史時承認那時「Bomis在premium.bomis.com上運營叫Bomis Premium的網站,向客戶提供進階的限制級色情內容」[60]。威爾斯向法拉爾發了一封電子郵件,表示維基百科「沒有說過諸如我依靠色情獲得『收益』等任何離譜的東西」[60]。威爾斯質詢法拉爾接下來對他的所說的「誹謗」有何行動[60]。法拉爾隨後電子郵件回覆威爾斯:「我直截了當地說吧:你承認靠色情賺錢,卻認為被人誹謗,難道是因為收益不足以稱作『財富』嗎?[60]」威爾斯之後重申一開始對法拉爾的請求,再度斷言原文是「誹謗」,在電子郵件中寫道:「這是個誹謗性的謊言。我從來沒以色情販子的身分取得任何財富。改了它[60]。」
2012年12月17日,《世界網路日報》作出更正,發表了記者切爾西·席林(Chelsea Schilling)分析Bomis歷史的全新文章[60]。席林報導稱,《世界網路日報》搜尋了Bomis的存檔,發現Bomis Premium實際上宣傳了包括模特裸照網站在內的合作夥伴[60]。席林的文章還附上歷史截圖,展現Bomis Premium活躍時的網站樣子[60]。她參照了《連線》的文章,指出2005年之前威爾斯重複嘗試移除維基百科上指Bomis「色情」的參考資料[60]。在最後的推論中,席林報導《世界網路日報》已經將原本文章中稱威爾斯「販賣色情品取得最初的利潤」的說法改成「最初靠從色情販子處賺取利益的網站謀生」[60]。
Remove ads
分析
《慈善紀事報》將Bomis標榜為「網際網路行銷機構,一段時間也負責公交色情圖片[31]。」傑夫·豪(Jeff Howe)在他的著作《眾包模式》(Crowdsourcing)中講到「威爾斯的利他主義企業,入口網站Bomis展示包括軟調色情內容在內的東西[46]。」法律學者強納生·齊特賴恩在他的書《網際網路的未來——如何停掉它》(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And How to Stop It)提到「Bomis幫助人們尋找『色情圖片』,透過廣告和進階內容訂閱費賺錢[4]。」《衛報》認為網站是「成人娛樂業的邊緣」[80],而《邊鋒》說Bomis是「污穢內容搜尋引擎」[105]。《商業2.0雜誌》說它是「搜尋門戶,根據流行搜尋詞建立主辦網際網路圈子,不足為奇的是其中大多數都是成人主題[51]。」
Remove ads
注釋
註腳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