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洞四辅十二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是道教所特有的一种对道教經典的分类方法,道藏就是用这种方法编目的。其中的“三洞”、“四辅”又合稱“七部”。

三洞

洞就是“通”的意思,表示诵习这些经书可以达到通于神明的境界[1]。三洞的概念大约在东晋初期开始形成。到陆修静编撰《三洞经书目录》使用三洞的分类法,并且自称三洞弟子,这一概念基本定型。

三洞包括:

  • 洞真部:即上清经,天寶君[a]所出。上清寶經三百卷,玉訣九千篇,符圖七千章,祕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交付青童君[b]封於玉華青宮。又有太帝君命扶桑大帝撰出三十一卷,獨立之訣,據傳清虛真人小有天王褒以之授魏華存[2]
  • 洞玄部:即灵宝经,靈寶君[c]所出。太上紫微宮中金格玉書,靈寶真文篇目,十部妙經,合三十六卷,天真皇人[d]囀天音而辯析之。據傳太極真人徐來勒等仙真,降付葛玄,又傳授教戒訣要[3]
  • 洞神部:包括《三皇文》和其他召鬼唤神的书籍,神寶君[e]所出。小有天玉府中有三皇文,本出大有宫,皆上古三皇、八帝[f]所得授之書,以藏名山,據傳為帛和、鮑靚得之[4]皇室曾以三皇文為鮑靚所造,語涉妖妄,下令以《道德經》代之[5]南宋時,有道派將三皇文與洞神籙階剝離,歸入靈寶,而以正一盟威籙以下諸雜錄,天心正法五雷諸法,考召之文,書禁之術,隸為洞神部[6][7]
Remove ads

四辅

随着经书的增加,通过三洞编目已经不能包纳全部的经书,于是出现了四辅的分类法,也就是辅助、补充三洞的经书。包括:

这种分类法最早见于《正一法文经图科戒品》。

十二部

在四辅分类法出现之后,又出现了十二部分类法。就是将三洞各细分为十二部,共36部。而四辅则不分部。最早见于《洞真太上仓元上录》,定型于《道教义枢》。包括:

  1. 本文:经书原文[12]
  2. 神符:各种[13]
  3. 玉诀:对道经的注解和阐述[14]
  4. 灵图:对经书原文的图解以及以图像为主的经书[15]
  5. 谱录:记录高真上圣事迹和功德的经书[16]
  6. 戒律:各种戒律、功过格[17]
  7. 威仪:斋科仪方面的经书[18]
  8. 方法:个人修炼以及设坛祭祀的方法[19]
  9. 众术:炼丹术五行变化、数术[20]
  10. 记传:神仙传记、碑铭、道观等志书[21]
  11. 赞颂:颂唱神灵的經書、步虛詞、寶誥[22]
  12. 章表:祭祀时呈给天帝的青词[23]

與佛教之間的關係

三洞四輔十二部分類法源自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分類法,顯示道教深受佛教所影響[24]

註釋

  1.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天寶君者,則大洞之尊神,天寶丈人則天寶君之祖炁也。丈人是混洞太無元高上玉虛之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億萬炁。後至龍漢元年化生天寶君,出書時號高上大有玉清宮。」 《茅山志》:「上清道祖大洞至尊元始天王上皇天帝紫霞虛皇天尊,元始天王,迺玉清元始天中之尊《黃庭經》云,上清紫霞虛皇尊。《玉緯經》云:虛皇者,大道之所理即大道之域,包羅三清道之祖也。《九天生神章》稱大洞尊神是也。」
    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元始天尊,九聖之尊,萬化之源,道之玄炁,虚無自然,不可擬議,散而爲氣,聚而成形,其中有神,强名天尊,故稱云元始天王者是也,乃上清之道尊,爲玉籙上皇,居玉清聖境,治玄都玉京。」
  2. 《茅山志》:「聖師上清九微太眞玉保王金闕上相大司命高晨師東海玉明青華小童大道君,青童大君,一號青蓋紫童,一號斗中真人,治東海大方諸宮東華山丹闕黃房之內,乘碧霞流景雲輿,帶飛青翠羽龍帔。從桑林千真,㖟涓子三元真一經》,㖟太虛赤真人《消魔經》。以晉代降魏夫人家。嘗以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與茅司命同至句曲推校學者。」
    《三洞神符記》:「太上大道君以大洞真經付上相青童君,掌錄於東華青宮,使傳後聖,應為真人者。」
  3.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靈寶君者,則洞玄之尊神、靈寶丈人則靈寶君之祖炁也。丈人是赤混太無元玄上紫虛之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萬炁。後至龍漢開圖,化生靈寶君,經一劫至赤明元年。出書度人時,號上清玄都玉京七寶紫微宮。」 《雲笈七籤·靈寶略紀》:「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鬱察山浮羅之岳,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
    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虛無之先,無光無象。赤明之後,玉字方彰,此第一譯也。天真皇人書為正音,此第二譯也。道君撰次成經,此第三譯也。王母下授漢武帝,方易以成世書,此第四譯也。」
    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靈寶天尊,九真之祖,上清髙聖,道之元炁,以教言之,元始爲洞真,至此别爲洞玄。所謂玉晨,受靈寶上品度人之道,乃元始之弟子,上清之祖師,太清之上皇,即天真髙靈尊爲宗師也,曰太上玄皇玉晨道君者是也,居上清真境,治金闕寥陽寶殿。」
  4. 《三洞神符記》:「天尊命天真皇人注解其正音,使皇道清暢,澤被十方。皇人不敢違命,按筆注解之曰:形魂頓喪,率我所見,聊注其文五合之義,其道足以開度天人也。」
    《猶龍傳序》:「開闢之初,天尊命天真皇人裁雲作篆,字方一丈,八角垂芒,為天書之始也。聖人欲詮妙本,故著之以為經錄符圖,所以有三洞四輔,凡三十六部,為大教之鑪錘也。」
  5.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神寶君者,則洞神之尊神,神寶丈人則神寶君之祖炁也。丈人是冥寂玄通元無上清虛之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萬炁。後至赤明元年,化生神寶君,經二劫至上皇元年,出書時號三皇洞神太清太極宮。」 《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靈寶經》云:神寶君者,則洞神之尊神。至上皇元年出書時,號三皇洞神。《太清太極宮經》云:三皇者,則三洞之尊神,大有之祖炁,天皇主炁,地皇主神,人皇主生,三合成德,萬物化焉。」
    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道德天尊,九仙教主,道之始炁,以教言之,自元始至此爲洞神,曰太清金闕後聖玄元道君太清仙王禀元皇虚皇之誥,宣三洞四輔之文,随方應化,演教傳經,今古尊崇,萬方欽仰,自三皇以來,宣說靈寶之經,萬世度人無量,天人崇位,雙皇封尊,爲太上老君者是也,居太清仙境。」
  6. 《雲笈七籤·釋洞神秘籙》:「《小有經下記》曰:三皇治世,各受一卷,以天下有急,召天上神,地下鬼,皆敕使之,號曰「三墳」。後有八帝,次三皇而治,又各受一卷。亦以神靈之教治天下。上三卷曰「三精」,次三卷曰「三變」,次二卷曰「二化」,凡八卷,號曰「八索」。」
  7. 《傳授經戒儀注訣》:「太玄者,大宗極主之所都也,小宗未極之主,相導歸乎此都。此都無際,包羅畢周,最大無比,故謂為太。有而難見,故謂為玄。」 《太玄真一本際經·最勝品》:「夫十方天尊發心之始,皆了兼忘重玄之道,得此解己,名發道意,漸漸明了,成一切智。其餘諸行,皆是枝條。帝君又問:『何謂兼忘?』太極真人答曰:『一切凡夫......染著諸有,......不能無滯,故使修空,除其有滯。有滯雖淨,猶滯於空,常名有欲。故示正觀,空於此空,空有雙淨,故曰兼忘,是名初入正觀之相。』帝君又問:『何謂重玄?』太極真人曰:『正觀之人,前空諸有,於有無著。次遣於空,空心亦淨,乃曰兼忘。而有既遣,遣空有故,心未純淨,有對治故。所言玄者,四方無著,乃盡玄義。如是行者,於空於有,無所滯著,名之為玄。又遣此玄,都無所得,故名重玄,眾妙之門。』」」
    《太清金液神丹經序》:「戀有則甚惑,樂無亦未達,達觀兼忘,同歸於玄。既曰兼忘,又忘其所忘,心智泯於有無,神精凝於重玄,此窮理盡性者之所體也。」
    成玄英《道德經義疏》:「有欲之人唯滯於有,無欲之士又滯於無,故說一玄,以造雙執。又恐行者滯於此玄,今說又玄,更祛後病。既而非但不滯於滯,亦乃不滯於不滯,此則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8. 《傳授經戒儀注訣》:「老君者,得道之大聖,幽顯所共師者也。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無所住,常無不在,不在之在,在乎無極,無極之極,極乎太玄。」
  9. 《太平經鈔癸部》:「太者,大也;大者,天也;天能覆育萬物,其功最大。平者,地也,地平,然能養育萬物。經者,常也;天以日月五星為經,地以嶽瀆山川為經。天地失常道,即萬物悉受災。帝王上法皇天,下法後地,中法經緯,星辰嶽瀆,育養萬物。故曰大順之道。」
    敦煌《太平經》殘卷:「然則精學之士,務存神道,習用其書,守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為主。一以化三,左無上,右玄老,中太上。太上統和,無上攝陽,玄老總陰。陰合地,陽合天,和均人。人、天及地,號為三才。」
    《太平經·令人壽治平法》:「三氣共一,為神根也。一為精,一為神,一為氣。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氣。神者受之於天,精者受之於地,氣者受之於中和,相與共為一道。故神者乘氣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為治。」
    《太平經·和三氣興帝王法》:「但大順天地,不失銖分,立致太平,瑞應並興。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當腹心,不失銖分,使同一憂,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
    《雲笈七籤·玄門大論三一訣》:「孟法師云:涉學所宗,三一爲本。故七部九結,皆有圖術,今列如左:.....第六、太平三一。意神、志神、念神。出第一卷自占盛衰法;」
  10. 《上清九真中經內訣》:「諸餌丹砂、八石及雲母百草丸散,欲延年養性,求神仙之法,當祭太一君。不祭者,作藥皆不成。縱成,服之無益,不能使人得仙,不能延年益壽,長生不死。故言祭太一者,太一下臨之,或遣玉女下,神氣所加,合藥成,服之有驗。.....今當合某種雜藥,投諸太一上君,太一君監臨共服,黃宮紫蓋之下。願藥無縱無橫,無飛無揚,和合神砼,華精正黃。」
    《老子中經》:「白兔搗藥,蟾蜍在傍,太一和劑,彭祖先當;服一刀圭,面目生光,身出毛羽,上謁上皇。」
    《洞神八帝妙精經》:「太一者,胞胎之精,變化之主,魂魄生於胎神,命炁生於胞府,變合帝君,混化為人。故太一之神,生之母也。帝君之尊,生之父也。...汝可成也。可更齋三日,燒香沐浴,告汝要道,三皇天文大字、太清中經金液神丹之法。」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檢五老寶經》:「太一之精,起於太清,魂魄受化,形影為靈,攝御百神,拘制三陽,帝君玄煙,合真會昌,內安精氣,外攘灾殃,卻除死籍,延命永長」
  11. 《金鎖流珠引》:「正一者,正心取道,更無二三,故名正一。後聖君見其大道門戶稍多,後學者初心迷惑,恐失其真性,故上於太上大道君前,請改金籙玉籙經名,教化下界人民,令一心敬信者,入一門中精修,便令得道,而取名曰正一。此法者一向正心,求修至真,不以邪見惑志,以至功德得道。」
    《老子想爾注》:「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許?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諸附身者。悉世間常偽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都皮裏悉是,非獨一處。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誡,教人守誡不違,即為守一矣。不行其誡,即為失一也。」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