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東江本地話

客家話方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東江本地話,又稱水源話蛇話,民間通稱本地話,是廣東省東江流域中上游地區一系列內部頗为一致的方言點的统称,主要分布於惠州市河源市,少數分佈於韶關市新豐縣,處於客家話的包圍之中。東江本地話在語言分類歸屬上一直存在爭議,現在學術界一般將其歸為客家話的一種次方言。

事实速览 東江本地話, 母语国家和地区 ...

歸屬

東江本地話的歸屬一直存在爭議,學界主要分為歸客和歸粵兩個派別,其中前者的支持者較多[1]。在粵東自稱本地話的幾種方言,都屬於客家話-粵語客家話-閩南語混合,區別僅僅在於客的成分多還是粵、閩的成分多;[2][3]「這種混沌性既是嶺南底層語言與早期中原漢語相互接觸滲透的結果,也是宋元以來客、粵、閩幾種漢語方言雜處一地相互競爭影響的結果。」[2]

1987年黃雪貞撰文比較惠州本地話、梅縣客家話與廣州粵語後指出惠州本地話屬於客家話[4]。同年劉叔新在中國語言學會第四屆年會上提出與之相反的觀點,即惠州本地話屬於粵語,並認為源的本地話與州的本地話性質相同,可以合稱“粵語惠河系”。1987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將惠州境內的本地話歸於客家話惠州片,而把河源境內的本地話歸於客家話粤中片。1990年周日健在《新豐方言志》中將新豐縣的水源話歸於客家話,並指出其與惠州本地話性質相同[5]。1991年劉若雲在《惠州方言志》中再次將惠州本地話歸於客家話[6]。之後提出本地話屬客的還有傅雨賢,劉鎮發,溫昌衍,項夢冰等人[1]。2007年劉叔新出版了《東江中上游土語群研究》,通過對16個本地話方言點的調查與比較,再次指出惠州和河源的本地話,與新豐縣的水源話屬於“粵語惠河系”[7]。次年侯小英在其博士論文中詳細描寫了6個本地話方言點,提出与劉叔新針鋒相對的觀點[8]。之后莊初升對廣東境內的客家話進行界定,分為“老客家話”與“新客家話”兩種,而本地話係一種“老客家話”[9]。2012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則將第1版的惠州片與粵中片取消,前者歸於粵臺片梅惠小片,後者歸於粵臺片龍華小片。

Remove ads

名稱與分佈

本地話得名於其使用者的自稱“本地人”,這些東江流域中上游沿岸平原及河谷的居民大多都以“本地人”自居。本地話在惠州也被稱為惠州話占米話,在河源被稱為蛇話蛇聲,在韶關新豐縣被稱為水源話蛇聲,學術界一般稱其為東江本地話

东江话包含惠河话,水源音、畲话、水口话、芦洲话、汝湖话、横沥话、马安本地话、平潭本地话,秋长话,永湖话,良井话,矮陂话,芦岚本地话,陈江畲仔话,沥林畲仔话,潼侨畲仔话,潼湖畲仔话,镇隆蛇话,博罗话,罗阳话,龙溪话,龙华话,公庄话,杨村话,观音阁话,平陵话,路溪东江话,蓝田东江话,地派本地话,天堂山本地话,惠东粘米话,惠东本地话,河源话,源城话,龙川话,老隆话,佗城话,林寨话,东水话,隆街水源音,忠信话东江,东水话,三寨东江话,公白东江话,东源话,河东蓝口话,河西灯塔话,锡场水源音、古竹畲声,临江畲声、柏埔畲声、新丰水源话,马头水源音,鹅埠话,深圳粘米话。

惠州话,指现今惠州桥西(古称惠州府城,亦称鹅城或鹅岭镇)、桥东(古称归善县城,亦称东平或鹤峰镇)及其近郊原居民所讲的本地方言(俗称本地话),发音相对接近惠城桥东与桥西的主要分布位置是:惠州城区、水口、汝湖、横沥、芦洲、马安、陈江、沥林、潼侨、平潭、秋长、镇隆、梁化、大岭、黄埠、铁涌、罗阳、公庄、观音阁、河源市区、河源东源县、河源龙川县城、深圳龙岗、深圳坪山。

水源音主要分布在韶关新丰及邻近的河源市,贺州、赣州等地的“河源声”也是水源音,梅州市丰顺县也有类似水源音语音及词汇的方言存在。而惠州没有水源音这一说法,习惯称惠州话、惠城话,与河源的水源音有不小的差异。

本地話分佈於12個縣級行政區內,同時亦被客家話包圍。所有本地話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位於東江幹流或支流近旁,在東江中游分布較密集,上游較稀疏。這些本地話方言點各有自己的特點,雖然相互不同程度地接近,卻都容易區辨開,不易相混同。本地話內部不易分片,但劉叔新[7]和侯小英[8]都認為本地話可粗略細分為中游與上游兩個小片。本地話分佈區域如下[4][5][6][7][8]

  • 新豐縣丰城街道南部水源話馬頭鎮马头话,石角村的石角话,大席社区的大席话梅坑鎮的東部。
  • 仁化县的河源话主要分布在董塘镇的红星、五四、星光、东升等村,是建新丰江水电站从河源市迁移到仁化定居的。
  • 清远市同时分布着惠州声、河源声、龙川声
  • 其它省区分布有一些水源音
Remove ads

語音

更多信息 陰平, 陽平 ...

歷時比較

通過歷時比較,可以得出本地話具有如下特點:

  • 中古漢語的非敷奉母字[註 1]声母讀唇齒音[f][v],微母字[註 2]声母都為[m][1]
  • 中古漢語全浊塞音與全浊塞擦音聲母不分平仄,都讀送氣清塞音與塞擦音声母[註 3][1]
  • 中古漢語流摄的一三等各地本地話都具有區別,如狗≠九[10]
  • 中古漢語蟹、咸、山三摄的一二等还保留區別,如蟹攝的該≠街。但效攝一二等已經混同,如高≠交[10]
  • 中古漢語臻攝合口的魂韻字與山攝一等字的白讀混同,如惠城與源城等地的盆=盤,孫=酸[1]
  • 中古漢語濁去字歸併到陰平(但惠城例外),如树濁去=书,洞濁去=通,此特征極少見於本地話之外[10]

詞彙

与粤客語的詞彙比較

以惠州惠城本地話為例,其同時與粵語及客語共享大量詞彙,關係密切[1]

更多信息 惠州本地, 廣州粵語 ...

一些晚近時代才從廣州話借入惠城本地話的詞語並不符合惠城本地話的字音演變規律[8]

如“老窦”的“窦”,廣州讀如不送氣音聲母開頭,惠城本地話按演變規律應為送氣音聲母開頭,但是實際上惠城本地話沒有送氣音的讀法[8]

Remove ads

特徵詞

本地話有一批內部比較一致,而少見或不見於其他漢語方言的特徵詞[8]

更多信息 惠城, 博羅 ...
Remove ads

註釋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