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合體

漢字字體的結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合體
Remove ads

合體為一種漢字字體的結構,與獨體概念相對。合體字其形體結構可拆解分析其讀音或字義。六書中會意形聲多屬此類。

釋義

因而最早獨體字稱作,衹有合體字才稱為,今日已不區分,統稱文字

範例

  • 會意:解(角+刀+牛)。
  • 形聲:維(從隹聲)、基(從其聲)。
  • 古代的合文有的到今天仍用,如廿、卅、卌等,不過都讀單音節了。
  • 部份複字單位的字元可以合體為一字元寫出,如把千瓦合體為
  • 部份複姓的字元可以合體為一字元寫出,如把司徒姓字元合體,方法同上例。
  • 化學上還有很多將兩個字的部分湊合起來表示新的意義的字,其發音也是兩字發音湊合而來。如ㄑㄧㄡˊ(氫硫)、ㄑㄧㄤˇ(氫氧)等。

漢語的發展過程是由綜合語發展到分析語其實古漢語大都是單字詞(除了少數連綿字外),字典的「馬」字部的漢字,如:青馬、黃馬、白馬等等,古時都是用單字表達的。

更多資訊 漢字, 解釋及相關字詞 ...
Remove ads

組成

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成的,類似拼音文字中單詞由字母組成,但組成結構與拼音文字不同。拼音文字是一維的,由左至右的方式(或由右至左)排列,而漢字是二維方式排列,有除左右結構外的多種結構:

  1. 左右:信(人+言)、張(弓+長)
  2. 上下:李(木+子)、章(立+早)
  3. 半包圍:超(走+召)
  4. 全包圍:圈(囗+卷)
  5. 左右包夾:街(行+圭)、辯(辡+言)
  6. 上下包夾:龠(侖+品)、裹(衣+果)
  7. 糅合:歲(步+戌)、穎(頃+禾)

數量

漢字中除卻由象形、指事產生的獨體字之外,全部都是合體字。合體字中尤以形聲字數量最多。

  • 說文解字共收字9353個,其中形聲字佔7697個(約佔82%)[1]
  • 南宋鄭樵對23000多個漢字進行了統計分析,形聲字約佔90%。
  • 十八世紀常用漢字中,形聲字約佔97%[1]

常用漢字中,合體字的比例超過95%。

應用

  • 漢字的合體,是部首檢字法的基礎。正是因為合體字是由多個獨體字構成,提出其中的特徵獨體字作為部首,便適用於字典的檢索。
  • 各種形碼中文輸入法都是基於漢字的合體性質。
  • 動態組字技術及Unicode中的IDS序列。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