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垂直哥德式建築
14至17世纪英格兰哥特式建筑的主流风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垂直哥德式建築(英語:Perpendicular Gothic architecture),又稱垂直式(Perpendicular)[1]、直線式(Rectilinear)、第三尖拱式(Third Pointed),英格蘭王國中世紀後期出現的建築風格,常歸類為英格蘭哥德式建築的第三階段,亦即最終階段,是14至17世紀英格蘭哥德式建築的主流風格[2][3],而且是英格蘭所獨有[2]。在18世紀以後出現的哥德復興式浪潮中,垂直哥德式也首先迎來二度流行[2]。
垂直式風格的特徵有:大開窗,窗格幾乎占滿整個立面,並以四心拱結構更顯寬廣平緩[2],窗花格線條橫平豎直,直抵窗楣,拱形鑲板在立面上規律排列,和窗格圖案相接連,形成一道道的縱貫垂直線[2][3]。拱頂輪廓寬扁,多用罩式線腳、枝肋拱頂、扇形拱頂結構,顯得華麗繁複[2]。
最早的垂直哥德式建築是倫敦舊聖保羅座堂的教士會禮堂,由威廉·德拉姆齊於1332年設計[2]。格洛斯特座堂的聖所(約1337–1357)和14世紀晚期的迴廊是早期垂直哥德式建築的典例[2]。早期流行的枝肋拱頂逐步發展為扇形拱頂,最初可見於14世紀晚期的赫里福德座堂教士會禮堂、格洛斯特座堂迴廊,接著是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禮拜堂(1446–1461)和西敏寺的亨利七世禮拜堂(約1503–1512)[2][4][5]。
Remove ads
歷史

英國建築史學家托馬斯·里克曼將不列顛群島的哥德式建築分為三個歷史時期[6],垂直哥德式是繼早期哥德式、盛飾式之後的第三階段,也是最後階段[7],盛行於理查二世至亨利八世[6]統治時期。15世紀起,這種風格主要因統治英格蘭的都鐸王朝而以「都鐸式」為名,後來就逐步在伊莉莎白一世在位期間由文藝復興建築和伊麗莎白式建築取代[8]。里克曼沒有將亨利八世身後16世紀晚期至17世紀早期的新建築劃入這一分期,他將這一時期的建築風格以「加建、重建」概括,形容這些建築「往往大為退化」[6]。
傳統說法認為,垂直哥德式風格是起源自14世紀的格洛斯特。1906年,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建築總監威廉·萊瑟比提出,垂直式風格應起源於金雀花王朝時期的倫敦[9]。根據20世紀建築史學家約翰·哈維的研究,史上首座垂直哥德式風格的建築是舊聖保羅座堂的八角形教士會禮堂[10][11]。教士會禮堂由威廉·德拉姆齊主持,他也參與了聖史蒂芬禮拜堂的早期設計。他將會堂窗戶的中梃向下延長,並在窗戶的頂拱引入四心拱設計,這兩者皆是垂直式風格的典型特徵[10][12]。會禮堂連同舊聖保羅座堂皆毀於1666年倫敦大火。21世紀初,現聖保羅座堂南側園地翻新後,特地將彼時教士會禮堂的地基輪廓鋪平成了一處小廣場[13]。
和約翰·哈維同時期的學者亞歷克·克利夫頓-泰勒提出了另一個較早的垂直式風格例子——金雀花王朝時期威斯敏斯特宮的聖史蒂芬禮拜堂[14],是愛德華一世國王參照巴黎聖禮拜堂而建[10],其工程相當漫長,1292年動工,至1348年才完工,現主體結構已不存,僅餘地窖。早期,禮拜堂的建築師是坎特伯雷的麥可,1323年又由其子托馬斯承其業。威廉·德拉姆齊也參與了禮拜堂的早期設計。聖史蒂芬禮拜堂外部窗戶的中梃從窗洞向下延伸,內部由垂直鑲板組成盲窗格,鑲板的頂部呈尖簇狀或硬朗折角。這些設計都成為垂直式風格的典型作法[12]。
Remove ads

格洛斯特座堂是首個應用垂直式設計的大型教堂,最早應用在唱詩廳在1337年至1350年的重建設計中。格洛斯特座堂在當時仍是本篤會的一個修道院禮拜堂,到16世紀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才改為主教座堂。唱詩廳原有的11世紀牆面得到保留,惟在其上增建了火焰式風格的中梃和鑲板。其東窗採用都鐸式拱頂結構,開窗面積頗大,玻璃幾乎填滿整個牆面,窗花格的線條與牆面裝飾線條保持一致[15]。
自愛德華三世統治時期起,垂直式設計成為宮廷建築的主流,在溫莎城堡翻修期間大量運用,例如在主任牧師迴廊(Dean's Cloister)、鐘樓門廊(Aerary Porch)都可見到留存至今的早期垂直哥德式作法,包括盲窗花格、枝肋拱頂等[16]。
14世紀晚期,垂直式風格趨於成熟,建築師又以亨利·伊夫利和威廉·溫福德為代表。伊夫利參與諸多王家建築的設計,包括威斯敏斯特廳、波切斯特城堡,以及西敏寺和坎特伯雷座堂的中殿。溫福德則為溫徹斯特主教威克姆的威廉效力,設計了溫徹斯特座堂中殿,亦設計了威廉所創立之牛津大學新學院、溫徹斯特公學的建築[17]。到15世紀之初,垂直式風格已在英格蘭廣為傳播。
亨利六世為人虔誠,他在位期間,宮廷建築趨於簡樸。這種簡樸的設計應用於了當時所建的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禮拜堂、伊頓公學之中[18],蓋因後世不斷增修裝飾,最初的簡樸風格已難以分辨。
15世紀晚期,主流風格又逐漸轉向繁複。尤其是1485年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起,宮廷尤為青睞歐陸式的繁複設計,主持修建了許多宏偉的大拱頂結構,後世歸類為晚期垂直哥德式風格。例如彼得伯勒座堂、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禮拜堂的扇形拱頂,牛津大學基督堂座堂(時為聖弗麗德絲維德修道院禮拜堂)、西敏寺亨利七世禮拜堂的懸吊式拱頂,以及溫莎城堡聖喬治禮拜堂的枝肋拱頂[19]。約翰·哈維認為這種風格可單獨稱「都鐸哥德式」,但未為學界所接受[20]。
伊莉莎白一世在位期間,由文藝復興建築和伊麗莎白式建築取代[8]。在18世紀以後出現的哥德復興式浪潮中,垂直哥德式也是首先迎來二度流行的一種風格[2]。
-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禮拜堂,扇形拱頂
-
牛津大學基督堂座堂,懸吊式拱頂
-
西敏寺亨利七世禮拜堂,懸吊式拱頂,卡納萊托繪
-
溫莎城堡聖喬治禮拜堂,枝肋拱頂
Remove ads
特徵
- 塔樓:異常高聳,常有垛口設計。尖頂設計相對少見。塔角修建扶壁。垂直哥德式塔樓的範例有約克座堂塔樓、格洛斯特座堂塔樓[21]。
- 彩窗:開窗面積非常大,幾乎鋪滿整個立面。為了維持穩定,通常修有水平方向的窗櫺,稱為橫楣(transom)[22]。
- 窗花格:是垂直哥德式風格的標誌裝飾,橫平豎直、簡潔利落,裝飾上主要有三種風格:稜角網格式,主要流行於英格蘭西部;鑲板式,主要流行於東部;宮廷式,側窗內大量運用倒置匕首形裝飾的次級拱[23]。同時,在牆面大量運用盲窗格,和窗花格線條相呼應[21],連成一體,形成一道道垂直線的觀感。
- 屋頂:緩坡形,常用鉛版製作。內部的木框架常裸露在屋內,並且有裝飾性的支撐結構。一些高規格建築使用懸臂梁結構。
- 拱頂:設計精緻,裝飾繁複。一般是扇形或枝肋式,並可再加建懸吊裝飾,稱懸吊式。由於裝飾過多,外部需建更粗大的扶壁承擔重量[21]。
- 立柱:常為八邊形輪廓,有八邊形柱頭、柱基。在大教堂中,常見束柱設計(shafting),柱身外延至柱頭之上,從而在立面上形成垂直方向的統一線條。柱頭常裝飾有模壓或雕刻的橡樹葉紋、盾形及紋章符號托架(corbels),或是都鐸玫瑰紋章[24]。晚期裝飾相對較簡潔。
- 拱結構:窗戶、窗花格、拱頂、門廊都常用四心拱、都鐸拱結構,但雙心拱自始至終一直是主流。
- 木雕:內部常有華麗的木雕裝飾,尤其是唱詩班席最為常見,長椅末端常雕有被稱為「罌粟頭」(poppy heads)的怪誕雕像[24]。隨著講道活動增多,講壇和長椅亦更為常見。出現專人捐建的小禮拜堂(chantry chapel)空間,可以是主體延伸加建,也可能和主體區隔開。
Remove ads
範例
- 威斯敏斯特宮:威斯敏斯特廳,聖史蒂芬禮拜堂(主體不存)
- 舊聖保羅座堂:教士會禮堂(不存)
- 格洛斯特座堂
- 赫里福德座堂:教士會禮堂(不存)
- 溫莎城堡:聖喬治禮拜堂、主任牧師迴廊
- 西敏寺:中殿、亨利六世禮拜堂、亨利七世禮拜堂、迴廊(經大規模修復)
- 溫徹斯特座堂:西立面、中殿(翻修)、迴廊(翻修)
- 坎特伯雷座堂:中殿、迴廊、教士會禮堂(重修)、西南塔樓、哈里鐘塔(Bell Harry Tower)、基督堂門(Christ Church Gate)
- 牛津大學新學院
- 溫徹斯特公學
-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禮拜堂
- 伊頓公學:禮拜堂等
- 諾里奇座堂:迴廊、唱詩廳高窗、拱頂、尖塔
- 約克座堂:唱詩廳、後唱詩廳、塔樓
- 達勒姆座堂:中塔樓
- 塔特歇爾城堡及聖三一協同教堂
- 考文垂座堂(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 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
- 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基督堂座堂拱頂,湯姆方庭(未完工)
- 聖馬利亞協同教堂:唱詩廳、博福特禮拜堂
- 彼得伯勒座堂:新樓(後唱詩廳)
- 莫爾文大教堂(中殿拱廊除外)
- 梅爾羅斯修道院:長老會廳
- 朗梅爾福德聖三一堂
- 巴斯修道院
- 曼徹斯特座堂
- 漢普敦宮(受早期文藝復興風格影響)
Remove ads
圖冊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