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于慎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于慎行
Remove ads

于慎行(1545年11月3日—1608年1月9日),無可,更字無垢,又字可遠穀山、又号穀峰山東兗州府東平州東阿縣洪範村人,明朝政治人物,隆慶戊辰進士,萬曆朝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事实速览 于慎行, 籍貫 ...
Remove ads

生平

祖籍現東阿縣姚寨鎮前屯村。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九月二十九日出生,為人忠厚老成,少而穎異,「為童子時屹然有成人之志」,「學有原委,淹貫百家,博而核,核而精」。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山東鄉試第六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會試二百八十七名,廷試二甲六十一名進士,改庶吉士,隆慶四年(1570年)升翰林院編修,纂修《世宗實錄》、《穆宗實錄》、《穆史》。萬曆元年(1573年)六月復除編修,三年(1575年),升修撰,四年(1576年)六月充經筵日講官,「主講唐史,每至成敗得失之際,未嘗不反覆論說,上輒為竦聽。」,于慎行遂得神宗信任,神宗御筆寫下「責難陳善」四字以賜之,一時士林間傳為盛事[1]。同年十二月升侍講,七年(1579年)三月以病乞回藉調理。

持平行述

萬曆七年(1579年)因反對張居正奪情」,協同友僚前往張府「疏諫」,張居正指責他:「子,吾所厚,而公亦從人為此耶?」于慎行從容回答說「正以公見厚故耳」,張居正聽罷忿怒不已,於是于慎行以疾請歸。于慎行對張居正的改革措施不全贊同,御史劉臺因彈劾首輔張居正專恣不法,被逮入獄,無人敢前往探視,于慎行卻常去探望。萬曆十年張居正家族遭受迫害時,他仗義執言,請求照顧張居正的老母及孩子。在「奪情」事件中得罪張居正而受到排擠的于慎行曾給辦案的邱橓寫信:「当其柄政,举朝争颂其功而不敢言其过。今日既败,举朝争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皆非情实也。」許多官員都佩服于慎行的勇氣。

万历十一年正月起復翰林院侍讲,仍充日讲官,三月充会典纂修官,十月升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讲,十三年七月与右谕德李长春为应天乡试考试官,十二月升翰林院侍读学士,十四年升礼部右侍郎,十五年十二月升左侍郎。萬曆十七年(1589年)六月改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詹事府事,七月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学士。万历十八年(1590年),连疏请早立太子,以定國本,神宗大怒,骂于慎行“要君疑上”、“淆乱国本”。万历十九年(1591年)九月辭官歸隱,居家時編有《兗州府志[2]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十二月著以原官起掌詹事府印信,催取前来,照旧讲官。上疏推辞。

Remove ads

重用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被重新起用,四月会推阁臣,于慎行、赵世卿刘元震叶向高杨道宾李廷机孙丕扬等七人参加廷推,于慎行、叶向高、李廷机三人被点用,遂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由于年老体弱,长途跋涉,十一月十日行取至京,至京僅十二日卒於京華官邸[3]

身後

太子太保,諡文定

著作

著有《穀城山館全集》62卷、《穀山筆麈》18卷、《讀史漫錄》14卷、《璅言》1卷(附《夢語》)[4]、《雜記》1卷[5]、《兗州府志》52卷、《東阿縣志》12卷等[6]

家族

曾祖于忠。祖父于時,壽官。父于玭,字世和,號翠峰,戊子舉人、平涼府同知[7]。母劉氏,加贈安人。

兄于慎動,冠帶儒士;于慎思,生員;于慎言,壬子舉人;弟于慎由,生員。

評價

  • 《明史》:「慎行之博聞,亦足稱羽儀廊廟之選矣」
  • 《明實錄》:「慎行少而穎異,在詞林有聲,多識故事,所著有《穀山集》、《讀史漫錄》、《筆麈》行於世」

注釋

延伸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