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IMAX
大屏电影格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IMAX是一種具備更高解析度、解析度和亮度、更大對比度以及更全色域覆蓋的電影攝製、轉製、放映系統。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3月14日) |



整套系統要達到IMAX的標準,需要包括IMAX攝影機、IMAX DMR(數位原底翻版技術)和專門放映IMAX影片的IMAX巨幕放映系統等工程。IMAX是大格式及需在特定場館播放的影像展示系統中最為成功的。比起一般電影,IMAX規格的電影院具有沉浸式的觀影體驗。
眾多IMAX系統中,有一種適合在傾斜的天文館圓頂播放的IMAX系統,稱為全天域電影。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IMAX技術由加拿大首先研製,現在加拿大IMAX公司獨家擁有該項技術,世界各地的IMAX影院均由IMAX公司提供技術和裝置。IMAX的研製與推廣一直與大型的展覽會、科技館等公益性活動及場所分不開,而且至今遍布全球的IMAX影院幾乎平均分為兩大類:科技館、博物館為主的公益科普性場館和用於商業放映的普通影廳。 歷史上第一部IMAX電影在1970年日本的富士展覽館(Fuji Pavilion)上播放,第一套正式的IMAX投影裝置於1971年安裝在多倫多的安大略圓形劇場(Ontario Place’s Cinesphere)。在1974年美國華盛頓州世界博覽會上,美國館展出了一塊27.3 x 19.7米的巨型IMAX銀幕,觀眾向正前方觀看時,畫面足以充滿整個視界。其間共有5百萬人次觀看,絕大部分觀眾認為它呈視了強烈的動感,甚至有少部分觀眾身上 發生了類似暈船的現象。1973年,首個IMAX球形銀幕出現在美國加里福尼亞州聖地牙哥Balboa公園的Ruben H. Fleet科技中心太空劇場。1986年在溫哥華的加拿大展覽館(Canada Pavilion),IMAX公司以The IMAX Experience技術第一次展示IMAX的3D電影效果。
1970年,在日本大阪世界博覽會富士館中放映的《虎之子》,被公認為第一部IMAX電影。[1]
IMAX儘管影像品質優秀,而且問世的時間也較長,但是由於製作和放映IMAX的成本較高以及運輸困難使得IMAX影片的播放時間比較短(一般為40分鐘),因此IMAX一直未能普及,大多為適合於科技館、天文館等科普機構播放的紀錄片。
Remove ads
20世紀90年代後期,出現了一股IMAX娛樂的風潮,幾部娛樂性題材電影出現,如1998年的《霸王龍:重返白堊紀》(T-Rex: Back to the Cretaceous)、2001年的《鬼堡》(Haunted Castle)等IMAX 3D電影。而1999年,迪士尼製作了《幻想曲2000》的IMAX版本——首部正常長度的IMAX動畫問世。
2002年,IMAX公司與環球公司聯手推出《阿波羅13號》的IMAX版本,是利用IMAX公司DMR(Digital Re-mastering)重新製作技術把傳統電影轉換成IMAX格式的第一部作品。此後,藉助這一技術,不少好萊塢視效大片也陸續被轉製成IMAX格式上映。由於技術上的原因,早期透過DMR處理的影片長度最長不能超過2小時。但在2003年,《駭客任務:重裝上陣》終於突破了這一限制,成為IMAX技術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03年末,《駭客任務完結篇:最後戰役》成為了第一部在IMAX和傳統影院同步上映的影片。
觀眾非常歡迎這些利用DMR技術轉製的IMAX版好萊塢大片。其視聽效果遠勝傳統的35毫米電影。一位看過《阿波羅13號》IMAX版的觀眾評價道:「巨大的螢幕,爆炸般的聲效,還有詹姆斯·霍納那盪氣迴腸的原聲音樂都只有在IMAX才能感受到。」所以,近年來好萊塢各大製片公司一致看好IMAX,紛紛把自己的重磅作品轉製成IMAX乃至IMAX 3D格式。索尼影業公司副主席布萊克稱:「當你手頭有一部像《蜘蛛人II》這樣的電影,如果你不把它轉換成這種無與倫比的IMAX格式來讓觀眾們欣賞,簡直是一種驚人的浪費。」於是,諸如《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蜘蛛人II》、《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北極特快車:IMAX立體體驗》、《機器人歷險記》、《蝙蝠俠:開戰時刻》、《巧克力冒險工廠》等熱門大片陸續被轉製成IMAX格式放映。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是IMAX的堅定支持者,除了預言未來「五六年內」IMAX影院將逐步終結傳統影院外,還曾親自執導了一部關於鐵達尼號的IMAX3D電影《深海幽靈》 (Titanic3D:Ghosts of the Abyss)。[2]不過在此期間,所有IMAX影院上映的動畫電影均無法像普通IMAX電影在普通影院和IMAX影院上映時採用不同畫幅,直到2022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巴斯光年》才得以打破此限制。[3]
技術規格

IMAX攝影機採用IMAX 15/65毫米底片拍攝,解析度幾乎是普通35毫米底片的10倍以上。[4]
IMAX 65mm底片攝影機拍攝出的影片理論等效解析度能夠達到18K,每格解析度18000X13433,畫幅全開為1.43:1。[5]
由於IMAX底片攝影機體型較大、笨重,以及拍攝成本較高,限制了IMAX底片攝影機的使用率。[6]
IMAX公司於2011年推出的「Phantom 65 IMAX 3D camera」,為4K雙鏡頭3D攝影機,畫面比例1.9:1。
麥可·貝的《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是首部採用數位IMAX 3D攝影機拍攝的電影,其餘畫面使用一般數位攝影機和35mm底片拍攝。
IMAX 2015年推出和Arri(阿萊)共同研發的"Arri Alexa 65 IMAX 特製版",為4K解析度攝影機,畫幅全開為 1.90:1。
IMAX數位攝影機的推出是因為IMAX底片攝影機成本極高,不僅底片成本驚人,攝影機也是只租不賣。並且要達到最好的放映效果也要直接放映底片拷貝,而實際上全球能放映IMAX底片的影院也不多。[5]
《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首次使用數位IMAX 2D攝影機拍攝。
在系列第五部《變形金剛5:最終騎士》中,麥可·貝首度採用IMAX 3D技術(即同時使用兩台數位IMAX 2D攝影機交疊拍攝)即時拍攝了大量的3D畫面。
《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首部全片使用數位Arri Alexa 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映前會播放IMAX全畫幅特製倒計時。
IMAX 2020年9月推出「Filmed In IMAX」計劃,透過該專案,IMAX與攝錄影機製造商建立了新合作夥伴關係,以滿足電影製作人對IMAX體驗的需求。透過該計劃,IMAX認證了包括ARRI、Panavision、RED Digital Cinema和Sony廠商在內的高端數位攝錄影機,配合其後期製作流程,可以用於IMAX格式製作。
ARRI ALEXA LF |
ARRI ALEXA MINI LF |
Panavision Millennium DXL2® |
RED RANGER MONSTRO |
Sony’s VENICE cameras |
ARRI ALEXA 65 IMAX camera |
IMAX每年選擇數量有限的電影參與該計劃。IMAX對每部影片製作提供實踐方針,以充分利用每台攝影機的拍攝品質和設定,從而最大化實現IMAX體驗——包括IMAX獨有的擴充寬高比,這種寬高比可以提供比標準影院多出至少26%的畫面。隨著認證攝影機的範圍擴大,電影製作人會更容易強化提升畫面的視覺效果,滿足IMAX巨幕影院的放映需求。
由Sony’s VENICE 拍攝的《捍衛戰士:獨行俠》和由 ARRI ALEXA LF 拍攝的《沙丘》將成為首批透過新計劃獲得「Filmed In IMAX」認證的影片。[7]
IMAX為了大幅增加影像的解析度,採用了特別的70毫米底片。傳統65毫米底片的影像尺寸為48.5毫米×22.1毫米(Todd-AO),IMAX底片的影像尺寸69.6毫米×48.5毫米。為了以標準電影的每秒24格來曝光,IMAX底片的進片速度是一般底片的三倍。
要投影大片幅底片有一定的技術困難——傳統70毫米底片在放大586倍後不夠穩定。因此IMAX需要一些新技術,IMAX公司的威廉肖採用了一項澳洲的名為「滾動迴圈」的專利技術用於影片放映,主要是增加了一個壓縮空氣裝置來加速底片滾動,並將一個圓柱形鏡頭置於放映機前端,在放映過程中保持真空狀態。IMAX放映機用螺釘固定,四顆螺釘與齒輪將放映機固定在完全水平的狀態。還透過增加凸輪控制臂來抵消放映過程中的細微晃動。放映機的快門長度也比傳統裝置長大約20%,燈管的亮度更高,最大的12-18千瓦氙氣-弧光燈甚至需要水冷的電極。因此IMAX系統造價並不便宜,而且重量達1.8公噸。
IMAX的片基為柯達的ESTAR(即PET,亦即杜邦化工的Mylar®),原因並非在片基的強度,而在於此片基不會被顯像的化學液影響了尺寸,IMAX的進片裝置對底片邊孔或厚度的變化有嚴格的要求,IMAX底片可歸類為「15/70」底片,意指這種70毫米底片每格有15個邊孔。IMAX的底片非常笨重,底片盤比一般電影的大得多。
Remove ads
IMAX底片為了盡用底片面積而沒有音軌,它採用了六聲道35毫米磁帶播放與畫面同步的聲音。在1990年代前期,與畫面分離的數位化六聲道聲源改為以更精確的脈衝產生器作為傳統SMPTE時碼的同步訊號源。這是日後杜比數位及DTS等電影院多聲道系統的前身。現在的IMAX底片放映系統多使用光碟載體的數位伴音系統。[8]
IMAX繼續發展,出現了新的表現手法,例如立體影像及每秒高達48格的畫格數。音響系統方面則有Sonic-DDP(Direct Disc Playback,無壓縮LPCM環繞聲軌)、立體音響系統及呈橢圓形分布的揚聲器群。
2015年,IMAX公司因應Dolby等音效大廠推出多聲道系統,推出名為「IMAX 12 track」的13聲道(12獨立聲道和一個超重低音)多聲道聲音系統抗衡。
亞洲IMAX商業雷射 12聲道音響系統影院
亞洲IMAX雷射XT 12聲道音響系統影院

IMAX底片氙燈放映機重達1.8噸和超過178厘米高195厘米長,使用15千瓦的氙短弧燈,放映15格,70毫米底片格式的IMAX底片。
IMAX底片氙燈攝影機拍攝的影片,其IMAX底片拷貝放映時,解析度可達到8K,而普通IMAX數位影片以及其它多數影片的解析度,只有2K。一部IMAX 2D底片拷貝需大約18萬人民幣,而一部IMAX 3D底片拷貝則需要36萬人民幣。[14]
五個IMAX底片放映機類型:IMAX GT(大劇院),IMAX GT 3D(雙轉子),IMAX SR(小轉子)IMAX SR 3D(雙轉子)和IMAX MPX(專為改裝劇院)。
2008年7月,IMAX推出了數位氙燈放映系統,數位IMAX以DLP技術支援,採用兩台氙燈光源的2K解析度數位放映機,畫質與一般數位氙燈放映相同。因其解析度較底片IMAX低很多。為了保障電影畫面不因放大投影巨型銀幕而使畫面解析度降低,數位IMAX氙燈銀幕都縮小不少,甚至銀幕僅僅8公尺高,IMAX原始的「巨型銀幕、超高畫質」兩樣皆失。
數位IMAX氙燈的優點主要在成本方面,因為免除了70毫米的笨重底片,放映機和放映室的體積都大大地減少。畫面亮度僅有略微提高,但是解析度大大地降低。
世界第一家IMAX數位氙燈放映系統在美國紐約的AMC Empire 25開業。同時這家也是IMAX全球的第100家IMAX影院。
2015年,IMAX推出改善數位IMAX系統解析度、色域,並且針對底片時代IMAX超大廳升級問題而設計的(換言之,需要是28米以上的幕寬)的雷射放映技術——「IMAX GT LASER」。該系統由IMAX與巴可、柯達公司聯合研製,省去傳統稜鏡採用全新的光學引擎,因此,這套雷射放映系統不僅可以覆蓋37米的寬銀幕,更重要的是提供更明亮的畫面以及更高的對比度,從而令色差更鮮明,以增加畫面的表現力。
數位IMAX GT 3D雷射放映系統採用兩台4K解析度雷射放映機,12聲道音響系統,以及使用杜比3D技術的IMAX 3D眼鏡,並且可支援1.43:1畫幅比放映。
2014年的12月17日,全球第一套IMAX GT 3D Laser放映系統正式落戶多倫多的Scotiabank Toronto影院。
2018年11月9日,全球第一套IMAX GT Laser Dome放映系統正式落戶聖荷西The Tech Museum of Innovation Hackworth IMAX Dome Theater影院。
2018年,IMAX推出數位IMAX商業雷射放映系統,是專門為IMAX中型影院設計的,擁有嶄新的光學引擎和多項IMAX專有技術。
數位IMAX商業雷射採用單機雙鏡頭4K雷射放映機,配備5.1聲道音響系統或者12聲道音響系統。
數位IMAX商業雷射放映系統,色域更寬,達到BT.2020,完全重新設計了放映機,對放映原理和核心部件進行了重新設計,比如從三稜鏡結構升級到不脹鋼材質框架的使用,這些突破讓IMAX商業雷射系統達到全新的技術標準。
2018年8月31日,全球首套IMAX商業雷射放映系統正式落戶上海寰映影城大融城店。
數位IMAX雷射XT採用單機單鏡頭4K雷射放映機,配備5.1聲道音響系統或者12聲道音響系統。
原型機來自於巴可Barco SP4K放映機,
上海萬達影城金山萬達廣場店2021年8月7日正式啟用。
IMAX影院內部需要較高的空間去容納大面積的銀幕,高度由四層樓到八層樓不等,為了前排的觀眾不阻擋後排觀眾的視線,IMAX影院的觀眾席位需要分布在坡度比較大的斜坡上,這兩方面的因素都要求IMAX影院內部需要有足夠大的空間和足夠高的高度。因此在建造符合標準的IMAX影院的時候,往往需要對傳統電影院做出工程浩大的裝修改建,或者乾脆建造新的IMAX影院。
普遍認為IMAX銀幕為22米×16.1米(72英尺×53英尺),但可以在更大的銀幕播放。世界上最大的IMAX銀幕為雪梨達令港,銀幕為35.72米×29.57米(117英尺x97英尺)(已經拆除重新改造為IMAX 雷射放映系統)。
IMAX數字、IMAX雷射、新一代IMAX雷射影廳銀幕尺寸根據場地實際情況建造,沒有統一銀幕尺寸標準。
技術變革
IMAX Dome(舊稱OMNIMAX,中譯全天域電影)是用作投影於天文館這一類傾斜的半球形銀幕的。此系統採用一魚眼鏡頭拍攝,使180度的景物能成像於平坦的底片上。投影時再採用另一魚眼鏡頭即可讓全景重現銀幕。IMAX Dome水平投影角達180度,而垂直則為122度,其中22度低於投影機水平線,100度高於投影機水平線,這是配合傾斜半球形銀幕而設的。有部分天文館(例如香港太空館)採用沒有傾斜的半球銀幕,因此影像總是高於投影機水平線,而觀眾的座椅則較一般影院更為後傾。

立體版本的IMAX技術。為營造出立體景深,IMAX 3D採用了雙攝影機及雙投映機拍攝及放映。
目前IMAX 3D放映時採用偏振光式放映,觀看時以配戴偏光眼鏡來分析立體影像。多數IMAX 3D影院採用線偏振鏡片。而另外有的公司採用的是圓偏振眼鏡,圓偏振眼睛受眼鏡旋轉角度影響較小,當觀眾歪頭時基本不影響效果,而不像線偏振眼鏡在觀眾歪頭時會出現立體畫面的虛影。
新版的IMAX技術,幀率由原本24格/秒增加至48格/秒,以減少畫面閃爍問題。於1992年的西班牙世界博覽會發表。但因為拍攝成本比一般的多出一倍,至2000年被放棄使用。
因2008年數位IMAX的產生,使得IMAX HD (48格/秒)不再遙不可及。2012年底的《哈比人:意外旅程》為IMAX首部DMR 48格/秒的數位IMAX電影。
由於70毫米底片和投影儀價格昂貴且難以大規模生產,並且由於放置全尺寸IMAX螢幕的放映廳的尺寸使其構造成本高昂,因此IMAX於2008年推出數位投影系統,以使用更短的1.90:1寬高比螢幕。它使用兩個2K解析度的投影儀,可以在DCI中呈現2D或3D內容或IMAX數位格式(IDF)(本身就是DCI的超集)。數位裝置引起了一些爭議,因為在僅用IMAX數位投影儀改裝標準禮堂後,許多影院都將其螢幕標記為IMAX。這些放映廳的螢幕尺寸遠小於原始15/70 IMAX格式的專用放映廳,並且僅限於1.90:1的寬高比。另一個缺點是數位IMAX的解析度要低得多。與傳統的IMAX 70mm投影相比,該技術的最大感知解析度為2.9K,估計解析度為12K。一些評論家還指出,許多非IMAX影院正以4K解析度投影電影透過競爭品牌,如杜比影院和UltraAVX。
IMAX在各種基礎技術和螢幕尺寸方面堅持「IMAX體驗」的統一品牌。、有些人批評該公司的行銷方式,其格式被稱為「Lie-MAX」。該公司為該格式辯護說,它具有比標準影院更大的螢幕,更亮的畫面和更好的聲音。儘管與數位IMAX存在差異,但這種具有成本效益的格式有助於公司的全球增長,特別是在俄羅斯和中國。
2016年5月,IMAX宣布推出IMAXShift,這是一種多媒體室內自行車概念,但決定於2017年6月4日停止使用。
2016年5月20日,谷歌和IMAX在谷歌年度開發者大會上宣布,兩家公司將共同開發一款影院級虛擬實境(VR)攝影機,即IMAX® VR 攝影機,讓當今頂尖的大導演和內容創作者們可以為全世界觀眾呈現最高品質的3D 360度內容體驗。IMAX工程師團隊和攝影機專家們將與谷歌團隊一起從頭設計這款全新的高解析度攝影機,藉助IMAX的頂尖影像捕捉技術。這款攝影機的研發將能夠最大化的利用谷歌Jump這個創作和觀看3D 360度影片的平台,為使用者提供最高品質、最具有沉浸感的VR內容。
2016年9月1日,IMAX宣布計劃將虛擬實境技術納入IMAX影院體驗,並在洛杉磯開設新的VR中心,使用由宏碁建立的全新StarVR頭戴式顯示器。
IMAX DMR(數字原底翻版技術)
IMAX DMR,既 IMAX Digital Re-Mastering,可翻譯作數字原底翻版技術。
IMAX為了使觀眾既能享受到自己喜歡的好萊塢大片的刺激情節、戲劇衝突和感情波瀾,又能享受到IMAX體驗帶來的超卓影音品質,開發出一種將好萊塢電影轉化成IMAX格式影片的專有處理技術。
將這種專利技術命名為IMAX DMR的原因是,它透過數位化提高普通影片的影像和音響品質,使之適合在IMAX影院放映。經過這種技術處理後,影片的影像品質就能夠達到觀眾期望IMAX體驗給他們帶來的優異解析度和逼真度。
IMAX DMR不僅僅是一種軟體工具。它是一個完整的、特製的端到端系統,目的是滿足對影片同步發行的高要求。
IMAX DMR處理過程的第一步,是以最高的解析度掃描35毫米影片的每個畫格,然後,把它們轉製成數位畫面。如果影像原本就是以數位方式所捕捉的,那麼IMAX將獲得更高解析度的原始素材。
然後,用歷經多年開發和完善的專有圖像增強技術,對於每幅畫面進行最佳化處理。原始素材內的有用資訊,都會被仔細分析。然後,我們會用一些技術對這些畫面進行數位影像增強處理,包括:增強畫面銳度、進行顏色校正、清除圖像顆粒、消除圖像不穩定現象等。
然後,完成增強處理的數位訊號將被錄製到15/70格式底片或IMAX數位硬碟上。於是,當IMAX放映系統把這些畫面投射到銀幕上,人們就看到了明亮、清晰、穩定的視覺影像。
高度自動化的IMAX DMR系統使這個處理流程能夠滿足緊湊的電影製作時間表的要求。
發行IMAX DMR影片之前,還需要將35毫米底片的原有聲軌轉製成特製的IMAX多聲道數位環繞音響系統。與普通影院音響系統不同,IMAX音響系統是未經壓縮、高保真,並且採用專有技術來設定影院揚聲器系統,確保觀眾席上的每個座位都是欣賞音響效果的好位置。儘管,IMAX影院已經提供了使觀眾產生強烈臨場感的Studio Master音質聲音。IMAX DMR影片用清澈、高保真的聲軌,為觀看好萊塢大片的觀眾們創造了身臨其境的體驗。[15]
在2002年秋,IMAX與環球影片公司聯手推出《阿波羅13號》(1995)的IMAX版本,是首次利用IMAX獨家的"DMR"重新製作技術將傳統電影轉換成IMAX格式。其他一些已經公映的影片如《星際大戰》等也相繼利用DMR技術處理被搬上IMAX。由於技術上的制約,早期DMR處理的影片長度最長不過2小時。在2003年,《駭客任務2:重裝上陣》突破了這一限制,成為IMAX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2003年末,續集《駭客任務3:最後戰役》成為首部在IMAX和傳統影院同步上映的影片。
娛樂
雖然從技術角度來看,IMAX是相當出色的電影格式,但在過去二十年中一直以來它並未能普及,而在近五年內IMAX呈現爆發性的增長。製作與播放IMAX的費用與運送困難使它的播放時間較普通電影為短(一般為40分鐘,近年亦有90分鐘的IMAX影片出現),題材大多為適合於天文館等科普機構播放的紀錄片。IMAX攝影機曾於太空梭、喜瑪拉雅山、大西洋海底及南極洲拍攝過。
部分IMAX影院亦會利用傳統放映裝置播放普通電影,以增加客源。1990年代後期,開始一股增加IMAX娛樂元素的風潮,開攝了一些純娛樂的題材,例如《絕地暴龍》(1998)、《Haunted Castle》(2001)(兩部皆為IMAX 3D電影)。1999年,迪士尼製作了《幻想曲2000》——首部正常長度的IMAX動畫(後來亦推出了傳統戲院版本)。迪士尼在2003年末還發行了首部真人演出的IMAX影片《黑神駒前傳》。
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曾執導了一部關於《鐵達尼號》的 IMAX 3D 格式電影《深淵幽靈》(Ghosts of the Abyss),而在2009年執導了另一部IMAX 3D格式電影《阿凡達》,引起各界對 IMAX 3D 技術的興趣。
截至2002年,共有8部IMAX電影被提名奧斯卡獎,其中《老人與海》榮獲了2000年最佳動畫短片獎。
還有很多IMAX電影被重新製作成高解析度電視格式,在INHD頻道播放。
2018年9月6日,IMAX宣布了一項名為IMAX Enhanced的新計劃,該計劃是與DTS聯合推出的。這是一個認證和許可服務,旨在為使用者透過家庭娛樂裝置實現最高品質的4K圖像及音訊回放。該計劃與索尼電子、索尼影業、派拉蒙影業和Sound United等合作夥伴共同推出,為了被IMAX Enhanced認證接受,家庭影音裝置廠商必須設計家庭影院裝置「以滿足由 IMAX、DTS工程師以及好萊塢領先的技術專家認證委員會設定的最高端音訊和影片效能標準的精心規定」。這些增強型裝置還內建了「IMAX模式」,將有效地實現觀看的電影達到電影製作者最初的要實現的標準,所有這一切都可以在家中舒適地進行。IMAX和DTS正在與工作室和內容合作夥伴合作,以數位方式為IMAX模式重新打造熱門電影和其他內容。IMAX紀錄片《美麗星球》和《南太平洋之旅》將是第一款採用HDR10+格式及DTS:X音訊規格的IMAX Enhanced 4K UHD藍光影碟,預計於2018年12月11日於北美發售。
近年已經有一些電影使用了IMAX攝影機拍攝部分場景,然而IMAX攝影機比普通攝影機更大、更重,更大的工作噪音也給對白錄音帶來了困難。[16]它的攝影機僅能裝載30秒到2分鐘的底片[16],並且它的底片相對於標準的35mm底片價格更加昂貴。[17]由於這些難題,至今還沒有一部完整長度的電影完全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
《黑暗騎士》:有共30分鐘場景用IMAX攝影機拍攝。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一個電影的主要場景是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即使在黑暗騎士,諾蘭本來想拍攝的IMAX格式的電影,將它使用在形像上比較安靜的場景,他認為將會是有趣的。諾蘭說,他這是希望可以用IMAX拍攝整部影片:「如果你可以用IMAX攝影機珠穆朗瑪峰或外太空,你可以在一個故事中使用它」。
《變形金剛:復仇之戰》:一年後,導演麥可·貝的攝影靈感來自黑暗騎士IMAX的運用也能用在《變形金剛:復仇之戰》。影片的聯合編劇羅伯托·奧奇認為,IMAX的畫面解析度、畫面比例延展度對於IMAX戲院的觀眾來說是另種定義的3D視覺,並補充說,在IMAX拍攝是比使用立體攝像機更加容易。最後影院的呈現,變形金剛:復仇之戰IMAX版本,包含十分鐘的IMAX鏡頭拍攝出來的共兩個半小時的電影頭。但他後來他拍攝的變形金剛3部分場景使用3D攝影,但沒有用IMAX攝影機。
《不可能的任務:鬼影行動》:大約30分鐘的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鏡頭。導演布萊德柏德認為使用IMAX格式提供的比數位3D更能夠呈現明亮且更高品質的影像,這是投射在大銀幕上,而不需要專門的眼鏡即可享受到的臨場感。
《黑暗騎士:黎明升起》:儘管華納兄弟多番說服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使用3D拍攝、3D放映蝙蝠俠第三部曲,但導演聲明不會選擇拍攝3D格式以及放映3D影像,並說,他打算把重點放在改善影像畫質規模和更長時間的使用IMAX格式。在好萊塢的記錄中,《黑暗騎士:黎明升起》是目前出現IMAX攝影畫面時間最長的電影,在片中出現約一個小時(相比之下黑暗騎士多了30分鐘的IMAX鏡頭)。
《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導演J·J·亞柏拉罕決定採用IMAX攝影機拍攝部分片段,總共約30分鐘,為影史首部IMAX拍攝並後製為IMAX 3D的商業電影。但因大量後製鏡頭因素,製作團隊最終小幅裁切原始1.44:1的畫面比,故70mm IMAX版本播映時並沒有完直整全銀幕放映。導演J·J·亞柏拉罕在其之後拍攝的《STAR WARS:原力覺醒》亦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部分畫面。
《飢餓遊戲:星火燎原》:導演決議在競技場內的所有畫面皆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導演法蘭西斯·勞倫斯表示:「IMAX將帶領觀眾如同到達另個世界,並且身歷其境體驗競技場的戰鬥」。
《星際效應》: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再次使用擅長的IMAX攝影機拍攝,而星際效應的IMAX片段長達75分鐘,則創下目前影史最長的IMAX拍攝記錄。
《STAR WARS:原力覺醒》:導演J·J·亞柏拉罕二度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部分畫面,IMAX片段約5分鐘。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部分畫面採用IMAX攝影機拍攝。
《敦克爾克大行動》: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再次使用擅長的IMAX攝影機拍攝,IMAX片段長達67分鐘。
《星際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影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了部分畫面,但後期剪輯時沒有採用,故最終影片上映時沒有IMAX畫面。
《登月先鋒》:約10分鐘的月球畫面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全球僅發行IMAX雷射版本,並未發行IMAX版本。
《TENET天能》:用了160萬英尺(約合48萬米)的底片完成了絕大部分場景拍攝。[18]
《神力女超人1984》:約13分鐘的畫面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但導演派蒂·珍金斯表示僅考慮製作1.9:1畫幅比的IMAX版本,最終並未發行1.43:1的IMAX版本。
《007:生死交戰》:IMAX攝影機拍攝,全球僅發行IMAX雷射版本,不會發行IMAX版本。
《不!》:約47分鐘的畫面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
《奧本海默 (電影)》:約110分鐘的畫面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約70分鐘畫面使用35毫米底片攝影機拍攝。
技術標準
IMAX (15/70)
- 球面鏡頭組
- 每格底片15孔
- 水平下拉放映,從右至左(從觀者視角)
- 每秒24格底片
- 鏡頭尺寸:2.772"英寸(70.41毫米)乘2.072"英寸(52.63毫米)
- 投射尺寸:至少垂直距離鏡頭0.80"英寸,水平距離0.016"英寸
- 縱橫比:1.43:1
- DMR縱橫比:1.89:1、2.39:1
IMAX Dome / OMNIMAX 與IMAX相同,除了:
- 特製魚眼鏡頭組
- 鏡頭的光學中心高於水平基準線0.37"英寸
- 橢圓形投射到拱頂銀幕,低於平面20度到高於平面110度之間為最佳觀賞角度。
著名的IMAX電影目錄
- 《花園島》(1973):第一部全天域電影。
- 《飛吧!》(1976):票房第二高的IMAX電影(總票房8250萬美元)。
- 《Grand Canyon: The Hidden Secrets》(1984):參考《大峽谷》。
- 《Chronos (film)》(1985):
- 《The Dream Is Alive》(1985):
- 《Everest (film)》(1998):票房最高的IMAX電影(全球總票房1.206億美元,其中美加票房8440萬美元);參考珠穆朗瑪峰。
- 《T-Rex: Back to the Cretaceous》(1998):
- 《Mysteries of Egypt》(1998):
- 《Cirque du Soleil: Journey of Man》(2000):參考太陽劇團。
- 《CyberWorld》(2000):
- 《Shackleton's Antarctic Adventure》(2001):參考歐內斯特·沙克爾頓。
- 《Haunted Castle (2001 film)》(2001):
- 《Space Station 3D》(2002):
著名的IMAX影廳
- CINESPHERE: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首家IMAX影院,1971年5月31日落成(銀幕高18.28米,寬23.77米)目前是加拿大唯一IMAX放映系統跟IMAX雷射放映系統共有影城。IMAX公司全球第1家IMAX影院
- Fleet Science Center: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 ,首家IMAX球幕影院,1973年3月10日(銀幕直徑23.16米)。IMAX公司全球第2家IMAX影院
- 洛克希德馬丁IMAX影院: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主要放映科技和太空旅行類的影片(IMAX雷射,銀幕高14.02米,寬23.01米)。IMAX公司全球第3家IMAX影院
- Samuel J. & Ethel LeFrak IMAX Theater:位於史密斯索寧協會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主要放映自然和歷史類影片(IMAX雷射和IMAX數位,銀幕高12.19米,寬18.28米)
- 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Omni Theater:擁有一個雙銀幕系統,可以放映IMAX影片,和一個可旋轉穹頂,放下後可放映全天域電影(銀幕高20.11米,寬27.43米)。
- 波士頓科技博物館的Mugar Omni Theater:(IMAX球幕,銀幕直徑21.94米)
- IMAX Theatre Sydney:位於澳大利亞雪梨達令港,(銀幕高29.57米,寬35.72米)(已經停止底片IMAX系統放映,已經拆除即將在2023年下半年重新改造為IMAX雷射放映系統)。
-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位於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IMAX GT,銀幕高22米,寬28.4米)。
- 美麗華大直影城:位於台北市中山區敬業三路,(IMAX GT Lsaer,銀幕高21.16米,寬28.8米)2016年3月24日正式啟用雷射數位IMAX放映機。
- TCL中國戲院: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好萊塢好萊塢大道6925號,(銀幕高14.02米,寬28.65米)[19]2013年原影廳改建為數位IMAX規格,2014年增加70mm IMAX放映機,2015年4月1日正式啟用雷射數位IMAX放映機。
IMAX全球臨時影院
- 東京巨蛋體育場:2008年 《駭速快手》日本首映禮 銀幕寬度40米,可以容納25000名觀眾。
- 阿布達比酋長國宮殿酒店:2009年 《麥加之旅》首映禮 銀幕尺寸寬100英尺(約30.5米)高70英尺(約21.3米),首個戶外IMAX影院,可以容納6500名觀眾。
- 香港文化中心:2014年6月20日 《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全球首映禮,銀幕尺寸寬18.29米,高10.36米。
- 北京奧體中心國奧體育館:2014年12月15日 《一步之遙》全球首映禮, 銀幕尺寸寬26米,高14.5米,可以容納2828名觀眾。
-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2015年7月22日 《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全球首映禮,歷史最悠久的搭建場地及歐洲首個IMAX臨時影院。
- 上海大劇院:2015年12月27日 《星際大戰7:原力覺醒》 中國首映禮,銀幕尺寸寬17.75米,高9.88米。
- 聖地牙哥:2016年7月21日 《星際爭霸戰:浩瀚無垠》 全球首映禮。
- 北京水立方:2016年12月21日 《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中國首映禮,銀幕尺寸寬27.40米,高11.51米。
- 巴黎Palais de Chaillot劇院:2018年7月12日 《不可能的任務:全面瓦解》全球首映禮。
- 承德阿那亞·金山嶺:2023年6月5日 《變形金剛:萬獸崛起》中國首映禮。[20]
IMAX中國降低放映音量事件
在2020年9月4日台州的一家IMAX電影院在放映電影《TENET天能》的時候音箱短路起火導致銀幕著火,[21][需要更多來源]在事件之後IMAX中國透過IMAX網路運營中心(INOC)針對中國大陸地區旗下的IMAX影院降低了放映音量,從標準的0dB降為-3dB甚至更低。[22]
參見
- 中國巨幕
- IMAX DMR影片列表
- IMAX影院名單
- 3D電影
- 4D超立體巨幕影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