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教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景敎(虔貞教)係喺唐朝時傳入中國嘅東方教會(今日嘅東方亞述教會),即歷來被誤稱作聶思托里派敎會(Nestorian Church)嘅宗派[1],屬敍利亞基督敎嘅東派分支,係最早進入中國嘅基督宗敎敎派。該派敎會喺中國嘅傳播可大致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期自公元7世紀首次抵達長安,獲唐太宗優待得以傳佈,至公元9世紀唐武宗滅佛,景敎亦受到連纍而日漸式微;第二期始於13世紀元朝建立後,景敎喺中國再度興盛,直至明朝建立為止。

雖然喺唐時信徒多為西域胡人,卻亦有「法流十道,寺滿百城」嘅盛況[2]。並同祆敎、摩尼敎合稱「唐代三夷敎」。景敎最知名嘅文物當係出土於西安嘅《大秦景敎流行中國碑》。9世紀嘅一部地理著作,提到成都亦有一塊景敎碑[3]。
Remove ads
名稱
景敎初入唐朝時,因當時東方教會嘅大本營喺波斯薩珊帝國,所以畀人叫做「波斯經敎」、「大秦敎」,後改名「景敎」,「景」有「光明」之意。西安景敎碑有云:「眞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㬌敎。」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Florian Knothe)話,景教呢個名有兩重意思,第一係指「光明嘅宗教」,另外則取「景仰」噉解,有敬畏上帝之意[4]。
簡史
將東方教會傳入中國嘅係敍利亞宣教士阿羅本,佢喺公元635年抵達唐都城長安,唐太宗遣宰相房玄齡至西郊迎賓入內。太宗考查教義後,下令喺義寧坊造大秦寺一所。景教碑載:「大秦國大德阿羅本,遠將經像,來獻上亰。詳其教旨,玄妙無為,觀其元宗,生成立要。詞無繁說,理有忘筌。濟物利人,宜行天下。」唐高宗時,阿羅本獲封「鎭國大法主」,並下詔喺諸州建景寺,寺內亦懸掛唐朝歷代帝王像,令景教廣泛流傳。至唐代宗、德宗時,靈武、成都、廣州等大城亦建有大秦寺。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18年),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錄咗景教喺中國嘅傳佈歷程。碑上有楷書三十二行,行書六十二字,共1780個漢字同埋幾百個敍利亞文。唐武宗年間,因皇帝尊奉道教,下敕滅佛,其他宗教亦受連纍,令景教迅速衰落。
12至13世紀嘅蒙古地區重有好多景教團體,例如克烈、汪古、乃蠻三部族都信景教,忽必烈母后唆魯禾帖尼係出自克烈部嘅著名景教徒。元朝立國後,大量色目人來到中國令景教信徒回升。福建泉州發現好多元朝景教文物,可知嗰度係當時南方景教嘅中心,馬哥孛羅喺佢嘅遊記中都有記載佢所見到嘅元朝景寺同景教徒。知名景教信徒有拉賓掃務瑪,佢曾自汗八里出使歐洲;生於汗八里嘅雅巴拉哈三世,後來做咗東方教會嘅牧首。
Remove ads
景教喺香港
2010年11月5號,東方亞述教會加州區主教羅奕到訪香港並喺信義宗神學院明節堂以亞述教會嘅東敍利亞禮擧行咗聖餐禮。羅奕話盼望將來有機會令東方亞述教會重返中國[5][6]。
2015年6月10號,喺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擧辦咗「元代景教銅牌展」[7],同時擧行為期三日嘅「景教國際學術會議」[8]。
經卷
以下都係唐朝所譯經卷。
- 教義
- 《一神論》(由以下嘅三部組成)
- 《一天論第一》
- 《喩第二》
- 《世尊布施論第三》
-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
- 《序聽迷詩所經》
- 禮儀
- 《尊經》
- 《志玄安樂經》
- 《景教三威蒙度讚》
- 《大秦景教大聖通真歸法讚》
- 冇流傳至今嘅經卷[9]
Remove ads
譯名解釋
- 阿羅訶,即上帝
- 彌施訶,亦作「彌師訶」、「彌尸訶」、「迷詩所」,即彌賽亞
- 移鼠,即耶穌
- 涼風,亦作「淨風」,即聖靈
- 末豔,即聖母瑪利亞
- 伊利耶,即以利亞
- 瑜罕難法王,即聖約翰
- 盧伽法王,即聖路加
- 摩矩辭法王,即聖馬可
- 明泰法王,即聖馬太
- 牟世法王,即摩西
- 多惠法王,亦作「多惠聖王」,即大衞王
- 寶路法王,即聖保祿
- 岑穩僧伽法王,即聖伯多祿[11]
- 賀薩耶法王,即何西阿
- 報信法王,即施洗約翰
- 娑殫,即撒旦
- 述難,即約旦河
- 烏梨師斂,即耶路撒冷
- 存疑
睇埋
攷
相關書目
出面網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