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人類個體聚居形成嘅群體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社會粵拼se5 wui2英文Society)係指一群參與持續社會互動既人,佢哋通常係一個自我繁殖,有佢自己嘅文化建制,共享相同空間既一個體,呢個群體通常受到共同既社會秩序同埋規範約束,而令到佢哋同其他群體有啲唔同。

社會係個和製漢字,日文叫しゃかい(社会),係明治期間日本結合英文同埋古漢語既「集會結社」既意思而創造出嚟。晚清期間,嚴復曾經想將「社會」同埋「社會學」呢啲和製漢字,用漢語「群」同埋「群學」取代,但係冇乜人睬佢。

概念

生物學上嘅理解

内文:社會性
Thumb
螞蟻嘅社會行為學:螞蟻係真社會性昆蟲。社會群體令成員可以得到單獨一個做唔到嘅好處。

人類同埋佢哋最親近嘅親戚倭黑猩猩黑猩猩都係高度社會化嘅動物。呢個生物學背景顯示話,形成社會所需要嘅基本社交能力係刻喺人類本性入面㗎[1]。人類社會有高度合作嘅特點,同黑猩猩同倭黑猩猩嘅群體有幾個重要分別,包括雄性扮演親職角色[2][3],用語言溝通[1] 、勞動分工[4] 同埋建造「巢穴」(跨代營地、城鎮或城市)嘅傾向[4]

有啲生物學家,包括昆蟲學家E.O.威爾遜,將人類歸類為真社會性,將人類同螞蟻同放喺動物行為學光譜上最高嘅社會性級別,不過都有人唔同意[4]。人類嘅社會群居可能係因為喺難以生存嘅自然環境中進行群體選擇而進化出嚟㗎[5]

社會學上嘅理解

内文:社會學

喺西方社會學入面,有三個主要範式嚟理解社會:功能主義(又叫結構功能主義)、衝突理論符號互動論[6]

功能主義

功能主義學派認為,社會中嘅個體就好似身體嘅器官咁,共同合作產生湧現行為,有時又叫做集體意識[7] 19世紀嘅社會學家奧古斯特·孔德埃米爾·涂爾幹就認為,社會構成咗一個獨立嘅「層次」嘅現實,同生物同無機物質都唔同。因此,社會現象嘅解釋就要喺呢個層次入面構建,而個體只係相對穩定嘅社會角色嘅暫時佔有者[8]

衝突理論

衝突理論家嘅睇法就相反,佢哋認為個體同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之間嘅互動係建基於衝突而唔係一致。一個有名嘅衝突理論家係卡爾·馬克思,佢將社會概念化為一個經濟「基礎」加上政府、家庭、宗教同文化嘅「上層建築」。馬克思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歷史上社會變革一直都係由勞動者同擁有生產資料之間嘅衝突推動㗎[9]

符號互動論

符號互動論係一種微觀社會學理論,佢重視個體同個體點樣同社會產生關係。[10] 符號互動論者研究人類點樣用共享語言創造共同符號同意義[11],並用呢個參考框架去理解個體點樣互動去創造符號世界,而呢啲世界又點樣塑造個體行為[12]

喺20世紀後半,理論家開始將社會視為社會建構嘅。[13] 喺呢個思路中,社會學家彼得·伯格將社會描述為「辯證法」:社會係人類創造㗎,但呢個創造反過頭嚟又會塑造或模塑人類[14]

非西方視角

Thumb
何塞·黎剎,殖民地社會嘅理論家

社會學對功能主義、衝突理論同符號互動論嘅重視一直受到歐洲中心主義嘅批評[15]。譬如話,馬來西亞社會學家賽義德·法里德·阿塔斯就認為,西方思想家特別關注現代性嘅影響,所以佢哋對非西方文化嘅分析範圍就好有限[15]。作為有系統咁研究社會嘅非西方思想家嘅例子,阿塔斯提到伊本·赫勒敦(1332–1406)同何塞·黎剎(1861–1896)[15]

赫勒敦係14世紀嘅阿拉伯人,佢認為社會同宇宙其他部分一樣有「有意義嘅配置」,而表面上嘅隨機性係因為隱藏嘅原因造成嘅。赫勒敦將社會結構概念化為兩種基本形式:游牧同定居。游牧生活有高度社會凝聚力(asabijja),赫勒敦認為呢種凝聚力係源自親屬關係、共同習俗同共同防禦需求。喺赫勒敦嘅觀點中,定居生活以世俗化、社會凝聚力減弱同對奢侈品興趣增加為標誌[16]。黎剎係西班牙殖民時期末期嘅菲律賓民族主義者,佢對殖民社會進行咗理論化。黎剎認為懶惰,即係西班牙人用嚟合理化佢哋殖民統治嘅藉口,其實係殖民統治造成㗎。黎剎將殖民前時代(當時菲律賓人控制貿易路線,經濟活動更活躍)同殖民統治時期比較,認為剝削、經濟混亂同discourage耕作嘅殖民政策令人哋對工作嘅興趣減少咗[17]

Remove ads

特徵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