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U-11號潛艦 (1935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U-11號(德語:U 11)是納粹德國戰爭海軍建造的二十艘II-B型近岸潛艦(或稱U艇)之一。它由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承建,於1935年8月27日下水,至同年9月21日交付使用。該艇在運用生涯期間主要充當訓練艇或試驗艇,並無參與任何實戰巡邏,亦未取得任何戰績,但於1940年成為第一艘配備消聲瓦塗層的德國U艇。1945年5月3日,已退役的U-11號在基爾自沉,殘骸其後打撈上岸拆解報廢。
Remove ads
設計
II級潛艦是從一戰中德意志帝國海軍的UB級和UF級近岸潛艦發展而來。其外觀尺寸小,造價便宜且易於生產,在很短時間內便能造好。這款艇具在設計上吸收了為芬蘭海軍定製的歐洲水鼬號的優點,是非常出色的訓練艇。但由於它們體積較小,在海面上容易劇烈顛簸,因此也被德國人戲稱為「獨木舟」(Einbaum)。儘管如此,一些II級艇在訓練任務與戰鬥行動中表現相當出色,許多II級艇的衍生型號也相繼被建造出來。[1]
U-11號是一款用於近岸水域作戰的II-B型單殼體潛艦。它可視作II-A型的加長版,附加的柴油艙增加了貯油量,航程也因此得到增加。其全長42.7公尺,舷寬4.08公尺,高8.6公尺,並有3.9公尺的吃水深度。水上和水下排水量則分別為279公噸和328公噸,惟官方提供的標準公噸位為250公噸。艇只採用兩台曼海姆發動機廠(MWM)生產的六缸四衝程350匹公制馬力(260千瓦特)柴油機用於水面運行,以及兩台各配備36個AFA蓄電池組的180匹公制馬力(130千瓦特)西門子-舒克特(SSW)電動發電機用於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12節(22公里每小時),水下7節(13公里每小時);能夠在水面以8節(15公里每小時)航速續航3,800海里(7,000公里),或以4節(7.4公里每小時)連續在水下航行43海里(80公里)而無需充電。它有兩個軸和兩副直徑為0.85公尺的螺旋槳,具備在80-150公尺的深度運行的能力,緊急下潛需時30秒。[2][3]
武器裝備方面,U-11號在艇艏內置有三具管徑為533公釐的魚雷發射管,呈倒三角形布置,其中左舷一具、右舷一具、底部的中線上還有一具;它們合共配備5枚G7型魚雷,或可攜帶最多12枚TMA水雷。此外,該艇還搭載有一門20公釐30式高射砲作為甲板砲。其標準船員編制為3名軍官及22名水兵。[3]
Remove ads
歷史
1934年7月20日,海軍造艦局正式將六艘II-B型潛艦(U-7至U-12號)的建造合同發包予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但由於違反了禁止德國擁有潛艦的《凡爾賽條約》條款,U-11號直至1935年5月6日才開始鋪設龍骨,同年8月27日、即解除德國海軍軍備限制的《英德海軍協定》生效後下水,至9月21日在首度擔任艇長的海軍上尉漢斯-魯道夫·勒辛的指揮下交付使用。[4]完成海試後,該艇被編入駐基爾的U艇學校暨訓練區艦隊服役至1940年6月30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戰爭海軍曾考慮將三十艘「獨木舟」潛艦投入北海和(主要是)波羅的海參與有限度的作戰任務,但其中只有十八艘完全或幾乎完成戰鬥整備,U-11號被留下繼續用於訓練任務。[5]它從1940年7月1日至11月30日期間隸屬於駐基爾的第1潛艦區艦隊,隨後轉配回U艇學校區艦隊,但該部隊已更名為第21潛艦區艦隊,並從1940年7月初開始改駐皮勞。在此期間,U-11號成為全球第一艘配備消聲瓦塗層進行海試的潛艦,這種技術是由戰爭海軍為減少潛艦的聲學特徵而開發的。[6][7]該艇於1941年5月離隊,繼而供通信試驗指揮部在皮勞和諾伊法瓦澤開展水下定位技術的試驗。自同年9月起,它回到基爾加入第5潛艦區艦隊,繼續擔任試驗艇。從1943年3月1日到戰爭結束,U-11號則是駐戈滕哈芬的第2潛艦教學支隊下屬第22區艦隊的一份子,在那裡再次被用作訓練艇。[8]
U-11號自1944年12月14日起便在戈滕哈芬被擱置不用,至1945年1月5日被拖回基爾退役。它於同年5月3日在基爾自行鑿沉,這是根據長期生效的「彩虹命令」而執行的,儘管該命令於次日便由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茲撤銷。[9]艇只殘骸其後被打撈上岸並於1947年拆解報廢。[4]
Remove ads
腳註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