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特质理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心理學中,特質理論或性格理論等(英語:Trait theory)是一種研究人類人格的方法。特質理論家如奧爾波特和卡特爾主要對特質的測量感興趣,特質可以定義為行為、思想和情緒的習慣模式。[1] 根據這種觀點,特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相對穩定,且因人而異(例如,有些人外向而另一些人不外向),是在各種情況下相對一致並影響行為的個性方面。該概念與心智狀態(英語:Mental state)相反,心智狀態是相對短暫的傾向。
在一些理論和系統中,特質是一個人擁有或不具備的東西,但在許多其他方面,特質是諸如外向與內向之類的(測量)維度,每個人的情況都分佈在這個漸變範圍內。
有兩種定義該概念的方法:作為內部因果屬性或作為純粹的描述性摘要。內部因果定義指出,特質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導致我們按照該特質做事。另一方面,特質作為描述性摘要,是對我們不試圖推斷因果關係的行為的描述。[2]
關於該概念分類與因素分析的討論
几乎有无限数量的潜在的特质可以用来描述人格。但是,因素分析的统计技术已经证明,特质的特定集群可靠地关联在一起。汉斯·艾森克建议,人格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特质。[3][4] 其他研究人员认为,需要更多的因素,以充分描述人的人格。[5] 目前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五个因素就足够了。[6][7]
参见
- 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
- 五因素模型
- 汉斯·艾森克
- NEO-PI
- 人格心理学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