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于式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于式枚
Remove ads

于式枚(1856年11月23日—1915年8月5日),字晦若,小名穗生廣西平樂府賀縣桂嶺籍,四川順慶府營山縣人,清末政治人物。

事实速览 于式枚, 籍貫 ...

生平

父早逝,師從陳澧光緒元年(1875年)乙亥恩科順天鄉試挑取謄錄第九十一名,光緒五年(1879年)己卯科順天鄉試第五十一名舉人,光緒六年(1880年)中式庚辰科會試第十一名,二甲第四十九名進士[1]。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九年(1883年)授兵部主事。于式枚曾任北洋大臣李鴻章幕僚十餘年,奏牘多出其手,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李鴻章赴俄羅斯尼古拉二世沙皇加冕,兼訪西歐諸國,奏准于式枚同行。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回國後改禮部主事,陞員外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京畿道監察御史,遷禮科給事中。辛丑條約簽訂後,充督辦政務處提調官,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充京師大學堂正總辦、譯學館監督。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任鴻臚寺少卿,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廣東學政,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兩廣總督岑春煊奏請于式枚留在廣東仍任學政,于式枚固辭,奉命監理廣西龍州鐵路,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郵傳部右侍郎吳重憙轉左侍郎,于式枚陞郵傳部右侍郎[2]

同年八月前往德國,充考察憲政大臣。十月二十四日回國後獲慈禧太后召見,以為“中國立憲不可急躁冒進,至少應以十年為預備立憲之期”,“必以本國所有者為根據,而採取他國所有以輔益之”,不可“捨本隨人”。此番言論受到時上海輿論界反彈,尤其政聞社陳景仁曾致電彈劾于式枚[3]。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調禮部左侍郎,三月訪問俄國,又轉赴德國拜訪駐德公使孫寶琦,五月會見德皇威廉二世宣統元年(1909年)六月返國,引疾乞假。同年八月太子太保張之洞遺疏稱其堪大用,宣統二年(1910年)二月改吏部右侍郎,五月改學部侍郎,總理禮學館事,九月兼修訂法律大臣,十二月充國史館副總裁。

中華民國成立後,隱居青島北洋政府起為參政,堅辭不受。晚年任纂修清史稿總閱。民國四年六月二十五日(1915年8月5日)巳時在上海病逝,諡文和[4]

Remove ads

家族

先祖于紹,浙江明州鄞縣人,明初任營山縣知縣,遷居營山縣,入祀名宦祠。高祖于煐,乾隆四十四年舉人,溫江縣訓導;曾祖于圖培,廩貢生,崇慶州訓導;祖父于錡,監生;父于中立,佛岡廳同知[5]

母居慶,字玉徽,福建閩清縣知縣居允敬曾孫女、廣西永寧州知州居棣華孫女、雲南補用巡檢居巢女,與妹居瑛工詩畫。

于式枚篤信佛教,終身未婚。以弟于式棱之子于孝侯為嗣。于孝侯之女于立群郭沫若之妻。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343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43》,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