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
中國河南省嘅地級市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洛陽(粵拼:lok6 joeng4;傳統英文名:Loyang;普通話拼音:Luòyáng),簡稱洛,響中國河南西部,家下係地級市,叫洛陽市。別名洛城(lok6 sing4)、東都(dung1 dou1)、神都(san4 dou1)、京洛(ging1 lok6)、洛中(lok6 zung1)。洛陽因為近洛水,古時叫洛邑(lok6 jap1),又寫雒邑。佢係東周、東漢、六朝時代嘅中國舊首都。通常佢同關中嘅長安並列,係中國王朝嘅東西兩大首都。佢亦係中國四大古都之一。
洛陽座落喺中國嘅中心平原,東面係省城鄭州,東南係平頂山,南面係南陽,西面係三門峽,北面係濟源,東北係焦作。呢度係中華文明嘅發祥地。
由於喺中國,西長安同東洛陽並立爲兩都制,受中國好強影響嘅日本將平安京嘅西半部叫做長安城(又叫右京),而東半部雅稱做洛陽城(又叫左京),後來右京荒廢,左京繁榮,隨之洛陽成爲成個平安京嘅別名,用一字「洛」來表示京都,亦有京洛、洛中、洛外、上洛呢啲稱呼。
Remove ads
地名
洛陽嘅南面流住洛水,呢個就係地名嘅由來。「陽」係「日頭光猛嘅地方」嘅意思,河谷北側斜面呢啲地方可以曬正太陽,指嘅係呢種向陽嘅土地。換句講,山嶽、丘陵嘅斜面稱之爲「陽」嘅地方同河谷相反,係佢嘅南側斜面。喺洛陽,條河由西向東流,日頭喺河嘅南面部分,恆常照住河嘅北面部分。呢種陰陽地名係中國古老嘅作名方式。
另外,洛陽北面有北邙山,王朝時代嘅王侯、貴族、公卿幾乎都埋葬喺呢度。北邙山本來嘅名就叫邙山。因爲邙山喺洛陽北面嘅位置,所以稱呼做北邙山。北邙山本來就係以景色靚而著稱嘅名山。於是,呢個秀麗嘅景色就吸引啲高官大爵一一二二將北邙山當墳場,北邙山就變咗做公共墓地。
洛陽喺數個世紀中有諸如洛邑、洛州等多樣嘅名,但洛陽仲係呢座城市主要嘅名。唐代時作爲東面嘅首都,稱呼做東都,宋代時作爲西面嘅首都,稱呼做西京或者京洛。
周朝時節,佢臨近洛水,雒陽、洛陽嘅寫法共存,秦朝標榜自己係水德,所以正式名定做洛陽。漢朝崇尚火德,踢走洛字嘅三點水,使用雒陽個名,魏朝爲咗表示佢係土德,再次回歸返洛陽嘅名。另外,女帝武則天一時篡奪唐朝,武周朝廷(690年~705年)改佢名做神都,並且立佢爲都。呢個亦喺恢復唐朝後改返原先洛陽嘅名。
Remove ads
史
洛陽嘅位置喺黃河支流嘅洛水流域,亦喺黃河流出黃土高原、出到華北平原嘅位置。即係佢位置喺黃土高原到華北平原嘅出口,而黃土高原有啲黃河支流嘅流域養住啲重要勢力,如渭水(周、秦)、汾水(晉國),另外由於有邙山,佢遮住咗黃河幹流嘅氾濫。因爲噉,當地留低咗新石器時代嘅重要遺蹟,當中有認爲相當於古典傳承講嘅夏朝嘅二里頭遺蹟,以及商朝初期嘅都城遺蹟偃師商城。
到周成王時代,滅商之後,作爲周朝東方經營嘅據點,設爲下都,建築起洛邑都城,稱呼做王城、成周、東都,呢個就係洛陽歷史嘅開始,大約係前11世紀,召康公(亦即召公奭)據周公嘅令去建造。周平王時代(約前770年),渭水流域嘅宗周鎬京城(後世嘅長安)由於戰亂而荒廢,於是遷都來呢度,變成東周嘅京都。原本天子住喺王城,後來因爲王子朝之亂呢場內亂,前510年喺王城東面起咗周城,當時有東西兩個周王分據,直到內亂終結先至統一。前256年,秦國打敗周國,之後由佢統一中國。
由於噉嘅背景,中國古代王朝都將首都機能擔當畀長安同洛陽,因爲長安結合咗渭水流域嘅軍事力量,而洛陽有華北平原嘅經濟力量,於是佢哋構成東西兩都嘅形態,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都建都喺呢度。到咗漢高祖劉邦開創嘅漢朝時期,洛陽發展成大都市,通過黃河好多物資入咗來,就噉變成經濟發達嘅都市。之後,漢世祖劉秀打敗外戚王莽,定洛陽做首都,個都市更加發展。自25年到190年,從漢光武帝到漢獻帝在位初頭,都係東漢嘅京都,結果洛陽成爲經濟同政治兩面都有相當發展嘅都市。
68年,中國第一間佛教寺廟白馬寺喺洛陽落成。呢間寺現今仲存在,雖然佢啲建築屬之後嘅時代,主要屬16世紀。安世高係最先喺洛陽廣播佛教嘅和尚之一。
190年,東漢末年歷經十常侍之亂,最後畀董卓揸得政權,因爲佢專橫,結果惹來咗反董卓聯合軍。相國董卓爲咗避開佢,遷都去長安,落令屠戮搶劫洛陽,放火燒呢座城市,令佢變成廢墟[10],百年來嘅繁華毀於一旦,啲建築文物夷平曬。董卓濫用權力,結果死喺王允同呂布手上,但中央政府癱瘓咗,各地軍閥亂立。當中強勢嘅軍閥曹操建議皇帝再建洛陽,而將首都臨時搬去喺而家河南嘅許。
魏國建立,曹操嘅仔文帝曹丕再次整備洛陽,起咗新皇宮,好多居民移徙入來,洛陽又恢復成華麗繁昌嘅都市。自三國嘅魏國到西晉嘅晉愍帝(316年),首都都定喺洛陽。咁多個世紀以來,洛陽都係中華古代嘅經濟、社會中心。但洛陽嘅華麗繁榮喺中途打斷,4世紀時北方遊牧民族開始侵入華北。晉朝喺各派反叛力量嘅壓力下,將京都轉去建康(今日嘅南京),河南埞方相繼畀後趙(319年~351年)、前燕(334年~370年)、前秦(351年~394年)、後燕(384年~407年)、後秦(384年~417年)等佔領,呢座京城亦就近乎完全破壞。
439年北魏(386年~534年)統一咗北中國,493年(太和十七年),北魏皇帝魏孝文帝從山西大同搬首都去洛陽,開始建築龍門石窟呢座石窟寺院,個位置就喺洛陽市郊外。到中唐爲止,石窟中作咗三萬件佛像。2000年登錄爲UNESCO世界遺產。
北魏喺534年分裂,589年隋朝統一中國。隋煬帝楊廣唔聽百姓意見,做咗好多無理舉動,佢老豆隋文帝楊堅將首都安喺長安,而佢就搬咗去洛陽,呢個係隋朝亡國嘅原因之一。楊廣在皇位時,強制班百姓搞土木工事,喺洛陽起咗大隋宮,又挖咗大運河。
從三國時代嘅吳國到南朝統治下,江南進一步開發,取代咗華北平原,作爲穀倉地帶而地位上升,隋朝南北統一,建設咗大運河,確立咗政權喺華北、生產力喺江南嘅形態,而洛陽係個集積地,連結咗江南嘅物資同長安嘅軍事、政治。唐朝統一中國,洛陽作爲繁榮嘅東都,成爲僅次於長安嘅大都市,雖然呢陣時洛陽嘅政治城市機能衰退咗,但通過黃河,佢嘅經濟城市機能冇變到,曾經係啲首富集中居住嘅都市。
但係隨住唐王朝衰退、滅亡,渭水流域嘅軍事政治地位凋落,一系列戰亂令洛陽開始式微。喺宋朝之前,907年後梁皇帝太祖朱温定洛陽做京都,叫做西都,直到913年後梁末帝初頭都係後梁嘅京都。923年後唐掌權,佢又做咗後唐嘅京都,叫做東都。936年後晉改佢名做西京,定都呢度一年。
之後東方嘅開封取代咗洛陽嘅地位,成爲江南生產力移送去華北嘅新集積地,個經濟格局變咗。因爲噉,經歷過五代十國時代而建國嘅宋朝就定開封爲首都,然後元代以降,政治中心轉移去北京,因爲北京有面臨蒙古高原東部騎馬軍事力嘅背景,而長江邊嘅大都市南京集積住江南嘅財富,呢個南北形態確立咗後,洛陽歷史上嘅首都機能就喪失咗。於是作爲中國本土中心地嘅重要性變得低下,但作爲河南地方嘅主要都市嘅地位持續到而家。
洛陽響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設置洛陽專區,並一度為民國行都。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4年、1964年兩次升為地級市(省轄市)。而今洛陽係個繁榮嘅都市,日頭同其他城市冇咩唔同,而夜晚亦有啲燈光景緻。特別喺市中心週邊、副中心週邊有好多霓虹燈,顯得街景華麗。而家洛陽係個電氣耗能大嘅城市[11],所以喺度努力節約電力使用[12]。
Remove ads
地理同氣候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嘅中游。東面係鄭州,東南係平頂山,南面係南陽,西面係三門峽,北面係濟源,東北接住焦作。
總面積1萬5230平方公里[4],市區面積803平方公里[4]。地形上山地佔45.51%,丘陵佔40.73%,平原佔13.8%[13]。黃河、洛河、伊河、澗河、瀍河流過佢嘅領域內。東面係虎牢關,西面係函谷關,北面係邙山,南面係伏牛山。同時佢鄰接中嶽嵩山。所以呢度自古係兵家必爭之地,亦係歷代帝王考慮建都嘅土地。
洛陽市嘅氣候屬大陸性氣候。特徵係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降水少,春季乾燥而風多,夏季暑氣非常之重,雨水多而集中。秋季晴朗,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氣溫14.7℃,年平均降水量599.5毫米。
人口
2019年尾洛陽總人口692萬多啲[6],市區人口230萬幾[6]。
洛陽市有各樣民族雜居,呢個數合埋有45個民族[7]。當中漢族有674萬人[14],佔成個市人口嘅98.8%[7]。其他少數民族近8.1萬人[14],佔咗市人口嘅1.2%[7]。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近6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80%以上[7]。超過千人嘅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洲族、蒙古族[7]。
文化

龍門石窟自2000年11月起列入UNESCO嘅世界遺產名錄。白馬寺喺今日舊城東面21公里處。關林係紀念三國英雄關羽而建造嘅一系列廟宇,離城南嘅石窟幾近。洛陽古墓博物館喺城北,係中國最大嘅陵墓博物館。洛陽博物館位於市中心。
洛陽亦有名在於佢係各類牡丹嘅培育中心。牡丹花亦係呢座城市嘅花類表徵。
政區
洛陽市管六區八縣一縣級市,分別係:
轄下變動年表
洛陽專區(1949年—1954年)
- 1949年10月1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洛陽專區成立,有洛陽市、洛陽縣、偃師縣、孟津縣、新安縣、宜陽縣、伊陽縣、伊川縣、嵩縣(1市8縣)
- 1952年4月8號,陝州專區嘅陝縣、澠池縣、洛寧縣、盧氏縣、欒川縣、靈寶縣、閿鄉縣編入(1市15縣)
- 1954年4月19號,洛陽市由縣級昇爲地級(15縣)
洛陽市、洛陽專區(1954年—1958年)
- 1954年4月19號,洛陽市昇爲地級市,脫離洛陽專區,成立一區、二區、郊區(市3區,專區15縣)
- 6月21號,閿鄉併入靈寶(市3區,專區14縣)
- 9月4號,許昌專區嘅臨汝縣編入(市3區,專區15縣)
- 1955年3月4號,洛陽縣一部分畀咗洛陽市嘅郊區(市3區,專區15縣)
- 11月7號,洛陽縣解體,分入孟津、偃師、宜陽(市3區,專區14縣)
- 12月,一區同二區合併,成老城區(市2區,專區14縣)
- 1956年3月17號,郊區分出部分成立澗西區,老城分出部分成立西工區(市4區,專區14縣)
- 6月30號,孟津畀咗一部分入洛陽市嘅郊區(市4區,專區14縣)
- 1957年3月26號,陝縣分出一部分,成立地級市三門峽市(市4區,專區14縣)
- 1958年12月8號,洛陽市、三門峽市編入洛陽專區,洛陽同三門峽由地級市降爲縣級市(專區2市14縣)
洛陽專區(1958年—1964年)
- 1958年12月8號,洛陽市、三門峽市編入洛陽專區,洛陽同三門峽由地級市降爲縣級市(2市14縣)
- 1959年8月21號,伊陽改名做汝陽(2市14縣)
- 10月1號,陝縣併入三門峽市(2市13縣)
- 1960年8月15號,欒川併入嵩縣(2市12縣)
- 1961年10月5號,欒川從嵩縣度恢復返(2市13縣)
- 1962年3月27號,陝縣從三門峽度恢復返(2市14縣)
- 1964年4月30號,洛陽市恢復爲地級市(1市14縣)
洛陽市、洛陽專區(1964年—1969年)
- 1964年4月30號,洛陽市恢復爲地級市,設澗西區、洛北區、瀍河回族區、郊區(市4區,專區1市14縣)
- 1969年3月15號,洛陽專區改名做洛陽地區(市4區,地區1市14縣)
洛陽市、洛陽地區(1969年—1986年)
- 1970年1月27號,澠池分出部分,成立義馬礦區(市4區,地區1市14縣1礦區)
- 1971年11月8號,孟津由地區畀入市(市4區1縣,地區1市13縣1礦區)
- 1975年12月20號,洛北分出一部分,成立西工區(市5區1縣,地區1市13縣1礦區)
- 1976年11月12號,洛陽市畀返孟津入地區(市5區,地區1市14縣1礦區)
- 1981年4月4號,義馬礦區昇爲縣級市義馬市(市5區,地區2市14縣)
- 1982年1月30號,洛北改名做老城區(市5區,地區2市14縣)
- 8月13號,新鄉地區嘅孟縣、濟源縣各分出一部,合成吉利區(市6區,地區2市14縣)
- 1983年9月1號,地區畀咗新安、偃師、孟津入市(市6區3縣,地區2市11縣)
- 1986年1月18號,洛陽地區解體,三門峽市恢復爲地級市;義馬、澠池、陝縣、靈寶、盧氏畀咗三門峽市;欒川、嵩縣、汝陽、宜陽、伊川、洛寧畀咗洛陽市;臨汝畀咗平頂山市(市6區9縣)
洛陽市(1986年至今)
- 1993年12月15號,偃師由縣昇縣級市,做偃師市(6區1市8縣)
- 2000年5月20號,郊區同西工區各出一部,合成洛龍區,郊區淨低部分分割入澗西、西工、老城、瀍河(6區1市8縣)
- 2006年6月,宜陽畀咗部分入洛龍(6區1市8縣)
- 2007年5月,西工畀咗部分入澗西(6區1市8縣)
- 2008年5月,伊川畀咗部分入洛龍(6區1市8縣)
- 2009年12月21號,偃師畀咗部分入洛龍(6區1市8縣)
- 2010年3月19號,偃師畀咗部分入洛龍(6區1市8縣)
- 2011年5月9號,偃師畀咗部分入洛龍(6區1市8縣)
- 2013年2月22號,宜陽畀咗部分入洛龍(6區1市8縣)
Remove ads
教育
- 河南科技大學
- 洛陽師範學院
- 洛陽理工學院
- 洛陽市第一高級中學,洛陽歷史最長嘅中學之一,河南省重點中學
- 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
- 解放軍洛陽外語學院,縮寫PLAUFL
旅遊景點
- 偃師商代都城遺址
- 東周皇城遺址
- 白馬寺,位於洛陽舊城東方21公里,係佛教傳來中國時最初起嘅寺。人稱釋源、祖庭
-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方14公里,喺龍門山西山,名列中國三大石刻之一,係個藝術寶庫,列入世界遺產
- 漢魏洛陽城遺蹟
- 隋唐洛陽城遺蹟
- 關林廟,三國時蜀國大將關羽嘅頭埋葬嘅地方
- 白園,喺龍門山東山,唐代詩人白居易嘅墓
- 古墓博物館,中國最早嘅地下式古墓博物館
- 洛陽博物館,九朝古都洛陽嘅歷史博物館
- 洛陽牡丹,海外知名,每年4月開嘅牡丹花會係中國四大名會之一,有好多人來睇
- 含嘉倉
- 天津橋
- 邙山
- 白雲山
- 櫻桃溝
- 花果山
- 鷄冠洞
- 小浪底大壩
- 龍門石窟
- 白馬寺
- 關林廟
- 白居易墓
- 洛陽博物館
- 洛陽牡丹
- 麗京門
交通
鐵路
- 洛陽站:隴海綫
- 洛陽東站:隴海綫、焦柳綫
- 洛陽龍門站:鄭西客運專綫
航空
友好城市
洛陽同其他好多國家嘅都市結成咗友好嘅關係。
攷
出面網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