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電視係一種通訊媒介,用嚟廣播有聲同郁得嘅畫。電視有時指部電視機,有時指電視節目,亦有時指電視收發。

電視喺1920年代開始以粗糙嘅實驗形式出現,但係喺經過幾年嘅進一步發展之後,呢種新技術先至推出市場賣畀消費者。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改良咗嘅黑白電視廣播喺英國同美國開始流行,電視機喺屋企、商業場所同機構入面變得普及。喺1950年代,電視係影響公眾輿論嘅主要媒體。[1] 喺1960年代中期,彩色廣播喺美國同埋大多數其他發達國家引入。
各種存檔儲存媒體嘅普及,好似Betamax同VHS帶、鐳射影碟、大容量硬碟驅動器、CD、DVD、快閃記憶體、高清晰度HD DVD同藍光光碟,同埋雲端數碼錄影機,令觀眾可以喺屋企自己嘅時間表上面睇預先錄製嘅內容——好似電影噉。由於好多原因,尤其係遠程檢索嘅便利性,電視同影片節目嘅儲存而家都喺雲端上面進行(好似Netflix提供嘅隨選影片服務)。喺2010年代初,數碼電視傳輸嘅普及程度大幅增加。另一個發展係由標準清晰度電視(SDTV)(576i,具有576條隔行解像度線同480i)轉變為高清晰度電視(HDTV),HDTV提供嘅解像度明顯更高。HDTV可以用唔同格式傳輸:1080p、1080i同720p。自2010年以嚟,隨著智能電視嘅發明,網絡電視通過串流媒體服務,好似Netflix、Amazon Prime Video、iPlayer同Hulu噉,增加咗通過互聯網收睇電視節目同電影嘅機會。
喺2013年,全球79%嘅家庭擁有電視機。[2] 早期陰極射線管(CRT)螢幕顯示器畀緊湊、節能嘅平板替代技術取代,好似LCD(螢光背光同LED背光)、OLED顯示器同等離子顯示器,呢場硬件革命喺1990年代後期由電腦螢幕開始。喺2000年代銷售嘅大多數電視機仍然係CRT,直到2010年代初期,平面螢幕電視先至決定性噉超越CRT。[3] 主要製造商喺2010年代中期宣佈停止生產CRT、數碼光處理(DLP)、等離子,甚至螢光背光LCD。[4][5] LED正逐步畀OLED取代。[6] 此外,主要製造商喺2010年代中期開始越來越多噉生產智能電視。[7][8][9] 具有集成互聯網同Web 2.0功能嘅智能電視喺2010年代後期成為咗電視嘅主要形式。[10][要更加好嘅來源]
電視訊號最初只係作為地面電視分發,使用高功率無線電頻率 電視發射器向個別電視接收器廣播訊號。另外,電視訊號通過同軸電纜或者光纖、衛星系統,同埋自2000年代以嚟,通過互聯網分發。直到2000年代初期,呢啲都係以模擬訊號傳輸嘅,但係過渡到數碼電視預計喺2010年代後期喺全球範圍內完成。標準電視機由多個內部電子電路組成,包括用於接收同解碼廣播訊號嘅調諧器。缺少調諧器嘅視覺顯示設備正確噉叫做視訊監視器,而唔係電視。
電視廣播主要係單工廣播,意思係發射器唔可以接收,而接收器唔可以發射。
詞源
電視英文叫Television,係由tele同vision兩個字夾埋。tele來自希臘文τῆλε,即係遠咁解,而vision係來自拉丁文video/vis-,即係睇咁解。television就將好遠嘅嘢傳返來睇。而中文因為係電器,就叫佢做電視,集中響用電身上。
歷史
内文:電視史
機械式
内文:機械電視

傳真系統喺 19 世紀初頭就開創咗靜態相嘅機械掃描方法嘞。亞歷山大·貝恩喺 1843 年到 1846 年之間推出咗傳真機。弗雷德里克·貝克韋爾就喺 1851 年示範咗一個行得通嘅實驗室版本。[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威洛比·史密斯喺 1873 年發現咗元素硒嘅光電導性。保羅·朱利葉斯·戈特利布·尼普可夫,嗰陣時佢係一個 23 歲嘅德國大學生,喺 1884 年喺柏林度諗到咗 尼普可夫圓盤,仲攞埋專利添呀。[11] 呢個圓盤係會轉嘅,上面有螺旋形排好嘅窿窿,咁樣每個窿窿就可以掃描圖像嘅一行。雖然佢從來都冇整過一個行到嘅系統模型出嚟,但係尼普可夫旋轉圓盤「圖像光柵掃描器」嘅唔同變種就變得好鬼普遍喇。[12] 康斯坦丁·佩爾斯基喺 1900 年 8 月 24 號喺巴黎嘅 國際世界博覽會 嘅國際電力大會上面讀嘅論文入面,就創咗「television」呢個字。佩爾斯基篇論文回顧咗當時有嘅機電技術,仲有提到尼普可夫佢哋嘅研究。[13] 不過,都要等到 1907 年,李·德·福雷斯特 同 亞瑟·科恩 佢哋喺放大管技術方面嘅發展,先至令到呢個設計變得實際可行。 [14]
第一次現場圖像傳輸嘅示範係由喬治·里尼奧同 A. 福尼爾喺 1909 年喺巴黎搞嘅。佢哋用咗一個 64 個 硒 電池嘅矩陣,每個電池都單獨駁咗去一個機械 換向器 度,嚟做電子 視網膜。喺接收器嗰邊,就用咗一種 克爾盒 嚟調制光線,仲有一系列唔同角度嘅鏡片連喺轉盤嘅邊邊度,將調制好嘅光束掃到顯示螢幕上面。另外有個獨立嘅電路嚟控制同步。喺呢個概念驗證示範入面,8x8 像素 嘅解像度啱啱好夠清楚噉傳到字母表嘅單個字母。更新嘅圖像每秒傳送「幾次」。[15]
喺 1911 年,鮑里斯·羅辛 同佢嘅學生 弗拉基米爾·茲沃里金 整咗一個系統,用機械鏡鼓掃描器嚟傳輸,用番 茲沃里金 講嘅,通過電線將「非常粗糙嘅圖像」傳到接收器入面嘅「布勞恩管」(陰極射線管 或者「CRT」)。移動圖像係唔可能嘅,因為喺掃描器嗰度:「靈敏度唔夠,而且硒電池反應好慢」。[16]
喺 1921 年,愛德華·貝林 用佢嘅 貝林電傳照片機 通過無線電波發咗第一張圖像。[17]

去到 1920 年代,當放大技術令電視變得實際之後,蘇格蘭發明家 約翰·洛吉·貝爾德 喺佢嘅原型視像系統入面就用咗尼普可夫圓盤。喺 1925 年 3 月 25 號,貝爾德喺 倫敦塞爾弗里奇百貨公司 第一次公開示範咗電視 剪影 動態圖像。[18] 因為人面嘅對比度唔夠,喺佢嗰套原始系統度顯示唔到,佢就用電視播咗一個叫做「史杜奇·比爾」嘅腹語術假人,佢個油咗油嘅面有高啲嘅對比度,識講嘢又識郁。到咗 1926 年 1 月 26 號,佢已經喺皇家學院嘅成員面前示範咗通過無線電傳送人面嘅動態圖像。呢個畀人普遍認為係世界上第一個真正嘅公開電視示範,展示到光、陰影同埋細節。[19] 貝爾德嘅系統用尼普可夫圓盤嚟掃描圖像同埋顯示圖像。佢將一個光線好猛嘅主體放喺一個轉動緊嘅尼普可夫圓盤前面,圓盤上面裝咗啲鏡頭,啲鏡頭將圖像掃過一個靜態光電管。由美國 西奧多·凱斯 開發嘅 硫化鉈(硫化亞鉈)電池偵測到從主體反射出嚟嘅光,再將佢轉做成比例嘅電訊號。呢個訊號通過 AM 無線電波傳到接收器嗰邊,喺接收器嗰度,視訊訊號就加到第二個尼普可夫圓盤後面嘅霓虹燈上面,第二個尼普可夫圓盤同第一個圓盤同步轉動。霓虹燈嘅光度就跟住圖像上面每個點嘅光度嚟變化。當圓盤上面每個窿窿經過嗰陣,圖像嘅一條 掃描線 就會重現出嚟。貝爾德嗰個圓盤有 30 個窿窿,產生嘅圖像得 30 條掃描線,啱啱好夠認到人面。[20] 喺 1927 年,貝爾德通過倫敦同 格拉斯哥 之間 438英里(705公里) 嘅電話線傳送咗訊號。[21] 貝爾德嘅原始「電視器」依家擺咗喺南肯辛頓嘅科學博物館度。
喺 1928 年,貝爾德嘅公司(Baird Television Development Company/Cinema Television)廣播咗倫敦同紐約之間嘅第一個跨大西洋電視訊號,仲有第一個岸到船嘅傳輸。喺 1929 年,佢參與咗德國嘅第一個實驗性機械電視服務。喺同年嘅 11 月,貝爾德同 百代公司 嘅 伯納德·內森 夾埋開咗法國第一間電視公司,Télévision-Baird-Natan。喺 1931 年,佢整咗第一個 打吡大賽 嘅戶外遠程廣播。[22] 喺 1932 年,佢示範咗 超短波 電視。貝爾德嘅機械系統喺 1936 年 BBC 電視廣播度達到咗 240 線解像度嘅頂峰,不過機械系統冇直接掃描電視畫面。佢哋反而係拍咗 17.5 毫米膠片,快速沖印,然後喺啲菲林仲濕嘅時候掃描。[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美國發明家 查爾斯·弗朗西斯·詹金斯 都開創咗電視嘅先河。佢喺 1913 年發表咗一篇關於「無線電影」嘅文章,喺 1923 年 12 月為證人傳輸咗動態剪影圖像,又喺 1925 年 6 月 13 號公開示範咗同步傳輸剪影圖片。喺 1925 年,詹金斯 用咗尼普可夫圓盤,將一個玩具風車嘅剪影圖像通過 5 英里(8 公里)嘅距離,由馬里蘭州嘅一個海軍無線電台傳到佢喺華盛頓特區嘅實驗室,佢用嘅係一個帶鏡頭嘅圓盤掃描器,解像度有 48 線。[23][24] 佢喺 1925 年 6 月 30 號攞到 美國專利 第 1,544,156 號(通過無線傳輸圖片)(1922 年 3 月 13 號提交)。[25]
貝爾電話實驗室 嘅 赫伯特·E·艾夫斯 同 弗蘭克·格雷 喺 1927 年 4 月 7 號 好戲劇性噉示範咗機械電視。佢哋嘅反射光電視系統包括細 size 同大 size 嘅觀看螢幕。細部接收器嘅螢幕闊 2 英寸,高 2.5 英寸(5 x 6 厘米)。大部接收器嘅螢幕闊 24 英寸,高 30 英寸(60 x 75 厘米)。兩部機都可以重現算幾準確嘅單色動態圖像。連埋啲畫面,呢啲機仲收到同步嘅聲音。呢個系統通過兩條路徑傳送圖像:首先,係由華盛頓去到紐約市嘅 銅線 線路,然後係由 新澤西州惠帕尼 出嚟嘅無線電線路。比較過兩種傳輸方法之後,觀眾都話睇唔出質量有乜嘢分別。電視廣播嘅主角包括 商務部長 赫伯特·胡佛。飛點掃描器 光束照住呢啲主角。產生光束嗰個掃描器有個 50 個窿窿嘅圓盤。個圓盤以每秒 18 幀嘅速度轉,大約每 56 毫秒 就影一格。(而家嘅系統通常每秒傳輸 30 或者 60 幀,即係分別每 33.3 或者 16.7 毫秒一格。)電視歷史學家 艾伯特·阿布拉姆森 強調咗 貝爾實驗室 示範嘅重要性:「實際上,呢次真係嗰陣時為止,機械電視系統嘅最好示範。要過多幾年先至有其他系統喺圖像質量方面可以同佢比。」[26]
喺 1928 年,WRGB,當時叫 W2XB,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電視台開始搞。佢喺 通用電氣 喺 紐約州斯克內克塔迪 嘅廠房度廣播。佢俗稱「WGY 電視台」。與此同時,喺 蘇聯,萊昂·泰雷門 一直喺度開發緊基於鏡鼓嘅電視,喺 1925 年開始用 16 線解像度,然後係 32 線,最後喺 1926 年用 隔行掃描 達到 64 線。喺佢嘅論文入面,喺 1926 年 5 月 7 號,佢用電力傳輸,然後喺 5平方英尺(0.46平方米) 嘅螢幕上面投影出幾乎同步嘅動態圖像。[24]
到咗 1927 年,泰雷門 就整到 100 線嘅圖像,呢個解像度直到 1932 年 5 月先至畀 RCA 用 120 線超越咗。[27]
喺 1926 年 12 月 25 號,高柳健次郎 喺日本濱松工業高中示範咗一套有 40 線解像度嘅電視系統,呢套系統用咗尼普可夫圓盤掃描器同 CRT 顯示器。呢個原型機依家仲喺 靜岡大學 濱松校區嘅 高柳紀念博物館 度展出。佢研究整生產模型嘅工作喺 SCAP 喺 第二次世界大戰 之後就停咗。[28]
因為喺圓盤上面整到嘅窿窿數量有限,而且超過某個直徑嘅圓盤會變得唔實際,所以機械電視廣播嘅圖像解像度相對都比較低,範圍由大約 30 線到 120 線左右。不過,30 線傳輸嘅圖像質量隨著技術進步穩定噉提高,到咗 1933 年,英國用 貝爾德 系統嘅廣播已經好鬼清。[29] 有啲系統範圍達到 200 線區域嘅都開始廣播。其中兩個就係 Compagnie des Compteurs (CDC) 喺 1935 年喺巴黎安裝嘅 180 線系統,同埋 佩克電視公司 喺 1935 年喺 蒙特利爾 VE9AK 電台開始嘅 180 線系統。[30][31] 全電子電視(包括 圖像析像管 同埋其他攝像管,仲有 陰極射線管 用喺重現器)嘅發展,標誌住機械系統作為電視主要形式嘅末路開始。機械電視,就算佢嘅圖像質量差啲,畫面通常細啲,都重係 1930 年代之前嘅主要電視技術。最後嘅機械電視廣播喺 1939 年喺好多美國公立大學搞嘅電台度結束。
電子式
疏仕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