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切香腸策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切香腸策略(英語:Chinese salami slicing strategy),又稱中國蠶食策略中國蠶食鯨吞策略,是西方媒體是用於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採用之地緣政治策略的術語,為一種「薩拉米戰術」。有論者指出,中國政府常實施一系列漸進式的小行動,造成灰色地帶並緩慢推進,最終達成大規模的既成事實(fait accompli),用於實現原本設定的大目標,例如併吞他國領土[1][2][3][4]。持此術語之人認為中國在南海爭端以及中印边界问题都採用這個策略,引起鄰國不滿。

概論

臨近中國的國家日本[5]印度[6]不丹尼泊爾等國家,都曾報告過中國入侵國境的行為,這些入侵行為常被視為是漸進化入侵,因此被稱為中國切香腸策略。

中國相關策略的討論,主要出現於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美國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等單位,以及學者布拉瑪·切拉尼英语Brahma Chellaney比平·拉瓦特等人提出的研究報告。

中國在各地區的行動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教師宣稱中國大陸對西沙群岛的切香腸戰略起源自1974年,並逐漸擴展至整個東海,成功佔領大部分的東海海域及主張九段线。此外,越南媒體亦宣稱近年因能源需求擴張,採取更好戰的態度與鄰國越南發生衝突,如衝撞越南執法船[7]

2017年,印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軍隊因為道路建築工程在洞朗高原對峙約70日,對峙結束後,印度裔穆斯林研究員Abhijit Iyer-Mitra稱這是對中國切香腸策略的必要反制及印度的外交勝利[6]。針對長年的邊境問題,有說法如不具名的印度人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蠶食奪取土地,據布魯金斯學會的馬丹所述,多數印度人認為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切香腸策略[8]

日本媒體亦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經反覆的漁船和公務船活動,在東海區域對日本發起小規模的切香腸式持久戰,緣由與釣魚臺列嶼主權問題相關[5]

中國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杰於2020年至一處在不丹國境內建立的村莊訪問,這個村落由中國建立,居住著中國藏族人民。英國學者羅伯特·巴聶特(Robert Barnett)等人於2020年在《外交政策》發表論文,以這些事例,說明中國長期對不丹進行中國蠶食策略,以對抗印度[9]

2024年,中國在尼泊爾邊境建立圍牆,入侵到尼泊爾國境,尼泊爾國民聲稱遭到中國部隊恐嚇。在2021年曾有一份研究報告,列舉中國在尼泊爾邊境的蠶食策略,當地官員認為,為了保持與中國間的關係,尼泊爾中央政府故意漠視相關行動[10]

中國在南海持續擴張,侵入其他國家声称的領海,曾引起越南多次抗議,要求中國撤回。中國大陆在台灣專屬經濟海域邊緣設立鑽井平台,逼近台灣東沙島限制海域,美國智庫詹姆士敦基金會在2025年提出報告,認為中國大陆企圖以這些行為蠶食台灣主權,侵犯台灣國境[11][12]

Remove ads

註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