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WTA一級賽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WTA一級賽事(WTA Tier I tournaments)是國際女子網球協會(WTA)於1990年到2008年組織的網球精英巡迴賽事。[1]
1988年至1990年,不同級別的WTA賽事均以「類別(Catagory)」一詞來稱呼,一共有5個類別[2]。印第安韋爾斯公開賽和邁阿密網球公開賽是這段時間唯二的一級賽事,他們和ATP巡迴賽一起同時舉辦大師系列賽。
從1990年起,一級賽事擴張到每年舉辦6場。1993年,賽事數量擴大到8場,1997年9場,2004年10場,2008年縮減至9場。
2009年,WTA對賽事體系進行了改革,五級賽事體系取消,大多數一級和二級賽事都劃分到一個新的體系WTA頂級巡迴賽,並重新分為三個類別(強制賽、超五賽和普通頂級賽)。
賽事體系
賽事名稱 | 也被稱為 | 舉辦城市 | 場地類型 | 舉辦時間 | 存在年數 |
邁阿密網球公開賽 | Sony Ericsson Open | ![]() |
硬地 | 1990–2008 | 19 |
德國公開賽 | Qatar Total German Open[3] | ![]() |
紅土 | 1990–2008 | 19 |
加拿大網球公開賽 | Rogers Cup | ![]() |
加拿大 | 1990–2008 | 19 |
家庭圈杯 | Family Circle Cup | ![]() |
綠土 | 1990–2008 | 19 |
義大利網球公開賽 | Internazionali BNL d'Italia | ![]() |
紅土 | 1990–2008 | 19 |
泛太平洋網球公開賽 | Toray Pan Pacific Open | ![]() |
硬地 | 1993–2008 | 16 |
紐奧良蘇黎世經典賽 | Zurich Open | ![]() |
室內硬地 | 1993–2007 | 15 |
印第安韋爾斯公開賽 | Pacific Life Open | ![]() |
硬地 | 1997–2008 | 12 |
克里姆林杯 | Kremlin Cup | ![]() |
室內地毯 | 1997–2008 | 12 |
南加利福尼亞公開賽 | Acura Classic | ![]() |
硬地 | 2004–2007 | 4 |
費城網球錦標賽 | Advanta Championships Philadelphia | ![]() |
室內地毯 | 1993–1995 | 3 |
維吉尼亞菸草佛羅里達網球賽 | Virginia Slims of Florida | ![]() |
硬地 | 1991–1992 | 2 |
美國科技杯 | Ameritech Cup Chicago | ![]() |
室內地毯 | 1990 | 1 |
WTA卡達公開賽 | Qatar Total Open | ![]() |
硬地 | 2008 | 1 |
Remove ads
單打結果
單打冠軍
年份 | 多哈 | 東京 | 印第安韋爾斯 | 邁阿密 | 查爾斯頓 | 柏林 | 羅馬 | 聖地牙哥 | 加拿大 | 莫斯科 | 蘇黎世 | 芝加哥 | 博卡拉頓 | 費城 |
1990 | - | - | - | 塞萊斯 (1/9) |
納芙拉蒂諾娃 (1/3) |
塞萊斯 (2/9) |
塞萊斯 (3/9) |
- | 格拉夫 (1/15) |
- | - | 納芙拉蒂諾娃 (2/3) |
- | - |
1991 | - | - | - | 塞萊斯 (4/9) |
薩巴蒂尼 (1/5) |
格拉夫 (2/15) |
薩巴蒂尼 (2/5) |
- | 卡普里亞蒂 (1/2) |
- | - | - | 薩巴蒂尼 (3/5) |
- |
1992 | - | - | - | 桑切斯 (1/6) |
薩巴蒂尼 (4/5) |
格拉夫 (3/15) |
薩巴蒂尼 (5/5) |
- | 桑切斯 (2/6) |
- | - | - | 格拉夫 (4/15) |
- |
1993 | - | 納芙拉蒂諾娃 (3/3) |
- | 桑切斯 (3/6) |
格拉夫 (5/15) |
格拉夫 (6/15) |
馬丁內斯 (1/9) |
- | 格拉夫 (7/15) |
- | Man.馬列娃 (1/1) |
- | - | 馬丁內斯 (2/9) |
1994 | - | 格拉夫 (8/15) |
- | 格拉夫 (9/15) |
馬丁內斯 (3/9) |
格拉夫 (10/15) |
馬丁內斯 (4/9) |
- | 桑切斯 (4/6) |
- | Mag.馬列娃 (1/2) |
- | - | 胡貝爾 (1/1) |
1995 | - | 伊達公子 (1/1) |
- | 格拉夫 (11/15) |
馬丁內斯 (5/9) |
桑切斯 (5/6) |
馬丁內斯 (6/9) |
- | 塞萊斯 (5/9) |
- | 馬約莉 (1/3) |
- | - | 格拉夫 (12/15) |
1996 | - | 馬約莉 (2/3) |
格拉夫 (13/15) |
格拉夫 (14/15) |
桑切斯 (6/6) |
格拉夫 (15/15) |
馬丁內斯 (7/9) |
- | 塞萊斯 (6/9) |
- | 諾沃特娜 (1/2) |
- | - | - |
1997 | - | 辛吉斯 (1/17) |
達文波特 (1/11) |
辛吉斯 (2/17) |
辛吉斯 (3/17) |
M.J.費爾南德斯 (1/1) |
皮爾斯 (1/5) |
- | 塞萊斯 (7/9) |
諾沃特娜 (2/2) |
達文波特 (2/11) |
- | - | - |
1998 | - | 達文波特 (3/11) |
辛吉斯 (4/17) |
大威廉士 (1/6) |
柯孜爾 (1/1) |
馬丁內斯 (8/9) |
辛吉斯 (5/17) |
- | 塞萊斯 (8/9) |
皮爾斯 (2/5) |
達文波特 (4/11) |
- | - | - |
1999 | - | 辛吉斯 (6/17) |
小威廉士 (1/10) |
大威廉士 (2/6) |
辛吉斯 (7/17) |
辛吉斯 (8/17) |
大威廉士 (3/6) |
- | 辛吉斯 (9/17) |
托奇亞 (1/1) |
大威廉士 (4/6) |
- | - | - |
2000 | - | 辛吉斯 (10/17) |
達文波特 (5/11) |
辛吉斯 (11/17) |
皮爾斯 (3/5) |
馬丁內斯 (9/9) |
塞萊斯 (9/9) |
- | 辛吉斯 (12/17) |
辛吉斯 (13/17) |
辛吉斯 (14/17) |
- | - | - |
2001 | - | 達文波特 (6/11) |
小威廉士 (2/10) |
大威廉士 (5/6) |
卡普里亞蒂 (2/2) |
毛瑞斯莫 (1/6) |
多基奇 (1/2) |
- | 小威廉士 (3/10) |
多基奇 (2/2) |
達文波特 (7/11) |
- | - | - |
2002 | - | 辛吉斯 (15/17) |
漢圖楚娃 (1/2) |
小威廉士 (4/10) |
馬約莉 (3/3) |
海寧 (1/10) |
小威廉士 (5/10) |
- | 毛瑞斯莫 (2/6) |
Mag.馬列娃 (2/2) |
施尼德 (1/1) |
- | - | - |
2003 | - | 達文波特 (8/11) |
克里斯特爾斯 (1/5) |
小威廉士 (6/10) |
海寧 (2/10) |
海寧 (3/10) |
克里斯特爾斯 (2/5) |
- | 海寧 (4/10) |
米斯基娜 (1/2) |
海寧 (5/10) |
- | - | - |
2004 | - | 達文波特 (9/11) |
海寧 (6/10) |
小威廉士 (7/10) |
大威廉士 (6/6) |
毛瑞斯莫 (3/6) |
毛瑞斯莫 (4/6) |
達文波特 (10/11) |
毛瑞斯莫 (5/6) |
米斯基娜 (2/2) |
莫里克 (1/1) |
- | - | - |
2005 | - | 莎拉波娃 (1/6) |
克里斯特爾斯 (3/5) |
克里斯特爾斯 (4/5) |
海寧 (7/10) |
海寧 (8/10) |
毛瑞斯莫 (6/6) |
皮爾斯 (4/5) |
克里斯特爾斯 (5/5) |
皮爾斯 (5/5) |
達文波特 (11/11) |
- | - | - |
2006 | - | 傑緬季耶娃 (1/2) |
莎拉波娃 (2/6) |
庫茲涅佐娃 (1/1) |
彼得羅娃 (1/2) |
彼得羅娃 (2/2) |
辛吉斯 (16/17) |
莎拉波娃 (3/6) |
伊萬諾維奇 (1/3) |
查克韋塔澤 (1/1) |
莎拉波娃 (4/6) |
- | - | - |
2007 | - | 辛吉斯 (17/17) |
漢圖楚娃 (2/2) |
小威廉士 (8/10) |
揚科維奇 (1/4) |
伊萬諾維奇 (2/3) |
揚科維奇 (2/4) |
莎拉波娃 (5/6) |
海寧 (9/10) |
傑緬季耶娃 (2/2) |
海寧 (10/10) |
- | - | - |
2008 | 莎拉波娃 (6/6) |
薩芬娜 (3/3) |
伊萬諾維奇 (3/3) |
小威廉士 (9/10) |
小威廉士 (10/10) |
薩芬娜 (1/3) |
揚科維奇 (3/4) |
- | 薩芬娜 (2/3) |
揚科維奇 (4/4) |
- | - | - | - |
年份 | 多哈 | 東京 | 印第安韋爾斯 | 邁阿密 | 查爾斯頓 | 柏林 | 羅馬 | 聖地牙哥 | 加拿大 | 莫斯科 | 蘇黎世 | 芝加哥 | 博卡拉頓 | 費城 |
- DOH = 多哈, IND = 印第安韋爾斯, MIA = 邁阿密, CHA = 查爾斯頓, BER = 柏林, ROM = 羅馬, CAN = 加拿大, TOK = 東京, MOS = 莫斯科, SAN = 聖地牙哥, ZUR = Zürich, CHI = 芝加哥, BOC = 博卡拉頓, PHI = 費城。
- 邁阿密2000年前在比斯坎灣舉行,查爾斯頓2001年前在希爾頓黑德舉行,東京1993年在橫濱舉行;芝加哥僅在1990年成為一級賽事,博卡拉頓在1991年和1992年,費城在1993年至1995年,蘇黎世從1993年至2007年,聖地牙哥從2004年至2007年為一級賽事。
一級賽事記錄和統計
- 奪冠次數最多:
瑪蒂娜·辛吉斯, 17
- 進入決賽次數最多:
瑪蒂娜·辛吉斯, 27
- 在單個賽事奪冠次數最多:5
施特菲·格拉夫, 柏林 (1991-1994, 1996)
瑪蒂娜·辛吉斯, 東京 (1997, 1999-2000, 2002, 2007)
塞雷娜·威廉士, 邁阿密 (2002-2004, 2007–2008)
- 在單個賽事連續奪冠次數最多:
施特菲·格拉夫, 柏林, 4 (1991—1994)
孔奇塔·馬丁內斯, 羅馬, 4 (1993-1996)
莫妮卡·塞萊斯, 加拿大公開賽, 4 (1995—1998)
- 最快奪冠:
- 5冠:1年內
辛吉斯 (東京 2000 - 蘇黎世 2000)
- 10冠:3年內
辛吉斯 (東京 1997 - 東京 2000)
- 15冠:5年內
辛吉斯 (東京 1997 - 東京 2002)
- 17冠:12年內
辛吉斯 (東京 1997 - 東京 2008)
- 年內四冠:
東京—邁阿密—加拿大—蘇黎世 ("硬地四冠") 辛吉斯, 2000
- 年內三冠:
印第安韋爾斯—邁阿密—加拿大 ("硬地三冠") 克里斯特爾斯, 2005
印第安韋爾斯—聖地牙哥—蘇黎世 ("硬地三冠") 莎拉波娃, 2006
- 雙打冠軍:
- 6個硬地系列賽的獲勝者:
- 5個硬地系列賽的獲勝者:
- 3個泥地系列賽的獲勝者:
- 3個不同類型場地系列賽的獲勝者:
許多選手保持著多次贏得一級賽事的記錄,而其他記錄則是連續贏得錦標賽、迷你組合勝利等。
- 孔奇塔·馬丁內斯從1993年到1996年連續四次贏得義大利公開賽冠軍,並於1997年進入決賽。
- 瑪蒂娜·辛吉斯贏得了所有不同的一級賽事冠軍,除了聖地牙哥站,該賽事於2004年成為一級賽事,而她在此期間處於退役狀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