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上西里西亚公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上西里西亚公投是由凡尔赛条约授权而進行的公民投票,公投于1921年3月20日舉行,以确定威玛德国和波兰之间的上西里西亚省的擁有权。[1]该地区有德国人和波蘭人混居,根据战前统计,波兰族占該地總人口的60%。[2]在之前德意志帝國统治下的時期,波兰人称他们一直面临歧视,是實際的二等公民。[3][4][5]在公投运动和協約國聯合占领时期,上西里西亚暴力活動頻繁,波兰人發動三場西里西亚起义,德国准军事志愿部队也曾来到该地区作防衛。

粉红色:德国
绿色:波兰
紫色:捷克斯洛伐克(包括没有投票權的赫盧欽)
淺绿色:公投后授予波兰
橙色:公投后留在德国
其時,上西里西亞由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军队管轄,并由一个協約國聯合委员会监督。協約國计划將该地区劃分,但波兰叛乱分子已控制上西里西亞一半以上的面積。來自德国各地的准军事志愿部队与波兰部队作战,務求維持形勢。最後,協約國再次對該地區进行军事干预,兩派敌对势力的最终阵地位置大致成為新的边界。此决定被移交给國際聯盟确认,波兰获得公投地区大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包括工业区內的大部分地区。[6]
公投后,各國大使於1921年10月20日在巴黎的会议上决定上西里西亞的划分計畫。1922年5月15日,《关于西里西亚东部的德波协议》缔结,条约內容涉及波兰新的上西里西亞领土的宪法和法律未来。
Remove ads
公投前的民族语言结构

关于上西里西亚普鲁士部分的民族语言或民族结构(Nationalverschiedenheit),最早的準确人口普查数据来自18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後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来自1910年(不包括1911年的学童人口普查:该普查显示,学童中操波兰语的比例高于1910年的全民普查)。圖表(表1.)显示,該地區在1819年至1910年间发生了巨大的人口变化,总人口增加四倍,操德语的居民百分比显着增加,相反操波兰语的居民百分比显着下降。1790年至1890年间,操波兰语地區和大多数人操波兰语地區的土地面积均有所下降。[7]有波蘭作家在1918年之前估计,普鲁士上西里西亚的波兰人数量略高于德国官方人口普查数据。[8]
三个位於上西里西亚西部的縣,包括上西里西亞法爾肯堡/涅莫德林、格羅德考/格羅德庫夫和尼薩/尼斯原是奧佩爾行政區的一部分,因为這些几乎完全由德国人居住,所以并未包括在公投地区內。
Remove ads
公民投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巴黎和会将一些前德国领土授予邻国,其中一些地區在战争开始时并不屬於這些国家。就重新獨立的波兰,凡尔赛条约將约54,000平方公里的前德国领土确立成新独立波兰的一部分,其中许多地区是不同种族混居的。然而,協約國领袖在新德波边界上的三个种族混居地区提供了边界公投或憲法公投的選項。这些地区将被協約國占领,并在一定程度上由協約國委员会管轄。上西里西亚公民投票是凡尔赛条约要求的上西里西亚自决公民投票,是三個公民投票中最重要的。德国和波兰雙方不仅是出于民族感情,还因为它的经济重要性而非常重视这个地区。上西里西亞是一個主要工业中心,最重要的经济资产是巨大的煤炭开采业及其相關业务,該地區亦有出产铁、锌和铅。公投地区东部,位于博伊滕/比托姆、卡托维兹和格萊維茨/格利维采等城市之间的「工业三角区」——是这个大型综合工业區的核心。
上西里西亚地区被法国将军亨利·勒朗领导的一个联合委员会,以及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军队所占领。公民投票定于1921年3月20日举行。波兰人和德国人都被容许组织投票运动。双方亦发展了秘密的准军事部队——两者都由对立的首都华沙和柏林提供资金。波蘭投票运动的主要人物是政治家沃伊切赫·科爾凡蒂。
投票運動期间,波兰人在1919年8月和1920年8月發起了两次起义,波兰起义者与德国「志愿者」自由军团发生了冲突。[13]協約國在兩次事件後都恢复了秩序。
投票运动的一个特別之處是上西里西亞自治运动開始受到重視,其中最受著目的一個自治运动分支是上西里西亞人聯盟(Bundder Oberschlesier/Związek Górnoślązaków)。该组织试图從兩國获得自治的承诺,以及上西里西亚未来能達至独立的承诺。[14]
結果,公投地區2,073,663合資格選民中有1,186,758人投票。[15]當中,德国获得了717,122票,波兰获得了483,514票。在公投地區中的城镇和大部分村庄,支持德国的占多数。在东南部的普萊斯/普什奇納縣和雷布尼克縣、东部的塔爾諾維茨/塔爾諾夫斯凱古雷縣和内部的托斯特-格萊維茨/格利维采縣,支持波兰的占多数,而盧布利涅茨縣和大史特雷列茲/斯切爾采奧波萊斯基縣两边的票数几乎相等。在狭义上所有的工业区地区——博伊滕/比托姆、興登堡/扎布热、卡托维兹和柯尼舒特/霍茹夫——支持德國的僅稍微占優,即使拜頓和卡托维兹很大部份屬於城镇投票(卡托维兹为五分之四,而总体为60%選票為城镇選票)。[16]在上西里西亚的许多乡村社區,支持波兰的占多数。然而,总体而言,德国人以59.4%对40.6%的比例赢得了投票。[17]联合委员会對公投結果进行审议時,英国比法国提出了把德波边界定在更偏向东面的的方案,此方案大大减少波兰在工业三角區所佔的份额。


1921年4月下旬,波蘭人势力开始担心上西里西亞会按照英国主張的计划被劃分,因此發動了一场起义。沃伊切赫·科爾凡蒂是起义的领军人物,他在上西里西亚得到很多支持,在华沙也得到了波兰政府的支持。科爾凡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扩大波兰在劃分中所获得的领土。1921年春末夏初,德國志愿军奋力迎擊这场起义,大规模战斗发生。德語區发言人和德国官员抱怨说,上西里西亚占领军的法国部队默許起义並拒绝平息他们的暴力活动或恢复秩序。
起义發起十二天后,科爾凡蒂提出将他的部队退到停火线后面,条件是其释放的领土不会被德國部隊占领,而是被協約國占领。1921年7月1日,英国军队返回上西里西亚,協助法国军队占领该地区。在这些事件发生的同时,联合委员会宣布赦免這一段時間暴力事件中的非法行为,但报复和残忍行为除外。德国防衛部隊最终撤离。
由于協約國最高委员会无法根据令人困惑的公民投票结果就上西里西亚土地的划分达成协议,因此委員會将问题提交给国际联盟委员会,並達成解决方案。上西里西亚的德国人和波兰人達成协议,協約國派遣六个营的軍隊和解散当地警卫隊,显着促进了该地区的和平。根据國際联盟委员会及其专家报告,上西里西亚工业区的大部分地区將授予波兰。波兰恰好几乎获得了1,950,000居民中的一半,即965,000。然而,波兰只獲得不到上西里西亚面績的三分之一,10,950.89 公里2(4,265 mi2)中的3,214.26 公里2(1,255 mi2),但已佔该地区超过80%的重工业資源。[18]
根据国际联盟的建议,德国和波兰政府同意对少数群体的利益实施为期15年的保护。為防两国中的任何一方拒绝参与制定此类法规,或随后接受这些法规,国际联盟威胁會采取特别措施。结果,留在波兰边界一侧的少数德国群体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遭受了很大的歧视。[19]
波兰政府被上西里西亞的经济和政治实力以及公投运动中的自治运动說服,决定给予上西里西亚相当大的自治权,西里西亚议会將作为立法機關,西里西亞省行政局作为行政机關。在德国方面,新的普鲁士上西里西亚省(Oberschlesien)成立,在奧波萊设有地方政府,同样享有特别自治权。
Remove ads

根据凡尔赛条约第88条,所有20岁以上居住於公投地区的居民以及「被德国当局驱逐且未保留其住所」的人都有权回歸投票。
凡尔赛条约的这一规定,允许已移民到德国西部(魯爾波蘭人)的数千名上西里西亚工人参与投票。歷史學家HugoService认为,德国当局動員这些合資格选民到西里西亚投票是「旨在提高德国投票率的犬儒行为」,他认为这是造成整体结果的原因之一。HugoService認為,尽管近60%的上西里西亚人投票支持他们所居住的地区继续留在德国,但如要声称投票支持德國的中的大多数人是德国人或认为自己是德国人是值得怀疑的。在1921年的投票支持德国和将自己视为德国人,兩者不能掛上等號。人们投票给德国的理由各有異同,通常出於非常务实的原因,一般与一个人視他或她自己是否具有德国民族身份无关。[34][35]
Remove ads
下表比较了每个公投地区1910年人口普查中报告操德语(不包括双语者)的居民百分比,以及1921年在各個公投地区投下支持留在德國的投票份额。在几乎所有地区,投票支持德國的比例平均超过了自认为是德国人的比例近25%,这表明许多非德国人投票支持德国。[36]
上述人口百分比是指各縣的整个面积,但在下列少数情况下,只有縣的一部分被包括在公民投票区內:
1納姆斯勞縣只有一小部分是公民投票区的一部分;该区使用了1905年的人口普查数据
2諾伊施塔特縣(包括諾伊施塔特镇)以德国人为主的西南部不属于公民投票区
3拉提波縣南部(赫卢钦地区)于1919年已割让给捷克斯洛伐克,因此不包括在公民投票区內
Remove ads
投票支持波兰的地區
在1921年的公民投票中,40.6%的合資格选民决定脱离德国并成为波兰公民。[17]总共有700多个城镇和村庄以多数票通过投票从德国脱离并成为波兰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以下縣市:
普什奇納、[28]雷布尼克、[31]塔爾諾夫斯凱古雷、[32]托謝克-格利维采、[22]斯切爾采奧波萊斯基,[23]比托姆,[20]卡托维兹,[24]盧布利涅茨,[25]扎布热,[37]拉齐布日,[29]奧萊斯諾,[30]科茲萊[21]和奥波莱。[27]
公投后的地区划分
Remove ads
參看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领土變遷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领土變遷
- 1920年石勒蘇益格公投
- 1920年东普鲁士公投
備註
参考
延伸閱讀
- Campbell, F. Gregory Campbell, "The Struggle for Upper Silesia, 1919-1922."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42.3 (1970): 361–385.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odriguez, Allison Ann. "Silesia at the Crossroads: Defining Germans and Poles in Upper Silesia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Plebiscite Period" (PhD Diss.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2020)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ooley, T. Hunt. "German political violence and the border plebiscite in Upper Silesia, 1919–1921." Central European History 21.1 (1988): 56–98.
- Tooley, T. Hunt. National Identity and Weimar Germany: Upper Silesia and the Eastern Border, 1918-1922.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97).
- Wilson, T. K. Frontiers of Violence: Conflict and Identity in Ulster and Upper Silesia 1918-192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 Czesław Madajczyk, Tadeusz Jędruszczak, Plebiscyt i trzecie powstanie śląskie ("Plebiscite and Third Silesian Uprising") [in:] Historia Polski ("History of Poland"), Vol.IV, part 1, PAN, Warszawa 1984 ISBN 83-01-03865-9
- Kazimierz Popiołek, Historia Śląska od pradziejów do 1945 roku ("History of Poland since prehistory until 1945"), Śląski Inst. Naukowy (Silesian Science Institute) 1984 ISBN 83-216-0151-0
外部链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