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麥克諾特彗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麥克諾特彗星(英語:Comet McNaught),編號為C/2006 P1,是一顆非週期彗星,由英澳天文學家羅伯特·麥克諾特於2006年8月7日使用南烏普薩拉施密特望遠鏡而發現[5]。它是40多年來最明亮的彗星,在2007年1月和2月,南半球的觀察者可以用肉眼輕鬆看見它。
該彗星的最大視星等估計為-5.5等,是自1935年以來第二明亮的彗星[6]。1月12日,當它到達近日點時,全世界在白天都能夠看見它。它的彗尾估計長7,493.5萬公里,在最高點時橫跨天空35度[7]。
Remove ads
發現
2006年8月7日,在賽丁泉巡邏系統的例行觀測過程中,透過感光耦合元件影像發現了麥克諾特彗星,該系統旨在搜尋可能對地球造成碰撞威脅的近地天體。這顆彗星位於蛇夫座,亮度非常低,星等約為+17等。從2006年8月到11月,這顆彗星穿過蛇夫座和天蠍座時被拍到和追蹤,亮度逐漸提升,視星等達到+9等,但仍然太暗,無法用肉眼看見[7]。然後,在12月的大部分時間裏,彗星都消失在太陽的光芒中。
之後,人們發現這顆彗星正在迅速變亮,並在2007年1月初達到肉眼可見的亮度。直到1月13日左右,北半球的觀測者都可以看見它,此時彗星位於人馬座及其四周星座。彗星的近日點為1月12日,距離為0.17天文單位(約2,543萬公里)。它離太陽夠近,可以被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觀測到[9]。該彗星於1月12日進入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的LASCO C3相機的視野[9] ,並可近乎即時地在網路上觀看。1月16日,彗星離開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的視野。[9]。由於距離太陽較近,北半球的地面觀測者只有一小段時間能看見彗星,只有在明亮的黃昏時分才能看見它。
當它在1月12日到達近日點時,它成為自1965年池谷-關彗星以來最明亮的彗星[6]。這顆彗星被Space.com稱為「2007年大彗星」[10]。2007年1月13至14日,估計彗星的視星等達到最大,為−5.5等[11]。1月12日至14日,它的亮度足以在白天,太陽東南方向約5至10度處可見[12]。2007年1月15日,它最接近地球,距離為0.82天文單位(約1.23億公里)[13]。
穿過太陽後,麥克諾特彗星出現在南半球。在澳大利亞,根據發現彗星的庫納巴拉布蘭賽丁泉天文台的說法,彗星亮度理論上將在1月14日日落後達到最大[14],屆時其可見時間為23分鐘。1月15日,伯斯天文台觀測到這顆彗星,其視星等估計為−4.0等[15]。
Remove ads
扇形彗尾
通過近日點後,麥克諾特彗星的塵埃尾呈現了非常特殊的扇形,彗尾末端散開呈現輻射狀;其中最寬的條紋,闊逾10度,長達35度,彎曲超過135度(而滿月的視直徑約是0.5度),與黃道光幾乎重疊。在彗星西下後一至二小時內,仍可看到彗尾;甚至在北半球的一些地區都能觀測到。
麥克諾特彗星的扇形塵埃彗尾成因尚未明瞭;有可能是彗核所噴發出的物質,受太陽風推壓,進而呈現出輻輪的形狀。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1910年一月大彗星(C/1910 A1)、1976年的威斯特彗星以及1965年池谷·關彗星之上。
壯觀旳彗尾在二月上旬起已收細成一小扇形狀,而視亮度亦降至2月10日之4等左右。
圖片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