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 黃色 | 紅色 | 黑色 | 備註 |
1992 |
唔適用 |
1 |
1 |
7月18日受熱帶風暴菲爾正面吹襲,首次發出紅色同黑色暴雨警告信號 |
1993 |
2 |
1 |
|
1994 |
4 |
1 |
7月22號一日內兩次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
1995 |
2 |
0 |
|
1996 |
2 |
0 |
|
1997 |
6 |
2 |
- 香港主權移交當日先後發出紅色同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少少影響嗰陣中英政權交接過程
連續3日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7月1號至3號)
- 受颱風思蒂影響,8月22號先後發出紅色同黑色暴雨警告信號
- 受強烈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全年總雨量係有紀錄最高(3343.0毫米 )
|
總數[數據 1] |
17 |
5 |
年平均[數據 2] |
2.83 |
0.83 |
1998 |
22(21+1) |
5(4+1) |
1 |
- 黃色暴雨警告信號開始公開發佈,4月12號首次發出
- 4月26號至5月2號嘅一星期內兩次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
1999 |
20(18+2) |
5(4+1) |
2 |
- 受颱風森姆掠過香港影響:
- 短短3日內發出3次紅色同2次黑色暴雨警告信號(8月23號至8月25號)
- 連續3日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8月23號至25號)
- 8月23號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接近6個鐘,係有紀錄以嚟最長
- 唯一一次連續2日發出最高暴雨警告信號(8月23、24號)
- 受颱風約克掠過香港影響:
- 9月16號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超過13個鐘,係有紀錄以嚟最長
- 10月16號發出嘅黃雨警告,係歷來唯一一次同火災危險警告同時生效嘅暴雨警告。
|
2000 |
31(27+4) |
6 |
3 |
- 4月3號、5月2號、8月3號、8月4號、8月24號一日內兩次發出暴雨警告信號,係最多日數兩次發出暴雨警告信號年份(5日)
- 非取代最高信號情況下,首次喺同一場暴雨內兩次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4月14號),亦想1994年以嚟首次一日內兩次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 8月24號直接取消黑色暴雨警告信號,並唔係以較低信號取代,係1998年有紀錄以嚟首次
|
2001 |
40(34+6) |
9 (9+0) |
1 |
- 歷來發出最多黃色暴雨警告信號嘅年份
- 連續2日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1999年以嚟首次,並喺5日內兩次出現(6月8號至9號、11號至12號)
- 連續5年發出最高暴雨警告信號
- 繼2000年後再次直接取消黑色暴雨警告信號(9月2號)
- 歷來發出最多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嘅其中一年(8次紅雨同1次黑雨)
|
2002 |
20(19+1) |
2 |
0 |
- 2002年9月15號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係有紀錄以嚟年內最遲嘅首個紅色暴雨警告信號(9月15號)
- 1995年以嚟首次喺10月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 歷來最遲嘅紅色暴雨警告信號(10月18號,紀錄喺2016年10月19號被打破)
|
2003 |
17(16+1) |
1 |
0 |
- 6月10號一日內三次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 7月冇出過任何暴雨警告,係1998年嚟首次。
|
2004 |
16(15+1) |
2(1+1) |
1 |
- 5月8號受高空擾動影響發出超過2年半以嚟首個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同時呢個黑色暴雨警告係有紀錄以嚟最短嘅一個
- 自有暴雨警告信號以嚟,首次喺6月冇出過任何暴雨警告
|
2005 |
16 |
1 |
0 |
- 首次4月冇發出暴雨警告信號
- 雖然全年只發出1次紅色暴雨警告信號,但個年總雨量超過3000毫米,係紀錄以嚟第3高,因為個年6月同8月雨量分別有893.9毫米同971.3毫米,已佔全年總雨量58%,僅次於1982年同1997年(3214.5毫米)
- 8月19、20號嘅持績長命暴雨,兩日總雨量有546.2毫米,但天文台只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
2006 |
25(19+6) |
11(8+3) |
3 |
- 全年首次發出暴雨警告信號即達最高信號,1998年有紀錄以嚟首次(4月24號)
- 發出最多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嘅其中一年
- 發出最多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嘅其中一年
- 受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個大驟雨影響,天文台總部1個鐘內錄得115.1毫米雨量(7月16號凌晨2點至3點,紀錄至2008年6月7號再被打破),打破1992年5月8號紀錄(109.9毫米)
- 唔夠一個鐘內先後發出所有暴雨警告信號,同年內兩次出現(6月9號、7月16號),係設立呢個警告系統以嚟頭兩次
- 6月9號一日內三度發出暴雨警告信號
- 11月21號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係有紀錄以嚟年內最遲嘅黃色暴雨警告信號,係首次喺11月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
2007 |
12(10+2) |
2 |
0 |
- 歷來發出最少黃色暴雨警告信號嘅年份
- 喺7月冇發出暴雨警告,係繼2003年後第二次
|
2008 |
21(17+4) |
7(6+1) |
2 |
- 受颱風浣熊相關嘅惡劣天氣影響:
- 全年首次發出暴雨警告信號即達最高信號,係2006年後首次(4月19號)
- 直接取消黑色暴雨警告信號,2001年以嚟首次(4月19號)
- 天文台總部1個鐘內錄得145.5毫米雨量(6月7號上晝8點至9點),打破2006年7月16號紀錄(115.1毫米)
内文:2008年6月香港暴雨
- 受颱風風神影響,連續2日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6月25號至26號),係2001年以嚟首次
|
2009 |
20(19+1) |
2 |
0 |
- 歷來最早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3月5號,紀錄喺2016年1月5號被打破),並喺3個鐘內兩次發出
|
2010 |
17(15+2) |
7(6+1) |
2 |
- 受颱風燦都影響,係2006年後唔夠一個鐘內先後發出所有暴雨警告信號(7月22號)
- 繼1999年後首次1個禮拜內兩次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7月22號、7月28號)
- 首次喺7月份兩次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7月22號、7月28號)
- 受強烈熱帶風暴莫蘭蒂影響,繼2008年以嚟首次連續2日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9月9號至10號)
|
2011 |
14(13+1) |
2 |
0 |
5月22號11個鐘內兩次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係2000年以嚟首次一日內兩次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
2012 |
19 |
2 |
0 |
|
2013 |
23(21+2) |
2 |
1 |
|
2014 |
32(25+7) |
9(8+1) |
2 |
- 歷來最早同首次喺3月發出紅色同黑色暴雨警告信號(3月30號)
- 繼2010年後唔夠1個鐘內先後發出所有暴雨警告信號(3月30號)
内文:2014年3月香港暴雨
- 自1997至2001年以嚟,首次連續2年發出最高暴雨警告信號(2013年-2014年)
- 5月9號一日內三次發出暴雨警告信號
- 8月12號至13號:17個鐘內三次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 設立呢個警告系統以嚟,首次24個鐘內三次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 連續2日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2010年以嚟首次
|
2015 |
21(17+4) |
4 |
1 |
- 5月23號半日內三次發出暴雨警告信號
- 繼2014年3月30號後,唔夠1個鐘內先後發出所有暴雨警告信號(5月26號)
- 自1997至2001年以嚟,首次連續3年發出最高暴雨警告信號(2013年-2015年)
- 5月20號至5月26號嘅一個禮拜入面發出2次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同1次黑色暴雨警告信號
|
2016 |
33(27+6) |
7(6+1) |
1 |
- 打破全年最早發出暴雨警告信號紀錄(1月5號)
- 歷來首次喺冬季發出暴雨警告信號(1月5號)
- 5月10號:4個鐘內兩次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 半日內兩次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2014年8月以嚟首次
- 非取代最高信號情況下,喺同一場暴雨內兩次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繼2000年以嚟首次
- 受超強颱風莎莉嘉同東北季候風共同影響:
- 打破最遲發出紅色同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紀錄(10月19號)
- 連續2日發出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係1999年以嚟首次
- 首次喺10月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10月19號)
- 自1997至2001年以嚟,首次連續4年發出最高暴雨警告信號(2013年-2016年)
|
2017 |
24(20+4) |
5 |
1 |
- 自1997至2001年以嚟,首次連續5年發出最高暴雨警告信號(2013年-2017年),並平當年紀錄,成為連續最多年發出最高暴雨警告信號嘅其中一年(5月24號)
- 受強烈熱帶風暴塔拉斯相關嘅活躍偏南氣流影響:
- 7月17號一日內兩次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取消暴雨警告信號之後嘅一個鐘,再發出暴雨警告信號,半個鐘後更要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 7月18號一日內三次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
2018 |
27(23+4) |
4 |
0 |
- 自有暴雨警告信號以嚟,首次喺首5個月內冇出過任何暴雨警告
- 打破全年最遲發出首個暴雨警告(6月6號)
- 8月26號至8月29號嘅4日內2次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 9月16號受超強颱風山竹嘅螺旋雨帶侵襲,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
2019 |
37(35+2) |
3 |
0 |
- 歷來首次要喺2月發出暴雨警告信號(2月19號)
- 打破2001年發出最多暴雨警告次數的年份(由發出信號至取消所有信號視為一次,共有35次)
- 6月13號至14號:16個鐘內三度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 7月31號至8月1號受熱帶風暴韋帕影響,20個鐘內三次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更一度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而8月1號嘅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維持超過13個鐘
- 受強烈熱帶風暴白鹿影響,8月25號三次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26號更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
2020 |
30(21+9) |
11(9+2) |
2 |
- 連續兩年要喺2月發出暴雨警告信號(2019-2020年),並取代上一年成為歷來第二早嘅黃色暴雨警告信號(2月13號)。
- 6月6號凌晨發出3年以嚟首個黑色暴雨警告信號,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生效2個鐘45分鐘,係2013年5月22號以嚟最長嘅一次。(同年9月30號再發黑雨,係2014年後再次年內兩次發出黑雨)
- 連續2日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係2016年以嚟首次
- 5月30號至6月7號嘅9日內發出2次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同1次黑色暴雨警告信號
- 自有暴雨警告信號以嚟,第三次喺7月冇出過任何暴雨警告,係繼2003、2007年後首次
- 9月12號一日內兩次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 繼2015年5月26號後,不足1個鐘內先後發出所有暴雨警告信號(9月30日)
- 由於大氣中低層嘅水氣含量偏多同源源不絕輸送到華南同受中低層較多時間受西南風影響,9月出過8次暴雨警告信號,係有暴雨警告信號以嚟發出最多暴雨警告信號嘅9月,直至9月29號,9月嘅降雨日數已打破1960年嘅舊紀錄24天日。(成個9月嘅降雨日數有成26日)
- 2008年6月以嚟,單月份最多發出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年份(2次紅雨同1次黑雨)(2020年9月)
- 歷來發出最多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嘅其中一年
- 歷來發出最多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嘅其中一年(7次紅雨同2次黑雨)
- 2016年以嚟首次喺10月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10月5號)
- 受冷鋒同偏南氣流疊加嘅活躍偏東氣流影響,9月30號至10月5號嘅6日內發出2次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同1次黑色暴雨警告信號
|
2021 |
27(23+4) |
6 (4+2) |
2 |
- 受低壓槽影響,6月1日12小時內發出三次黃色暴雨警告信號及一次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 6月24日一天內兩度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 受低壓槽及活躍西南氣流影響,6月22至28日7天內6次發出暴雨警告信號(5次黃雨及1次黑雨)。
- 自2013至2017年以來,首次連續2年發出最高暴雨警告信號(2020年-2021年)。
- 受颱風查帕卡的外圍雨帶影響,7月18至20日四度發出黃雨警告。
- 受熱帶風暴獅子山及東北季候風共同影響:
- 第二次於10月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10月8日)。
- 暴雨警告生效時數長達20小時5分鐘,為設立暴雨警告系統以來第三長的總生效時數。
|
2022 |
23(21+2) |
2 |
0 |
- 5月13日清晨一度發出紅雨警告,於同日晚上再度發出黃雨警告。
- 6月7日至8日受低壓槽影響,天文台15小時內先後發出四次黃雨警告及一次紅雨警告。
- 受強烈熱帶風暴尼格正面吹襲,自2006年以來首次於11月發出暴雨警告信號(11月3日),亦是有紀錄以來第二晚發出全年最後一個暴雨警告信號。
|
2023 |
37(29+8) |
8(7+1) |
2 |
- 受低壓槽及西南季候風影響,6月13至17日連續5日需要發出暴雨警告信號(5次黃雨及1次紅雨),是2001年6月5日至13日以來暴雨警告最長連續發出日數。
- 受颱風杜蘇芮引進的西南氣流影響,7月29日兩度發出黃雨及一次紅雨。
主條目:2023年粵港澳暴雨
- 受強颱風海葵的殘餘活躍低壓槽影響,創以下紀錄:
- 9月7日發出2年以來首個黑色暴雨警告信號。
- 生效時間最長的黑雨警告:長達16小時35分鐘。
- 天文台總部在9月8日錄得425.0毫米雨量,打破9月單日最高日雨量紀錄,也是自1992年設立暴雨警告系統以來的單日雨量最高紀錄。
- 天文台總部1小時內錄得158.1毫米雨量(9月7日晚上11時至8日午夜12時),打破2008年6月7日的紀錄(145.5毫米),成為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高整點每小時雨量。
- 天文台總部錄得2小時雨量201.0毫米,及12小時雨量605.8毫米,兩者皆創下最高紀錄。
- 天文台總部在海葵影響期間錄得總雨量為632.7毫米,打破1999年颱風森姆的616.5毫米,成為香港有紀錄以來降雨最多的熱帶氣旋。
- 天文台總部錄得9月總雨量高達1067.1毫米,成為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9月最高月雨量。
- 受低壓槽影響,天文台連續2日(9月14日及15日)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是2020年以來首次。
- 受強颱風小犬正面吹襲,創以下紀錄:
- 自1992年設立暴雨警告信號系統以來,首個與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同時生效的黑雨警告。
- 第三次於10月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10月9日)。
- 自2021年後再次年內兩度發出最高暴雨警告信號。
- 天文台總部於10月9日共錄得369.7毫米雨量,打破歷年來10月份單日最高降雨量記錄。
- 暴雨警告總生效時間亦是自設有暴雨警告以來第二長,達21小時20分鐘。
|
2024 |
45(41+4) |
4 |
0 |
- 4月下旬受低壓槽持續影響,4月18日至4月30日曾發出6次暴雨警告信號,是自2000年以來發出最多暴雨警告信號的4月。
- 自1992年設立暴雨警告信號系統以來,首個在發出前就表明信號準確發出時間的紅色暴雨警告信號(5月21日)。
- 6月15日一日內三度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是自2019年以來首次。
- 打破2019年之35次紀錄,成為發出最多暴雨警告次數的年份(由發出信號至取消所有信號視為一次,共有41次)。
- 打破2001年之40次紀錄,成為發出最多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的年份。
|
2025 |
35(25+10) |
15(11+4) |
5 |
- 受強颱風丹娜絲殘餘及活躍西南季候風影響,創以下紀錄:
- 7月9至10日12小時內三度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是自2014年以來首次。
- 非取代最高信號情況下,於同一場暴雨內兩度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是自2016年以來首次(7月10日)。
- 連續2日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是自2023年以來首次。
- 受颱風韋帕正面吹襲,紅色暴雨警告信號與十號颶風信號第三次同時生效(7月20日)。
- 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受低壓槽及活躍西南季候風影響,創以下紀錄:
- 單月份發出最多紅色暴雨警告信號的年份(7次)(7月)。
- 7月29日發出2年以來首個黑色暴雨警告信號。
- 自2010年後首次於1星期內兩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7月29日、8月2日)。
- 8月4日一日內四度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是以來首次。
- 繼同年7月10日後再次於同一日兩度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8月4日)。
- 歷來發出最多紅色暴雨警告信號的年份。
- 歷來發出最多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的年份。
- 歷來首次於1星期內四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7月29日、8月2日、8月4日、8月5日)。
- 單月份發出最多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的年份(5次紅雨及3次黑雨)(8月)。
- 歷來首次取消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後,再於同一場暴雨內發出紅色及黑色暴雨警告信號(8月5日)。
- 自1999年後再次連續2日發出最高暴雨警告信號(8月4日及5日)。
- 7小時內兩度發出最高暴雨警告信號(8月4及5日)。
- 受熱帶氣旋楊柳的相關相帶影響,第5次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8月14日)。
|
總數[數據 3] |
700(603+97) |
142(124+18) |
31 |
|
年平均[數據 4] |
24.78(21.52) |
4.78(4.22) |
1.00 |
|
註釋:
- 黃色同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兩欄入面,括號內左係第一發出嘅數字,右邊喺取代更高信號嘅數字,括號前嘅係嗰年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