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藤壺

節肢動物的一個亞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藤壺
Remove ads

藤壺鞘甲綱蔓足亞綱學名Cirripedia,原蔓足綱蔓足下綱)生物的通稱。所有的藤壺都生活在海洋中,其中絕大部分又生活在潮間帶等淺海海域。其幼體(有兩個階段)為自游生物,但成年後無法靠自己移動,只能固著在堅硬物體(如岩石)表面、通過濾食來生存。該下綱共有約1,220種生物。[1]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總目 ...
Remove ads

習性

Thumb
一條座頭鯨頭部的鯨藤壺
捕食中的Semibalanus balanoides
Thumb
互相爭奪生存空間的帽貝和藤壺

成年的藤壺會附著在各種堅硬物體表面,這包括的身體、岩石、船底等[2],由於船殼附著太多藤壺將增加航行時阻力而浪費燃料,需定期清除,一些船隻會使用防止藤壺附著的塗料[3]蟹奴屬的藤壺生活在螃蟹的身體裡面[4]

其主要感官為蔓足,通過觸覺來捕食。此外,成年體有三個光感受器,在環境變暗時會停止覓食,並將蔓足縮回殼中[5][6]

科學家曾在水下600公尺(2,000英尺)處發現過藤壺,但大約75%的藤壺都生活在100米以上的淺海海域,有25%的藤壺生活在潮間帶。潮間帶的藤壺分佈極為密集,經常會覆蓋整個岩石表面。藤壺與帽貝貽貝存在競爭關係,它們會互相爭奪地盤。[2][7]

峨螺是最常見的藤壺天敵,它們能夠磨碎藤壺的堅硬外殼,吃掉其柔軟的身軀。而貽貝則會捕食藤壺的幼體。[8]赭色海星也會捕食藤壺。[9][10]

有考古證據顯示人類在一萬年前就開始食用鵝頸藤壺Pollicipes pollicipes)了。[11]在某些國家,特別是西班牙,鵝頸藤壺是一道珍饈。其數量並不多而且產量在不斷減少,所以主要靠人工捕撈,其價格昂貴,每公斤可達90歐元。[12]

Remove ads

分類

2001年分類

部分學者視其為一個綱或亞綱,2001年馬丁和戴維斯將其定為下綱,按二人的研究,蔓足下綱的分類如下[13]

2006年分類

2006年,原圍胸總目成員重新分類,有柄目被一分為四,蔓足下綱的組成如下[14]

Remove ads

2009年分類

2009年,原尖胸總目重新分類,新的分類如下:

Remove ads

2021年分類

2021, Chan等人將其升級為蔓足亞綱,為鞘甲綱(Thecostraca,原為鞘甲亞綱)下的一個亞綱。[21][22]

  • 蔓足亞綱 Cirripedia Burmeister, 1834
    • 尖胸下綱 Acrothoracica Gruvel, 1905
      • Cryptophialida Kolbasov, Newman & Hoeg, 2009
      • 棘甲藤壺目 Lithoglyptida Kolbasov, Newman & Hoeg, 2009
    • 根頭下綱 Rhizocephala Müller, 1862
    • 圍胸下綱 Thoracica Darwin, 1854
      • 總目 Phosphatothoracica Gale, 2019
        • Iblomorpha Buckeridge & Newman, 2006
        • 目 † Eolepadomorpha Chan et al., 2021
      • 總目 Thoracicalcarea Gale, 2015
        • Calanticomorpha Chan et al., 2021
        • Pollicipedomorpha Chan et al., 2021
        • 鎧茗荷目 Scalpellomorpha Buckeridge & Newman, 2006
        • 目 † Archaeolepadomorpha Chan et al., 2021
        • 目 † Brachylepadomorpha Withers, 1923
        • (Unranked) Sessilia (原無柄目
          • 藤壺目 Balanomorpha Pilsbry, 1916 (原藤壺亞目)
          • 花籠目 Verrucomorpha Pilsbry, 1916(原花籠亞目)
Remove ads

化石

Priscansermarinus barnetti寒武紀中期的苗嶺統就存在於地球上了,[23]但各類藤壺的骨骼化石直到新近紀才逐漸增多。[2]這主要是因為其化石比較脆弱,容易被海浪碾碎。

因為主要生活在淺海,藤壺化石是判定史前海岸線位置的重要指標。[2]

地名

台灣澎湖縣西嶼鄉有一赤馬村的村落名稱源自藤壺,赤馬村古名「緝馬灣」,在清代早期文獻如《裨海紀遊》、《澎湖紀略》記做「䗩仔灣」,後期則因閩南語音「tship-á」相似「緝馬」之故後訛寫成「緝馬灣」。[24][25]

參考文獻

外部連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