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X性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X性別(日本語:Xジェンダー,在日語中讀作「ekkusu-jendā」)是一個日本特有的術語,用來指代那些不屬於男性或女性任何一方第三性別自我認同的人士。[1][2][3]X性別包括了所有性別認同與男性或女性不同的人,有時也指那些對自身的性別認同不固定或具有流動性的人。「X性別」一詞在1990年代後期開始使用,由關西地區,尤其是大阪和京都的酷兒組織推廣。[4][5]在日本,該詞彙用於替代「非二元性別」和「性別酷兒」的概念,但這些術語與X性別並非完全等同。[6][7][8][9][10][11]
一些將自己定義為「X性別」的知名人物包括漫畫家鐮谷由希[12][13]和渡瀨悠宇。[14][15][16]
2019 年,日本 LGBT 研究所開展了一項線上調研活動,共收集到來自 20 歲至 69 歲人士的 34.8 萬份有效回復,這些受訪者並非全部屬於 LGBT 群體。調研結果表明,2.5% 的受訪者自我認定為X性別。[17]
Remove ads
詞源
在日文中,「X性別」由「X」與「性別(gender)」構成。其中,「X」體現不確定性,而「gender」是從英語借入的外來語,其涵義或許與英語中的「gender」存在稍許差異。在日本,諸如「跨性別」「性別酷兒」或「非二元性別」等國際術語及其日語對應詞,在歷史上鮮少被用於描述此類性別認同。[5]
「X性別」一詞被認為起源於日本本州的關西地區,儘管確切的起源尚不清楚。在1990年代,該用語多次出現於關西地區酷兒(同性戀)團體的出版物之中。2000 年,由關西 G - Front 發行的《Poco a poco》雜誌首次對「X性別」展開詳細探討和定義,其中包含了幾篇關於那些會被歸類為「X性別」人士的文章。不過,「X性別」一詞當時僅出現於該雜誌的詞彙表內。隨著該團體的一位創始成員參與多場訪談及紀錄片,這一詞彙得到了進一步的確立。[18]因此,X性別通過在社交媒體上的使用而變得更加廣泛,並提高了公眾輿論對性別話語的認識。[5]
在此之前,日本採用「跨性別」(トランスジェンダー)一詞來指代那些期望以與其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不同的性別進行生活的人,然而,彼時並未有用於描述既非女性亦非男性之人的詞彙。[19]
Remove ads
分類
X性別被認定為屬於跨性別譜系的組成部分之一,並且通常被看作是性別不合(即性別不一致,日本語:せいべつふごう)的表現。由於「X性別」包含多種性別身份,因此在特定性別方面,這個類別沒有明確的定義。[5][20]關於這些代表性別認同,彩虹行動(Rainbow Action)的X-Lounge(レインボー・アクション Xラウンジ)作出以下描述:[21]
- 両性 (ryōsei):指那些認為自己既是男性又是女性的人(雙性別或雌雄同體)。
- 中性 (chūsei):指那些認為自己處於男性與女性之間的人(第三性別或中性)。
- 無性 (musei):沒有明顯性別特徵(間性)或不希望被歸屬於任何一種性別角色的人(無性別)。
這些術語中使用的詞綴「-性」意指「性別」,涵蓋了生理性別和性別認同兩個層面。
此外,關於X性別所涵蓋的性別認同存在多種解釋。例如,中性存在多種變化形式,包括「偏向男性的中性」以及與二元性別框架以外的性別認同相結合的中性;對於兩性而言,也可能出現對某一性別更具認同感的情況等。即便表面上使用相同的詞彙,不同當事人對其的理解和認識可能有所差異。[22][23]
「跨性別」和「性別不一致」等術語,最初所指的是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性別過渡情況;變性者即完全從一方轉變為另一方。在這些觀念里,有一部分主張性別僅有兩種,並且與相應的性取向(異性戀本位)緊密相連。然而,與之不同的是,日語中的X性別則提供了一種具備無限可能性的性別指定方式,其超越了這兩種性別類別,無需對性別二元論或者異性戀本位進行質疑。[5]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