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 ID
蘋果公司開發的面部識別系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Face ID是蘋果公司設計和發布的一個臉部辨識系統,在iPhone X中首次運用。此功能於2017年9月12日首次公布[1][2],旨在取代Touch ID而非新增一種安全機制。它允許使用者解鎖蘋果裝置,在各個蘋果數位媒體商店(iTunes商店、應用商店以及iBooks商店)中購買,以及作為Apple Pay或應用程式內支付的身分驗證方式。
![]() 啟動Face ID的圖示 | |
開發者 | Apple Inc. |
---|---|
首次發布 | 2017年 |
作業系統 | iOS 11 或更新的版本 iPadOS 13 或更新的版本 |
網站 | https://support.apple.com/zh-tw/108411 |
蘋果公司稱,非本人解鎖手機的機率是百萬分之一[3][4]。蘋果公司也表示,臉部辨識資訊本機儲存於Apple A11 Bionic及次代晶片的安全區域,不會在雲端儲存。
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iPhone 12及後續機種,只要作業系統更新到iOS 15.4或更新版本,允許使用者戴著口罩解鎖Face ID,使用者也可自行設定是否開啟此功能[5]。
支援裝置
可使用Face ID的裝置有:
原理
Face ID會先用泛光感應組件照亮使用者的臉部取得2D紅外照片,然後再用紅外網路攝影機辨識,接下來再用點陣投影器向物體的表面投出三萬多個特定編碼的紅外點,再通過反射回到紅外網路攝影機接收器,利用紅外照片和反射回去的紅外點間的偏移,就可以物體獲得臉部表面的景深訊息,從而構建一個3D精確模型,然後就會將紅外圖像和3D精準模型傳送到處理器中,並轉換成一道數學表達式,比對之前已註冊的臉部資料後,就會得出結果。 其中的「注視解鎖」的功能是通過紅外網路攝影機捕捉眼球的畫面並辨識瞳孔特徵來實現的,技術提供方是:SensoMotoric Instruments、提供結構光技術的PrimeSense公司和提供臉部捕捉技術的FaceShift公司。[6]
特徵
使用不可見的紅外線,幫助辨識臉部,光線昏暗下依然可用,能使紅外攝錄影機判定眼睛是否直視螢幕,以確保只有使用者才可以解除鎖定,並利用人工智慧來學習記住長相的持續變化。
紅外攝錄影機用於拍攝平面紅外圖像之外,同時讀取立體點陣圖形。把上面兩者做神經網路分析的資訊資料化後,資料將傳送到A11 Bionic晶片中的安全區域來確認匹配性。
爭論
Face ID可能慢於Touch ID[7],以及容易被警方破解[8],或者有可能被雙胞胎騙過[9]。13歲以下的兒童出現錯誤配對的機率不同,因為他們的獨特臉部特徵可能尚未完全發育[10];蘋果公司面向開發者的開發稽核指南也要求,13歲以下的使用者使用臉部ID功能時需同時提供額外的授權驗證方式。11月14日,有人上傳影片《10歲兒子的臉部 解開母親的iPhone X》。雖然母親事前告訴兒子不要看,但兒子不理會她並成功解開了[11][12],也因此部分臉部支付服務,若為兒童設計的程式的可能無法使用[13]。越南公司Bkav聲稱於11月9日成功以面具破解,面具的成本大約150美元[14]。被問到能否製造新面具,Bkav拒絕並解釋:測試影片的面具需要大約9小時製造[15]。Bkav的出發點為概念驗證,他們並認為安全性仍然極高。
參見
- Touch ID
- 結構光3D掃描器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