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DGP模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DGP模型是由Giorgi Dvali、Gregory Gabadadze和Massimo Porrati在2000年提出的一種有關重力的模型[1],該模型受一些模型構建者的歡迎,但一直被拒絕加入到弦理論中。

概述

該模型假設存在4+1維的閔可夫斯基空間,其中含有普通的3+1維的閔可夫斯基空間。該模型假設有兩個作用量組成,一個是通常的愛因斯坦-希爾伯特作用量,它僅涉及4-D時空維度;另一個等同於愛因斯坦-希爾伯特作用量,並擴展到所有的5個維度。4-D作用量在短距離中占主導地位,而5-D作用量在長距離中占主導地位。

提出該模型的部分原因是為了再現暗能量的宇宙加速,而不需要很小但不為零的真空能量密度。但是反對者[2]則認為這個理論的分支是不穩定的。但是,由於Gia Dvali聲稱引力傳播的異常結構使非擾動效應在看似線性的區域(例如太陽系)中變得重要,因此該理論仍然很有價值。由於沒有線性化的有效理論來重現DGP模型的弱場重力,因此該理論避免了vDVZ不連續性。

2008年,Fang等人認為最近的宇宙觀測結果(包括斯隆數字天空調查進行的重子聲學振盪測量,以及宇宙微波背景Ia超新星的測量)與DGP宇宙學相衝突[3],除非增加宇宙學常數或其他形式的暗能量[4]。然而,這否定了DGP宇宙學的吸引力,後者無需增加暗能量即可加速。

Remove ads

註釋

參閲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