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C/1941 B2

大彗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C/1941 B2
Remove ads

C/1941 B2,是一顆1941年肉眼可見的彗星。由於其非凡的亮度(特別是在南半球),它被認為是大彗星之一[1]

快速預覽 發現, 發現者 ...

觀測歷史

1941年1月15日上午,業餘天文學家雷金納德·普登·德科克(Reginald Purdon de Kock)在南非帕爾觀測一顆變星時發現了這顆彗星。彗星的頭部突出,彗尾已經發展到0.5°的長度。亮度約6等[2][3]。德科克通知了好望角皇家天文台,發現彗星的訊息在接下來的幾天得到了證實。

由於它的亮度,1月20日和21日澳大利亞也有獨立發現,包括約翰·弗朗西斯·斯基勒魯普(John Francis Skjellerup),因此這顆彗星在澳大利亞被稱為「巴恩斯-斯基勒魯普」(Barnes-Skjellerup)。

布隆泉的天文學家約翰·斯特凡諾斯·帕拉斯基沃普洛斯(John Stefanos Paraskevopoulos)也在1月23日獨立發現了這顆彗星(當時尾巴長5°),並向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台報告這一發現,因此這顆彗星被稱為「帕拉斯凱沃普洛斯彗星」。

由於戰爭導致各地訊息傳達混亂,德科克發現的消息最初並未傳到歐洲以外。1月23日至24日,南美洲紐西蘭又出現了更多獨立發現。

彗星迅速接近太陽地球,亮度不斷增強。1月27日,彗星達到最南端。兩天之後,這顆彗星到達了距離地球最近的位置,並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出現,亮度達到2等,彗尾長度為5°。

2月初,彗星再次遠離太陽和地球,亮度緩慢下降;月中仍為5等。到了2月底,彗星已經無法用肉眼看到,彗尾的長度仍然是1-2°。當這顆彗星接近太陽時,人們透過望遠鏡和攝影進一步觀察了它。3月29日夜晚,喬治·范·比斯布魯克(George Van Biesbroeck)在耶基斯天文台地平線上的低空進行了最後一次觀測。

4月28日早上,這顆彗星掠過距離太陽僅0.6°的位置後,僅在7月和9月被觀測到四次。最後一次觀測是9月17日在利克天文台進行的,當時亮度僅17等[4]

這顆彗星的最大亮度達到了2等[5]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