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QS世界大學排名
榜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QS世界大學排名》(英語: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為英國一家私人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所發表的年度大學排行榜。QS公司最初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合作,兩者於2004-2009年期間聯合發表《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學排名》。2010年後,QS公司以固有的方式繼續公佈自家的排行榜,泰晤士則採用新的方法,並自行推出《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目前,QS公司與愛思唯爾合作發布排名,榜單涵蓋世界綜合與學科,另有亞洲、新興歐洲與中亞地區、拉丁美洲、阿拉伯地區、金磚五國共五個持不同準則的地區排名。[1]其獲評為世上最受注目的大學排行榜之一[2][3][4][5],但也因具較多主觀指標而招致不少批評。[6][7][8][9]
Remove ads
歷史
QS自2004年起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合作,有系統地對世界頭500所大學進行排名(即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學排名)。所發表的排名也獲各大媒體轉載,包括美洲地區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亞洲韓國的《朝鮮日報》和歐洲英國的《星期日泰晤士報》。後來在推出2009年的排名後,QS與《泰晤士高等教育》正式拆夥。至此,QS繼續採用固有的排名方法,並繼續與《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合作發表其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則改和路透社合作,並修改了一些排名依據。QS另還與《朝鮮日報》從2009年起發表獨立的亞洲大學排名,此排名的標準及比重在某些方面與本身的世界大學排名不同,故兩者在同一期所給予的亞洲高校的名次也並不一致。[1] 2011年,QS繼續添加了另一個地區性排名——QS拉丁美洲大學排名,與亞洲大學排名一樣,拉丁美洲排名與主要的世界大學排名在某些審核標準上有所差異。
全球性榜單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地區性榜單
QS地區性排行榜採用了不同的準則與權重,故同一年度的世界排名與地區性排名有所不同。
Remove ads
Remove ads
QS星級評價
QS同時給予各個大學一個了解自己優勢與弱點的評價計劃,即《QS星級評價》(QS Stars)計劃。此計劃並非排名,並與上述的各個大學排名有著不同的準則。所有參與此評核的大學都會獲給予等星,「五星+」為最高等級而「一星」則為最低。直到2018年,全球共有約20所大學被授予了5星+的評級。[80]
批評與各方評論
儘管 QS 排名是最有影響力的大學排名,但由於其排名偏向於英國及大英國協大學、過度依賴問卷調查進行主觀評分、具有隱含商業銷售服務目的,為不少人詬病。[81]
- 前香港總督(兼香港中文大學校監)、牛津大學校長彭定康以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認為,大學排名中學術排名比較準確[82]。非學術排名(如主觀成分達50%的QS[83]、THE、主觀成分達25%的USNews[84])的特點在於「知名度非常高」但是「主觀成分甚重而不可盡信」[85]。
“ | QS收集數據時有重大缺失。我時有收到QS的電郵要我對其他大學評分(不能評自己的),通常是置之不理。QS每年收到的回應率只在百分之一左右...只要看看結果,便可知有明顯的偏差。我相信美國教授回應率一定極低,英國則高得多。若非如此,一大批美國國內實力強悍的大學在此項目中得分不會這麼低。舉個例子,常春藤的布朗大學得分八十一點九,有著頂級醫學院及大學本科的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得六十點四分(該校僅僅是醫學諾貝爾獎就多達17位),我校(香港科技大學)則有九十四點三分,我倒絕不敢說我校的學術地位比這些一流名校高出這麼多。反觀英國,得分高的學校很多。美國的教授沒多少參與評分,致使部分美國名校得不到該有分數,我們倒是被推了上去。[86] | ” |
- 信報的評論認為
“ | QS排名把香港的大學排到僅貼於美國頂尖名校,如UC Berkeley 排27,HKU 排28。而事實上,在世界學術界,哈佛大學(Harvard)、史丹佛大學(Stanford)、麻省理工學院(MIT)及柏克萊加大(UC Berkeley)這些全球公認的名校如UC Berkeley包含65位諾貝爾獎得主,23位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得主。但是香港的大學(除了香港中文大學以外)沒有任何一位諾貝爾獎得主。[87] | ” |
“ |
以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的QS(Quacquarelli Symonds)大學排名榜為例,2004年馬來亞大學(Universiti Malaya)的排名高至89,3年後馬大排名卻跌至200以外,當年馬大校長更因此不獲續約,曾引發學界一陣熱議。可是筆者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學者朋友卻指出,馬大的教研質素根本沒有重大改變,只是因為QS評分委員會之前把馬大校內華人學生視作海外學生,在國際化一欄帶來不少分數,後來QS修改標準,馬大被打回原狀而已。如套用於香港高等教育多年來的「國際化」(內地學生也計算為國際學生,因此內地生越多,排名越高)成就,狀況何其相似。 |
” |
- 中國工信部部長苗圩在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對《中國製造2025》進行全面解讀時指出,科技創新能力排名,即使是華人地區最頂尖的清華大學其實排名在600名左右。此數據源自中國工信部,體現出大學真實的排名,完全迥異於民間靠問卷調查的QS排名,也反映出QS等的民間、私企排名並不可靠。[89]
“ |
(例如)A排名是一家世界大學排名。他們在全球範圍內給各個國家的頂尖大學提供診斷,應該如何在該排名上取得進步,所提供的常規策略包括:在學校的統計公告上提供更加有利於排名的教師、學生人數等統計數據;推薦更多對本校友好的學術專家參與同行評議;推薦更多僱傭本校畢業生的雇主代表參與雇主評價;建議大學推動學者進行更多的國際合作研究,即便沒有很實質性的合作,也爭取讓國際合作學者帶上本校學者的名字;參與該排名所組織的星級認證體系,以便在國際上獲得更高的顯示度。A大學排名診斷諮詢費一般幾萬美元的價格不等,而這項星級認證的收費是2萬美元/年,一次性收3年的費用。B排名是一家本土排名機構。他們在本土給大學提供諮詢,收費價格為諮詢一次5-6萬人民幣。該排名的文獻數據來源並非依託任何國內外知名的引文索引資料庫,而是在沒有充分同行評議基礎的前提下,自創了一個引文索引資料庫,該資料庫的售價為首次採購6萬人民幣,每年的維護費2.4萬人民幣。不難發現,A和B兩家排名商業模式的相同之處是:藉助於大學排名,向大學出售諮詢、認證、數據類的產品。 |
” |
“ |
令人非常奇怪的是,這些現象行內人所共知,卻很少有人公開戳穿它。教育主管部門在評價大學的時候經常將商業性大學排名作為評判大學辦學績效的重要依據。不少大學校長會十分重視每一家大學排名機構的來訪,親自參與會談,給予高規格接待。 |
” |
“ |
|
” |
“ | QS於2012年推出讓大學付費來獲取1至5星評級機會,《紐約時報》作者Ellen Hazelkorn便懷疑這是否購買評級。近年有些名不見經傳的院校付費後獲評為最佳200所大學之一,已引起很多人懷疑。 | ” |
“ | 《泰晤士報》做大學評估,2006年北京大學排第16位,2007年進入前15名,當時香港大學排在70幾位——僅僅兩年以後,香港大學變成了亞洲第一,北大、清華排名退後了許多,「如此評價是非常荒謬的,一所大學不可能在一年、兩年之間有這麼大的變化。」 | ” |
“ | 《蘋果》調查發現,香港城市大學向國際排名機構QS提供的資料有「篤數」之嫌。記者翻查城大向QS提交的學生人數資料,對比本港教資會官方數字,發現兩者差距高達三成。多名本地大學高層向《蘋果》指控城大涉「報細」學生人數,藉以誇大師生比例力谷排名。 | ” |
- 多個香港媒體披露[96][97][98],部分大學以購買評級的方式導致其QS星級甚至高於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知名學府,而香港的龍頭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卻沒有級別,反映QS評分不可靠、不誠實,更質疑此舉或涉嚴重利益衝突。惟亦要留意按評核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2014年所發布的官方資料,《QS星級評價》(QS Stars Rating)本身並不是排名,而是評級計劃,目的旨在讓各個大學一個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弱點,並與由其所發佈的大學排名有著不同的準則。所有參與此評核的大學都會獲給予等星,「五星加」為最高等級而「一星」則為最低,等星的數目也非按院校所支付金錢多寡決定[99]。
- 加州柏克萊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英語:UC Berkeley’s Center for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發現QS排名和大學與其有否合同相關,有合同比沒有合同同等情況下,排名會更高。[100]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