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UC-18號潛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陛下之UC-18號艇(德語:SM UC 18[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其中一艘UC-II型近岸英語Coastal submarine布雷潛艦或稱U艇。它由漢堡布洛姆與福斯船廠承建,於1916年3月4日新船下水,至同年8月15日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其全長49.35公尺,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別為417公噸和493公噸,艇載武器則包括三具魚雷發射管、六具水雷滑射槽以及一門88公釐口徑甲板砲英語Deck gun。UC-18號入役後曾部署至駐比利時的法蘭德斯區艦隊,並參與了大西洋潛艦戰。通過其六次巡邏,共直接或間接擊沉34艘協約國中立國艦船,累計總公噸位為34343公噸。1917年2月19日,UC-18號在聖馬洛對開的海峽群島以西水域遭英國Q船奧利芙女士號擊沉,艇內28名官兵全數陣亡。

快速預覽 歷史, 德意志帝國 ...
Remove ads

設計

1915年秋天,由於中立國美國的干預,U艇戰英語U-boat campaign幾乎陷入停頓,導致德國廣泛開展《國際法》所允許的水雷戰,從而使布雷潛艦的需求量相應增加。德意志帝國海軍潛艦監察局(Inspektion des U-Bootwesens)的開發部門留意到了這一點,遂以UB-II型為基礎,按照兼顧布雷效率和生產速度的要求,以41號工程的名義設計了UC-II型潛艦。為了彌補前型UC-I型的缺陷,UC-II型艇不僅更大,而且採用雙軸推進系統。然而,與前型最主要的區別在於,UC-II型艇重新運用了雙殼體德語Zweihüllenboot結構。但它並非純粹的雙體潛艦,而是一種中間過渡型;因為外層沒有封閉耐壓殼體英語pressure hull,而是作為鞍形水櫃英語Saddle tank (submarine)附在上方。[5]

UC-18號是64艘UC-II型方案的其中一艘。這個亞型的艇體結構與UB-II型類似,但體積更大,全長為49.35公尺,並有3.06公尺的吃水深度;由於不再考慮鐵路運輸裝載限界英語Loading gauge舷寬也得以增至5.22公尺。其水上和水下排水量分別為417公噸和493公噸。艇只採用兩台猛獅六缸四衝程500匹公制馬力(370千瓦特柴油機用於水面運行,以及兩台460匹公制馬力(340千瓦特)的BBC電動發電機用於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11.6節(21.5公里每小時),水下7節(13公里每小時);能夠在水面以7節(13公里每小時)航速續航9,430海里(17,460公里),或以4節(7.4公里每小時)連續在水下航行55海里(102公里)而無需充電。其潛沒需時約為35秒,能夠在50公尺的深度下運作。[3]

作為布雷潛艦,UC-18號改將六具布雷滑射槽安裝在艇體前部,每具儲存井內的水雷數量增至3枚,即合共18枚UC200型水雷。布雷時只需將存儲井底部的蓋板打開,水雷便可憑藉自身重量滑入水中。[6]隨著滑射槽長度增加,艇體艏樓上層建築被抬高,上層建築與司令塔之間的凹陷處布置了一門88公釐30倍徑速射砲英語8.8 cm SK L/30 naval gun作為甲板砲英語Deck gun。但由於位置相對較低,火砲甲板在惡劣海況下很容易被涌浪淹沒。此外,UC-18號還裝備有三具500公釐魚雷發射管,這極大提升了潛艦的攻擊能力。其中艇艏兩具外置在兩側、艇艉一具則為內置式,並可搭載合共7枚G6型魚雷。其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3名軍官及23名水兵。[3]

Remove ads

歷史

UC-18號是漢堡布洛姆與福斯船廠承建的首批(UC-16至UC-24號)UC-II型潛艦的三號艇,由國家海軍辦公室於1915年8月29日訂購,建造編號為268。它於1916年3月4日新船下水,至同年8月15日在前UB-12艇長、海軍中尉威廉·基爾的指揮下正式入役英語Ship commissioning,隨即展開海試[4]完成海試後,該艇獨力啟程前往比利時的澤布呂赫,至10月19日抵達並加入駐當地的法蘭德斯區艦隊,成為海軍法蘭德斯軍團德語Marinekorps Flandern的一份子。[7]

在僅四個月的服役生涯中,UC-18號參與了大西洋潛艦戰,足跡遍及英吉利海峽比斯開灣周邊水域。[8]在六次巡邏期間,UC-18號合共擊沉協約國中立國的30艘商船、1艘軍艦和3艘輔助軍艦,累計總公噸位為34343公噸。[9]其中,體積最大的遇襲者是容積總公噸達9288公噸的英國貨輪密西根湖號(Lake Michigan);它於1916年11月15日從蒙特婁駛往倫敦途中,在布雷斯特附近水域觸雷受損,但並未沉沒;[10]遭UC-18號擊沉的唯一一艘軍艦則是排水量為432公噸的英國皇家海軍掃雷艦美少女號(HMS Fair Maid),它於1916年11月9日在距東十字沙洲浮標(East Cross Sands Buoy)西南約1海里(1.9公里)處觸雷沉沒,造成艦上5名官兵陣亡。[11]

1917年2月16日,UC-18號啟程前往比斯開灣執行第六次巡邏,從此再未歸航。[8]三天後,該艇在聖馬洛對開的海峽群島以西水域(49°15′N 02°34′W)被協約國布設的防潛網英語Anti-submarine net纏住,被迫浮出水面。[12]在附近巡邏的英國Q船奧利芙女士號(Lady Olive)遂趕來發動攻擊,潛艦也施射魚雷予以反擊。最終,UC-18號遭砲火擊沉,艇內28名官兵全數陣亡;奧利芙女士號也於09:30沉沒,但其船員於次日由法國海軍驅逐艦迪努瓦號法語Classe Dunois救起。[1][13]

Remove ads

襲擊歷史摘要

更多資訊 日期, 船名 ...
Remove ads

注釋

腳註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