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PaK 36反戰車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PaK 36反坦克炮
Remove ads

PaK 35/36(德語:Panzerabwehrkanone 35/36)是一款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的戰防砲,其所使用的砲彈口徑為37公釐。Pak 36直至於1942年被5cm Pak 38反戰車砲所取代前為德意志國防軍最主要的反戰車武器。

快速預覽 37公釐PaK35/36, 類型 ...
Remove ads

37公釐 PaK 36 L/45 彈藥

Thumb
37公釐 PaK 36 L/45 彈藥
Pzgr
  • 彈重: 0,685公斤
  • 槍口初速: 745公尺/秒
Pzgr 40

鎢芯彈藥,其重量更輕,同時有更高的初速,但只有小量生產。

  • 彈重: 0,368公斤
  • 槍口初速: 1,020公尺/秒
更多資訊 射程, 穿透度 ...

穿透度以Pzgr40及30度裝甲板計算。

歷史

Thumb
模仿的北非戰場上的德軍PaK 36反戰車兵場景

1924年,萊茵金屬開始研發一支騾馬拖曳式木質車輪的3.7公分戰防砲(3.7公分 PaK L/45)第一支成品則於1928年投放到戰場上。[2]20世紀30年代初,馬拉式火砲明顯過時了。因此,設計人員以鎂合金車輪和充氣輪胎代替了原來的木輪。新式戰防砲喚作3.7公分 PaK 35/36,1933年定型,1934年起開始正式替換德軍裝備的騾馬拖曳式PaK L/45,並於1936年西班牙內戰中首次參與戰爭。方便地能由汽車、裝甲車、甚至三輪摩托車拖曳,也可以由畜力牽引。在平坦的地形上,4名砲班成員也可以很方便地推動這種戰防砲迅速轉移陣地。第二次世界大戰首年成為了不少國家的基本反戰車武器。KwK 36 L/45實際上是同一支戰防砲,發射被帽穿甲彈時,100公尺距離上能穿透34公釐厚的垂直均質鋼裝甲,500公尺距離上穿甲能力為29公釐,在1000公尺距離也有20公釐穿甲能力。各國當時裝備的戰車裝甲厚度普遍都很薄:蘇制T-26輕型戰車裝甲厚度只有15公釐,法國的雷諾FT-17為22公釐。日制89式中型戰車正面裝甲只有17公釐,側後裝甲15公釐,頂甲10公釐。95式輕型戰車正面裝甲僅僅12公釐,其他部分裝甲最厚僅為6公釐。被稱為「豆戰車」的94式超輕型戰車最大裝甲厚度僅10公釐。

於1940年5月法國戰役之時,PaK 36的組員發現其作為一種小口徑武器已經有些過時,對抗英國的瑪蒂達 II或法國的B1重型戰車S-35戰車顯得力不從心。但PaK 36仍對當時最常見的輕型戰車有效,例子如法國戰役中的雷諾FT-17戰車巴巴羅薩行動中的T-26戰車中型戰車的廣泛引入快速抹除了此戰防砲的效能,於東線戰場對抗T-34戰車時被戲稱陸軍的「敲門砲」(德語:Heeresanklopfgerät,由於對該戰車的攻擊只能發出類似敲門的聲音而得名),亦有士兵指其功能只餘下宣傳,對T-34完全無效[注 1][3]

PaK 36於1940年中期開始由PaK 38所替換,期間PaK 36則額外配給含的砲彈(Pzgr. 40)以加強其穿甲能力。雖然其依然不能對抗T-34,於1942年前卻仍是不少部隊的標準反戰車武器。

Thumb
在中國戰場上,中國士兵的Pak 36能擊毀日軍戰車

由於PaK 36最終被完全取代,很多軍人把其從牽引輪上拆除,再裝至SdKfz 251半履帶車,作為一輕型反戰車武器。德軍亦將拆下來的PaK 36送給羅馬尼亞第三第四軍團作為天王星行動史達林格勒戰役的補給。PaK 36也服役於芬蘭、匈牙利,和斯洛伐克軍隊。

雖然PaK 36在歐洲戰場表現不佳,但在中國戰場卻是戰車殺手,皆因日軍戰車裝甲薄弱而且採用舊式的鉚釘連接而非焊接,所以在國民革命軍手上的PaK 36能擊毀日軍九五式輕戰車甚至九七式中戰車,例如在台兒莊戰役期間國民革命軍的PaK 36一舉擊毀日軍13輛戰車。

Remove ads

41型柄式榴彈

Thumb
PaK 36配上41型柄式榴彈英語Stielgranate 41

1943年,德軍引進了使用成形裝藥41型柄式榴彈英語Stielgranate 41[4](德語:Stielgranate 41),使PaK 36能擊穿160公釐厚的裝甲,儘管其低初速限制了射程(最遠僅300公尺)。這些新型的PaK 36通常配給至空降獵兵及其它輕型部隊,因為PaK 36比其它戰防砲輕,所以不會降低其機動能力。

戰車砲

Thumb
早期型三號戰車也以PaK 36作為戰車砲,編號為KwK 36,此為波蘭戰役時的三號戰車D型

PaK 36不單作為拖曳式戰防砲,三號戰車由A型至G型皆使用PaK 36作為其戰車砲。

使用國家

  •  納粹德國(生產國)
  •  中華民國:1934年10月24日,據時任國民革命軍顧問的德國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將軍在公文中寫,為了完成整編部隊計畫,中國向德國訂購1935年春交付的軍火裡包括PaK-35/36型37公釐戰防砲20門每砲配有1000發砲彈。1935年12月,兵工署的報告稱,已運抵中國的PaK-35/36型戰防砲達到60門。1936年,國民政府又從德國購入了124門37公釐戰防砲,每砲配1000發砲彈,這124門砲中,有104門是德軍淘汰的木輪PaK L/45型,只有20門是可由車輛牽引的Pak35/36型。至1938年德國停止對華出口武器時,中國從德國進口的PaK-35/36戰防砲約為500門,砲彈55萬發。[5]1937年抗戰爆發時,真正編入該砲的有中央軍第36師、第87師、第88師、黃埔校教導總隊、裝甲兵團和稅警總團。其中,每個調整師、稅警總團有一個4門制戰防砲連,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每個團有一個6門制戰防砲連,裝甲兵團有一個戰防砲營(轄3個6門制車輛牽引式戰防砲連)。每個砲班8人,包括砲長,砲手,裝填手,2名彈藥手和2名駕駛員,以及1名預備砲手。德國於1938年5月宣布停止對華出口武器,最後一批進口武器於1938年8月運抵中國。從1937年抗戰爆發到1938年8月,中國總計收到了246門PaK-35/36型戰防砲。1938年初,編組砲兵第51團和第52團,每團裝備48門Pak 35/36型37公釐戰防砲。徐州會戰時,砲兵第52團及第200師師屬戰防砲營,共4個戰防砲營配屬給了第五戰區。1941年,國民政府兵工署第五十兵工廠根據德國人提供的圖紙資料及購買的零部件對該砲進行了仿製,命名爲「30年式50倍徑37公釐戰車防禦砲」,整個抗戰期間共仿製了90餘門。
  •  芬蘭
  •  愛沙尼亞
  •  匈牙利
  •  斯洛伐克
  •  羅馬尼亞王國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注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