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社会

持續產生互動的群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社会
Remove ads

社會是指內部個體持續互動的群体或生活在同一领土的大型社会团体。生活在同一社會的個體一般受同一政治權威及主流文化期望所約束。它的特徵之一就是具共同文化制度背景之個體的互動(社会关系)——因此一個特定社會可以說是上述關係及其參與者的總和。

Thumb
Thumb
Thumb
從左上方順時針,依序為:老挝沙湾拿吉省的一家人、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群消費者、西班牙國慶的阅兵儀式

人類社会结构複雜且具高度合作性,他們常把人們分為不同的社会角色,然後以此為基礎分工。社會亦把人類行為或理念分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社會規範),以此塑造他們的角色和行為。社會成員透過合作來讓個體受益,使他們能達到單靠個人難以達成的目標。

社會可根據技术水平及經濟活動類型分類。擁有大量食物剩餘的大型社會多有明確的社會階層或支配階級。不同社會的性別角色、政體形式、對親屬關係的期望可以存有不少差異。人類行為同樣如是——人類塑造社會,而社會又反過來塑造人類。

Remove ads

詞源應用

社會一般是指共同生活在同一有組織性的社群、一個國家或數個類近國家的群體。除此之外也可定義為「與他人共存的狀態」[1]

英文

社會的英語「society」最少可追溯到1513年。它源自公司的法語「societe」(當代法語拼法為société[2]。該法語為拉丁文「societas」之變體,意指「聯誼、聯盟、協會」。而它又從名詞「socius」(同志朋友、盟友)衍生而來[2]

中文

中文中的社會,在古代是指旧时迎神集会、节日举行的集会,如柳棠《答楊尚書》詩:「未向燕臺逢厚禮,幸因社會接餘歡。」、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八月秋社……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還有志趣者结合而成的团体,如《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观境内所属州郡,各立社会,行结糶俵糴之法。」[3]

福澤諭吉在1876年(明治9年)的《劝学篇日语学問のすゝめ》第17編將「社會」舊詞新義,用作society的半和製漢語譯名。嚴復認為此日本譯名不妥,將社會學譯為「群學」[4],然而並未推廣開,而最終中文中統一採用「社會」該詞。

概念

生物學

Thumb
蚂蚁是真社會性昆蟲。牠們能透過團體合作達成單一螞蟻不能達成的目標

人類和他們的近親(倭黑猩猩黑猩猩)都是高度社會性的動物。這表明人類天生具備社會性,促使社會形成[5]。人類社會具高度合作性,並跟倭黑猩猩和黑猩猩在雄性養育角色[6][7]、語言運用[5]、分工[8]、建立「巢穴」(多代同堂的居住地、小鎮、城市)的傾向[8]上存在差異。

E. O. 威尔逊等生物學家把人類視為真社會性動物,跟蚂蚁同級,不過此一說法存在爭議[8]。人類可能因為需增加在對他們嚴苛的自然環境中存活的機會,而演化出社會團體生活模式(族群選擇[9]

社會學

西方社會學主要用三種視角去了解社會:功能主義(又稱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號互動論[10]:103-108

卡尔·马克思認為,人類本質上就是社會性的存在,他們不能在沒有社會合作及聯繫的情況下生存及滿足需要。因此,他們從出生開始便傾向社會性,這一傾向之後在社會化過程中得以強化。他表示這一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客觀事實,且人們在生產及再生產的物質生活當中必然會進入生产关系,「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11]

社會學家马克斯·韦伯則把人們賦予主觀性意義,「考慮他人行為,並以他人為取向產生影響」的行動視為帶有「社會性」[11]

功能主義

功能主義學派認為,社會的個體就像身體器官一樣,會互相合作,構成涌现行為(有時稱為集體意識[10]:103-104。例如19世紀的社會學家奥古斯特·孔德埃米尔·涂尔干相信社會與有機物和無機物在現實上構成不同的層次。因此,要解釋社會現象,則應以該層次為基礎,並把個體視為某一社會角色的短暫佔有人[12]

衝突理論

衝突理論家的觀點則相反,認為社會中的個體、團體、階級之間的關係是衝突大於合作。马克思為此一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相信社會以經濟為基礎,而政府、家庭、宗教、文化則為上层建筑。並表示經濟基礎決定上层建筑,歷史上的社會變遷則由无产阶级和掌管生产资料資產階級之間的衝突所帶動[10]:104-105

符號互動論

符號互動論是聚焦於個體及他們跟社會的關係的微觀社會學英语Microsociology理論[10]:21、108。以符號互動論為基礎的研究者會研究人類如何以共通語言創造出共同認可的符號和意義[13],並在此之上透過互動來創造符號世界,影響個體的行為[14]

自20世紀後半葉開始,理論家開始視社會為建构的[10]:109-110。抱有這一立場的社會學家彼得·柏格形容社會由人類所創造,但這一創造物又反過來創造或塑造人類[15]

西方以外的視角

Thumb
殖民社會理論家黎剎

上述三大視角有時會被批評過於以歐洲為中心[16]。如馬來西亞社會學家賽法立·阿拉塔斯英语Syed Farid al-Attas批評西方思想家過份重視現代性的影響,因此他們的理論只能有限地套用於非西方社會[16]。他同時舉出伊本·赫勒敦黎剎作例子,表示西方以外也有思想家以系統性方法研究社會[16]

14世紀的阿拉伯人赫勒敦認為,社會乃至宇宙的結構本身具有「意義」,它們看起來雖無序,但一切皆有因。他認為社會結構基本可分為兩種:游牧和定居。游牧生活具高度社會凝聚力(asabijja),他把這一特點歸因於共同的習俗和防禦需求,以及親屬之間的關係。對他而言,定居生活則意味著世俗化程度增加、社會凝聚力下降、人們更為渴求奢華[17]。黎剎是曾生活在西班牙殖民時期的菲律宾民族主義者。當時西班牙曾指責菲律宾人懶惰,以此證明他們理應被殖民。黎剎則反指懶惰是殖民統治所造成的後果,並比較了菲律宾在殖民統治前後的經濟活動,表示菲律宾的貿易路線在受殖民統治前由當地人控制,且經濟活動也較多;但之後統治菲律宾的殖民政府則推行不鼓勵耕作的政策,且當地也充滿著剝削和經濟失序,令人們欠意願工作[18]

Remove ads

類型

社會學家傾向依照技術水平把社會分類。他們一般把社會分為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三大類[10]:99

此外,也可按照技術、傳播媒介、經濟活動進一步把社會細分。例如社會學家格爾哈特·倫斯基英语Gerhard Lenski把社會分為狩獵採集社會、園藝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特殊社會(比如漁業社會和海洋社會)[19]:96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文明的結構變得更為复杂。上述發展對社群有着深遠的影響。捕猎和採集為主的部落定居下來成為農耕村鎮,而村鎮又逐漸發展成為城市。城市在經過一輪擴張後,最終成為城邦民族國家。然而,上述過程並非單向的[20]

前工業社會

在前工業化社會,最主要的經濟活動就是利用人力及動物力來生產糧食。前工業化社會又可依照技術水準及糧食生產方式進一步細分成狩獵採集社會、畜牧社會、園藝型社會、農業社會[19]:96

狩獵採集社會

Thumb
正在鑽木取火的桑人

狩獵採集社會主要透過採集野生植物及狩獵野生動物來獲取食物。狩獵採集者會為了上述目的而不斷遷徙[19]:135。他們因此不會建立永久性的村落遺物種類稀少。社會規模也因需經常遷徙而欠成長——他們一般只形成像部落遊群般的細小團體[19]:134,每一社群的成員數量通常不超過50名[21][19]:134。遊群和部落成員的社會地位相對較平等,他們亦會以共识制來作決定。遊群社會的酋长只因個人特質而成為領導,雖具有影響力,但沒有真正掌權[19]:146。家庭是主要的社會單位,多數成員以血緣或婚姻來決定關係[19]:142

人類學家馬歇爾·薩林斯認為狩獵採集者擁有較多的閒暇時間(估計每天工作3-5小時),於是稱他們的社會為原初豐裕社會英语Original affluent society[22][23]。其他研究者則批評其觀點,表示它們擁有較高的死亡率,戰事也較多[24][25][26]。認同薩林斯的人會籍此進一步批評技術發展跟人類進步有關的假設[27][28]

畜牧社會

Thumb
表演阿杜姆舞马赛人

生活在畜牧社會英语Pastoral society的人不需每天尋找食物,而是依靠驯养动物来满足糧食需求。畜牧社會的成員會不斷移居放牧[19]:267,社群規模與狩獵和採集社會接近(約50人),不過畜牧社會通常包含多個社群,因此每一社會平均約有數百人。它們能夠實現政治一體化的原因在於該些團體多在容易移動的開放地域中生活[19]:268-269。其食物供應已出現剩餘,社群內部也會分工[10]:99,成員間的不平等程度較高[19]:268-269

園藝型社會

園藝型社會的成員會在叢林或森林中開墾花園,種植水果和蔬菜,以此獲得大部分糧食。它們的技術水平和複雜程度跟畜牧社會處於同一位置[29]新石器革命過後,人們始有能力耕作和養育動物,促使園藝型社會和畜牧社會在約10,000年前誕生[29]。園藝型社會的成員會以人力和簡單的工具在同一土地上耕作至少一季。土地變得貧瘠後,他們會移到另一塊地繼續耕作,讓原耕作地隨時間恢復。他們可能會在數年後重回舊地耕作,周而復始。他們因為會不斷輪換園地,故有能力長時間待在同一地區,建立半永久或永久性的村莊[19]:165

園藝型社會跟畜牧社會一樣出現糧食過剩,致使分工情況更複雜。園藝型社會中的專門角色有手藝人、萨满、貿易者[19]:165。角色專門化讓他們能夠製造各式各樣的藝術品。該些社會的資源稀少,而且可排他地佔有,因此財富可出現不平等[30]

農業社會

Thumb
15世紀的農民會用牛耕作

農業社會利用農業技术在大面積的農地上耕作。倫斯基表示園藝型社會和農業社會的區別在於有沒有使用[19]:164-166。技術變革讓農業社會的糧食供應增加,使之足以支撐比園藝型社會更大的社群。除此之外,也令城鎮成為貿易中心。經濟貿易讓人們更為專門化,出現統治階級、教育者、手藝人、商人、宗教領袖等與糧食生產欠直接關係的角色[31]:166-172

農業社會的社會分層明顯,而且缺乏流動性[32]。它們的土地成為了財富的主要來源,因此社會階層會依照土地所有權劃分——主要分為平民與統治階級、農村的多數與城市的少數、不識字的大多數與識字的少數。最終,同一農業社會便會同時存在兩種次文化(城市精英與農民大眾),內部的文化差異亦大於社會之間的差異[33]:78-82

政府、宗教、軍事機構一般會配合土地主,以證明他們擁有某土地的所有權,並賦予有關權利的強制執行效力。土地主也鼓吹人們按刻意安排的消費模式消費,支持奴隶制農奴制、勞役制。很多第一級生產者都會進入該些關係。農業社會的統治者通常不會以共同利益公眾利益之名統治國家,只視它為自身的財產[34]。南亞在歷史上曾推行种姓制度,它跟農業社會有關——在農業社會中,終生務農需強烈的責任感和紀律。人類學家唐納德·布朗英语Donald Brown (anthropologist)認為,當代西方社會主要是為了回應農業社會極度不平等且僵化的分層制度,而強調個人自由[33]:112

工業社會

Thumb
鐵路列車等工業化運輸工具能讓經濟穩定發展,刺激人口增長

工業社會在18世紀工业革命中誕生。它們依賴由外部能源驅動的機器作大規模生產[19]:315[10]:101。前工業社會的大部分勞動力都用在農業、漁業、採礦業等提取原材料的第一產業上;到了工業社會,大部分勞動力則集中在把原材料加工成貨品上[35]:221。現今社會的工業化程度各異,有的主要使用較後期出現的能源(如煤、石油核能),也有的繼續依靠人力和動物力[35]:208

工業化與人口激增和城市擴張有關。生產力增加和運輸條件改善讓死亡率下降,人口出現增長[19]:319。工業社會透過工廠集中生產貨品,同時農業勞動力需求持續減退,令該些社會出現城市化現象[10]:101[19]:328。工業社會多奉行资本主义,同時具備高度不平等和高社會流動性的特點,當中商人會利用市場來賺取大筆財富[10]:101。大多工廠的工作條件苛刻,而且充滿限制[35]。擁有共同利益的工人有可能會透過組織工会來爭取權益[35]:223

總括而言,工業社會的特點就是人類可使用更多的能源來達到目的。工業化帶來的技術進步讓人們一旦發生戰爭,就更容易導致死亡。政府利用信息技术來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同時它也令人類活動更對自然环境產生影響[35]:205

後工業社會

後工業社會的經濟以資訊和服務為主導[10]:102。在已發展國家當中,教育業、醫療業、金融業等服務行業主導了經濟發展[10]:528

資訊社會

Thumb
日內瓦的國際資訊型社會會議

資訊社會是指資訊創造、流通、操縱、融合成為重要活動的社會[36]。讚同現今世界是資訊社會的人會認為資訊科技影響了大多社會的重要面向,像是教育、衛生、政府、战争、經濟水平[37]。儘管這一概念可追溯到1930年代,但在現今多用於形容資訊科技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因此,其定義自然涵蓋電腦及通信技術對家庭、工作場所、學校、政府等組織機構的影響,以及網絡空間上形成的新社會形態 [38]

知識社會

Thumb
首爾Cyworld控制室

隨著21世紀初電子資訊日趨普及,關注點也從資訊社會慢慢擴張至知識社會上。該些社會的特點在於創造和分享改善人類福祉的知識,並讓它們能向社會上所有成員提供[39]。與資訊社會不同的是,它並非只創造和散播原始數據英语Raw data,而是把資訊轉化為讓社會能採取有效行動的資源[40]

特點

角色與規範

社會規範是團體共同認可的行為標準[41][42]。它可以是不成文的,也可以轉化成規則和法律[43],並對人類行為有着不少影響[44]

社会角色是一套跟社會地位有關的規範、義務、行為模式[10]:111。根據功能主義學派的觀點,社會能夠形成結構的原因在於每個人都佔據某些社會角色[12]。符號互動論則認為,人們會以符號來確定及向他人傳達自己的角色[10]:112厄文·高夫曼戲劇表演來比喻,指社會角色會向人們提供劇本,之後他們便會按着劇本互動[10]:112

性別與親屬

Thumb
乘著驢車的埃及一家。許多社會把家庭關係視為重要的構成單位

不同的社會都把男女分成不同的性別角色,然後以此為基礎規範他們的行為、實踐、服装、權利、義務、特权地位權力。有一觀點認為男女之間的差異自然會讓他們分擔不同的角色,當中女性所得到的分工就是成為再生產勞工英语Reproductive labor,負責處理家庭事務[45]。性別角色會隨時代而轉變,與此同時很多社會的主流角色規範亦一直備受挑戰[46][47]

所有的人類社會都會按「父母子孫」(血親)這些身份來建立社會關係,以此為基礎分門別類和得到承認。婚姻關係(姻親)亦是如此。除此之外,也有以收養受洗儀式為基礎建立的擬親屬關係。上述關係統稱為親屬關係。許多社會都把親屬關係視為重要的構成單位,並以此決定怎樣继承財產和地位[48]亂倫禁忌為普世社會適用的文化通則。根據該一禁忌,某些親屬之間並不容許通婚,亦有社會鼓勵一些親屬進入婚姻關係[49]

参见

参考文献

延伸閱讀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