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乌克兰总理
乌克兰政府职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烏克蘭總理(烏克蘭語:Прем'єр-міністр України)是烏克蘭的政府首腦,主持烏克蘭政府最高行政部門烏克蘭內閣。總理被賦予充分的起訴與訴訟的法律豁免權。總理辦公室位於基輔中央的內閣大廈。總理年薪為202776格里夫納(約合26770美元)[1]。

任命與解職
烏克蘭總理候選人先由烏克蘭總統提名,再由烏克蘭議會任命。候選人自議會多數聯盟(門檻為226席)中產生。在形式上,總統有15天的時間考慮候選人,但《乌克兰宪法》未提及總統是否能否決候選人。
在2004年憲法改革以前,總統在選擇總理人選上並未受到限制,而在議會表決前通常會先展開數天的全面協商並與總理人選進行會談。議會的任命不只是形式上的過程。有些候選人在表決中以數票之差而遭否決。例如,1999年瓦列里·普斯托沃伊堅科在重新任命案已3票之差遭到否決,因此庫奇馬選擇尤申科做為替代人選。另一個例子是尤里·葉哈努羅夫任命案。
職責與權力
總理統領烏克蘭內閣,簽署由議會通過的法案。
總理有權向議會宣布各部會首長人選(除了外交部長與國防部長,這兩個職位由總統提名)。總理亦可提出地方首長人選,交由總統審議。
總理也副署總統批准的法令與法案。憲法未提及副署的詳細規範。總理(與相關部長)負責內閣通過的法律執行。
乌克兰人民共和国(1917-1921)
- 弗拉基米尔·温尼琴科(1917年6月28日—1917年8月13日)
- 德米特里·多罗申科(1917年8月14日—1917年8月18日)(政府尚未确认)
- 弗拉基米尔·温尼琴科(1917年9月1日—1918年1月22日)(俄国临时政府9月1日批准)
- 弗拉基米尔·温尼琴科(1918年1月22日—1918年1月31日)
- 弗谢沃洛德·戈卢博维奇(1918年1月31日—4月29日)
- 尼古拉·萨赫诺-乌斯季莫维奇(1918年4月29日—30日)(已无法形成政府更换)
- 尼古拉·瓦西连科(1918年4月30日—5月20日)(代理)
- 费奥多尔·利佐古布(1918年5月20日—11月14日)
- 谢尔盖·格贝尔(1918年11月14日—12月14日)
- 空缺(1918年12月14日—12月26日)(政权更替)
- 弗拉基米尔·切霍夫斯基(1918年12月26日—1919年2月13日)
- 谢尔盖·奥斯塔片科(1919年2月13日—4月9日)
- 鲍里斯·马尔托斯(1919年4月9日—8月27日)
- 伊萨克·马泽帕(1919年8月27日—1920年5月26日)(第一次)
- 维亚切斯拉夫·普罗科波维奇(1920年5月26日—10月14日)(第一次)
备注:根据乌克兰百科全书,普罗科波维奇政府是流亡前最后一届。
流亡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1921-1992)
大多数为乌克兰激进民主党成员(前乌克兰社会联邦党人)。他们是由乌克兰社会民主工党和乌克兰国家民主党(联盟)支持。反对他们的是乌克兰社会主义革命党,乌克兰农民政治家联盟(Hetmanists),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组织,当然还有共产党。
- 在巴黎
- 安德烈·利维茨基(1920年10月14日—11月18日)(过渡时期)
- 安德烈·利维茨基(1920年11月18日—1921年3月24日)(第一次)
- 维亚切斯拉夫·普罗科波维奇(1921年3月24日—1921年8月5日)(第二次)
- 菲利普·皮利普丘克(1921年8月5日—1922年1月14日)
- 安德烈·利维茨基(1922年1月14日—1926年5月25日)(第二次)
- 维亚切斯拉夫·普罗科波维奇(1926年5月25日—1939年10月)(第三次)
- 亚历山大·舒利金(1939年10月—1940年5月)
- 在布拉格
- 安德烈·雅科夫列夫(1944–1945)(代理)
- 在慕尼黑
- 科斯特·潘科夫斯基(1945–1948)
- 伊萨克·马泽帕(1948年7月19日—1952年1月)(第二次)
- 斯捷潘·巴兰(1952年1月—1953年6月4日)
- 斯皮里东·多夫加利(1954)(第一次)
- 西蒙·索宗季夫(1954–1957)
- 尼古拉·利维茨基(1957–1967)
- 阿塔纳斯·菲戈尔(1967年3月22日 —1969)
- 斯皮里东·多夫加利(1969–1972)(第二次)
- 瓦西里·费多龙丘克(1972–1974)
- 捷奥菲尔·列昂季(1974–1980)
- 雅罗斯拉夫-博格丹·鲁德尼茨基(1980–1989)
- 伊万·萨米连科(1989–1992)
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 ZUNR国务卿(1918–1923)
全部为乌克兰国家民主党成员.
- 科斯特·利维茨基(1918年11月9日—1919年1月4日)
- 西多尔·戈卢博维奇(1919年1月4日—6月9日)
- 叶夫根尼·彼得鲁舍维奇(1919年6月9日 —1920年8月1日)
- 叶夫根尼·彼得鲁舍维奇(1920年8月1日—1923年3月15日)(流亡政府)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9-1991)
- 叶夫根尼娅·博什(1917年12月30日—1918年3月9日)(代理)
- 尼古拉·斯克里普尼克(1918年3月9日—1918年4月18日)
-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签订,乌克兰为被德國占领。
- 格奥尔基·皮亚塔科夫(1918年11月28日—1919年1月16日)
- 赫里斯季安·拉科夫斯基(1919年1月16日—1919年1月29日)(从库尔斯克搬到哈尔科夫)
- 赫里斯季安·拉科夫斯基(1919年1月29日—12月11日)
- 赫里斯季安·拉科夫斯基(1920年2月19日—1923年7月15日)(重新担任)
- 弗拉斯·丘巴尔(1923年7月15日—1934年4月28日)
- 帕纳斯·柳布琴科(1934年4月28日—1937年8月30日)
- 米哈伊尔·邦达连科(1937年8月30日—10月13日)
- 尼古拉·马尔察克(1937年10月13日—1938年2月21日)(代理)
- 杰米扬·科罗琴科(1938年2月21日—1939年8月6日)(第一次)
- 列昂尼德·科尔尼耶茨(1939年8月6日—1944年2月16日)(1941年到1944年流亡在俄罗斯)
- 尼基塔·赫鲁晓夫(1944年2月16日—1946年3月25日)
- 尼基塔·赫鲁晓夫(1946年3月25日—1947年3月4日)
- 杰米扬·科罗琴科(1947年3月4日—1954年1月15日)(第二次)
- 尼基福尔·卡利琴科(1954年1月15日—1961年2月28日)
- 弗拉基米尔·谢尔比茨基(1961年2月28日—1963年6月28日)(第一次)
- 伊万·卡扎涅茨(1963年6月28日—1965年10月22日)
- 弗拉基米尔·谢尔比茨基(1965年10月22日—1972年6月8日)(第二次)
- 亚历山大·利亚什科(1972年6月8日—1987年7月10日)
- 维塔利·马索尔(1987年7月10日 —1990年10月23日)
- 维托尔德·福金(1990年10月23日 —1990年11月14日) 代理
乌克兰(1991-)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