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解析度音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解析度音訊(英語:High-resolution audio)也被稱為 High-definition audio或Hi-Res audio,是一些錄製音樂零售商和高保真還音裝置供應商所使用的行銷術語。[1][2]它指的是取樣率高於44.1 kHz和(或)位深高於16-bit的音訊。因為它通常代表了96 kHz(或甚至更高的取樣率),所以有時也會寫作「96k」,意味著 48 kHz的奈奎斯特頻率。但也存在被標為HD Audio的44.1 kHz,24-bit的音樂
定義

高解析度音訊通常表示擁有比音樂CD(44.1 kHz/16bit)擁有更高取樣率和(或)位深的音樂檔案。[2]
在2014年,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與美國消費電子產品協會,數字娛樂集團(DEG)和The Recording Academy Producers & Engineers Wing合作,制訂了一個高解析度音訊標準。此標準表示:「無失真音訊能夠再現音樂錄製時全頻段的聲音,這些音訊有著比CD(48kHz/20-bit或更高位深)更好的音質,並能表現藝術家,製作人或工程師最初的意圖。[3]
這包括了取樣率高於44,100 Hz,位深高於16-bit的由PCM編碼的音訊[2]和使用如PDM編碼技術的音訊。[4]
能夠儲存高解析度音訊的檔案格式包括FLAC,ALAC,WAV,AIFF和用於Super Audio CD(SACD)的DSD 。[4]
歷史
首個嘗試推出高解析度音訊的是的於1995年發布的High Definition Compatible Digital。[5]接下來出現了三種聲稱其音質優於音樂CD的光碟格式,包括1998年發布的DAD,1999年發布的SACD與2000年發布的DVD-Audio,但它們都沒有被廣泛使用[6]
隨著21世紀初線上音樂零售的興起,2008年HDtracks推出了高解析度音訊下載。[6]
進一步在光碟上推廣高解析度音訊的嘗試包括,Blu-ray2009年發布的的Pure Audio與2013年發布的High Fidelity Pure Audio[7]而尼爾·楊的Pono服務的發布,則加劇了2014年線上高解析度音訊服務的競爭。[8]
而帶有「Hi-Res AUDIO」標誌的消費類音訊產品則代表此裝置符合日本電子情報技術產業協會(JEITA)所定義的高解析度音訊的產品所需的規格。[9]
最近,為重建自身在消費類音訊產品領域的領導地位,索尼提供了一系列高解析度音訊產品,以重申其對高解析度音訊領域發展的承諾。[10]
爭議
對於音樂CD上的高解析度音訊是否有任何好處存在爭議:
- 「製作用於SACD的DSD的過程中能獲得更多的聲音細節,而無法利用CD來重現這樣清晰通透的聲音。」[11]--位於聖彼得堡銷售Super Audio CD的馬林斯基唱片公司稱
- 「高解析度音訊的主要優點是其卓越的音質,像24-bit/96k或24-bit/192kHz的音訊檔」 「因此它能更貼近音樂家與工程師們在工作室中創作的作品。然而,一些人一如既往地聽不出其中的差異。因此如果你看不出或聽不出其中的差異,請選擇省錢(的選項)」--What Hi-Fi?[4]
同樣,有一些其他的觀點對高解析度音訊表達了懷疑,乃至高度批判的態度:
- 「如果他們(音樂公司)首先關心音質,他們便會使他們發布的作品的在所有格式(MP3, FLAC, CD, iTunes, or LP)中都聽起來都很棒。」--CNET[12]
- 「沒有人支付得起不切實際的矯枉過正。」--Gizmodo[2]
- 「這個是在解決一個實際不存在的問題,一個基於消費者無知與騙人的商業模式。」--Xiph.org[13]
商業雜誌《彭博商業周刊》建議對高解析度音訊保持謹慎:「鑑於消費品電子公司推動進步的歷史,其主要屬性是要求每個人都購買新的產品,因此消費者有理由保持警惕。」[14]
大多數通過盲聽測試的早期論文所得出的結論是,參見測試的聽眾樣本是聽不出差異的。[15]雙盲測試表明音樂家與作曲家無法分辨16-bits 48 kHz的高解析度音訊。[16] 一個2014年的論文表明,使用過時的方法的抖動處理在盲聽測試中會產生可聽見區別。[17]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