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波羅諾夫斯基反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波羅諾夫斯基反應(Polonovski reaction),得名於化學家馬克斯·波羅諾夫斯基(Max Polonovski,1861年-1939年)[1][2][3],指叔胺氧化物溶液中用乙酸酐乙醯氯處理,一個C-N鍵切斷,得到相應的乙醯胺衍生物和

反應機理

一般認為,氧化胺中的帶負電荷的氧原子首先與乙酸酐作用、酯化,得到O-乙醯基衍生物。接著,該中間物的α-氫被奪去,並伴隨乙酸根離子的消除(亦有認為此處生成鎓內鹽中間體),得到一個亞胺離子中間體。然後,乙酸根離子與亞胺離子中親電的碳原子發生加成,得半縮胺中間物,其中的氮原子再受到乙酸酐的進攻,發生 N-乙醯化,得一季銨離子。最後,另一分子乙酸根離子進攻該季銨離子,生成乙酸酐,並消除醛,得最終產物。[4][2][5]

Thumb

變體

應用三氟乙酸酐時,反應可停在亞胺離子一步。得到的亞胺離子又可作為其他合成用途,稱為波羅諾夫斯基-Potier反應。[6][7][8]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