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UC-III型潛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UC-III型潛艦(德語:U-Boot-Typ UC III)是UC級布雷潛艦(U艇)的一個亞型,由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其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別在470公噸和560公噸以上,配備甲板砲,可攜帶7枚魚雷和最多14枚水雷。與UC-II型相比,這些艇具均為雙殼體,提高了續航里程及耐波性。該型艇較其前型具有更好的遠洋、機動和轉向能力,但水下穩定性有所下降。
德意志帝國海軍共訂購了113艘UC-III型潛艦,但在1918年德國停戰之前只有25艘完工,其中的16艘實際投入戰爭服役。有54艘建造訂單于1918年取消,其餘34艘則未及完工,而在船廠拆解。
Remove ads
設計
1917年夏天,德意志帝國海軍發現了UC-II型潛艦中的各種缺陷,需要進行糾正。船員們抱怨艙內的通風不佳和在艦橋上相當潮濕——這在寒冷的季節尤為令人難受。另一方面,這款潛艦的潛航性能也不盡如人意。為此,應當開發另一款布雷潛艦來解決這些問題,並能響應海軍部對更強大火砲武器的渴望。基於UB-III型的成功經驗,潛艦監察局(Inspektion des U-Bootwesens)拿出了代號為41a號工程的UC-III型潛艦設計方案。與前型相比,新艇的水面排水量增至470公噸,增加了一具外置式魚雷發射管,改用更大口徑的105公釐甲板砲的並調高砲位,以及通過調整注水和排水管徑使潛航時間顯著縮短。然而,由於布雷裝置的特殊要求,UC-III型艇的外形很難按照UB-III型艇進行優化,因此其航速略有下降。到戰爭結束,這種布雷潛艦只交付了16艘。[1]
取決於不同的製造商,UC-III型艇的水面和水下排水量分別在470公噸和560公噸以上,全長56.1公尺至57.1公尺,舷寬5.54公尺至5.80公尺,最大吃水深度為3.77公尺。艇只搭載有兩台功率介乎於580至600匹公制馬力(430至440千瓦特)之間、分別由奔馳、科爾庭或猛獅供應的六缸四衝程柴油機用於水面運行,以及兩台770匹公制馬力(570千瓦特)的西門子-舒克特電動發電機用於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11.5節(21.3公里每小時),水下6.6節(12.2公里每小時);能夠在水面以7節(13公里每小時)航速續航9,850海里(18,240公里),或以4.5節(8.3公里每小時)連續在水下航行40海里(74公里)而無需充電。[2]
在武器配置方面,UC-III型艇設有六具管徑為1,000公釐的布雷豎井,但由於艇艏形態作了伸展和扁平化改動,UC200型水雷的容納能力有所下降,僅為14枚。司令塔後部的艇艛布置了一門105公釐45倍徑艇用高射砲作為甲板砲,並配備150發彈藥。此外,UC-III型艇還裝備有三具500公釐魚雷發射管,其中兩具外置位於舯部的兩邊舷側用於朝前射擊,一具內置在艇艉,合共配備7枚魚雷。[2]
Remove ads
建造
德意志帝國海軍共分三個批次訂購了113艘UC-III型潛艦,分別發包予但澤帝國船廠(UC-80至86號、UC-139至152號)、不來梅威悉船廠(UC-87至89號)和漢堡布洛姆與福斯船廠(UC-90至138號、UC-153至192號)建造。其中第一批(UC-80至118號)首先於1916年1月12日訂購,稱為S項戰時訂單(Kriegsauftrag S);第二批(UC-119至152號)和第三批(UC-153至192號)則分別稱為V項和AC項。然而,由於戰時船廠的人員及材料短缺,在1918年德國停戰之前只有25艘UC-III型艇完工,其中的16艘實際投入戰爭服役;有54艘建造訂單于1918年取消,其餘34艘則未及完工,而在船廠拆解。[3]
- 投入一戰服役:
- 漢堡布洛姆與福斯船廠:UC-90至UC-105號
- 戰後完工並移交協約國:
- 漢堡布洛姆與福斯船廠:UC-106至UC-114號
- 未完工在船廠拆解:
Remove ads
腳註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