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众先知的封印
称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众先知的封印(阿拉伯文:خاتم النبيين,英文:Seal of the Prophets)是伊斯兰教典籍《古兰经》中对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称呼,即穆罕默德是上帝的最后一位先知。
穆罕默德不是你们中任何男人的父亲,而是安拉的使者,和众先知的封印。安拉是全知万物的。(《古兰经》33:40,马坚译本)[1]
圣训
据艾布·胡赖赖、贾比尔·本·阿卜杜拉、乌拜·本·卡阿卜及艾布·赛义德·胡德里等人传述,并由布哈里、穆斯林·伊本·哈贾吉、提尔米兹、艾哈迈德·伊本·罕百勒、奈萨仪及其他著录,多部知名圣训中记载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将自己与之前诸先知的关系比作一座美丽的房屋,仅剩一砖未安之缺口。[2][3]
在《布哈里圣训实录》中,艾布·胡赖赖传述:穆罕默德说:“我和我之前先知的关系,好比一人建造了一座美好的房屋,只剩一个角落缺了一块砖。众人环视房屋惊叹其美丽,但说:‘要是这块砖补上就更完美了!’我就是那块砖,我是众先知的封印(fa’anā ’l-labinah, wa anā khātamu ’n-nabīyīn)。”该圣训在《穆斯林圣训实录》、《艾哈迈德圣训集》、《奈萨仪大圣训集》及《伊本·希班圣训集》等多部文献中有类似表述。[4][5][6]
在《欧萨特圣训集》中,塔巴拉尼记载的另一种版本圣训最后部分为:“我就是那块砖,我是众先知的封印,之后再无先知。”(fa’anā dhālika, anā khātamu ’n-nabīyīn, lā nabīya ba‘dī)。[7] 伊本·希班则有另一变体结尾:“我是那块砖的位置,以我为终,众使者终结。”(fakuntu anā mawḍi‘u tilka ’l-labinah, khutima biya ’r-rusul)。[8]
在《穆斯林圣训实录》与《艾哈迈德圣训集》中,贾比尔·本·阿卜杜拉亦传述类似圣训,结尾为“我是那块砖的位置,我已来,封印列先知”(fa’anā mawḍi‘u ’l-labinah, ji’tu fakhatamtu ’l-anbiyā’)。[9][10] 艾布·达伍德·台亚利西在其《台亚利西圣训集》引自贾比尔:“我是那块砖的位置,以我为终,众先知终结。”(fa’anā mawḍi‘u ’l-labinah, khutima biya ’l-anbiyā’)。[11]
Remove ads
在另一则圣训中,穆罕默德预言末日前将出现多位伪先知,同时强调了自己作为“先知封印者”的地位。据索班·本·卡伊达德传述,穆罕默德说:“末日将不会降临,直到我的团体(乌玛)中的部落与拜偶像者联合,并且他们将会崇拜偶像。在我的乌玛中将出现三十位骗子,他们每个人都自称是先知,(但)我是众先知的封印,之后再无先知。”[2][12][13][14]
胡扎法·本·叶曼记载穆罕默德曾说:“在我的乌玛中,将有二十七个骗子和冒牌者(dajjal),其中有四位女性,(但)我是众先知的封印,之后再无先知。”[2][15]
古典辞书释义
根据伊本·曼祖尔的权威词典《阿拉伯人舌》(Lisān al-‘Arab)所载:
“一族人之‘Khitām’、其‘Khātim’或其‘Khātam’,意指他们之中最后者,据利哈亚尼(al-Lihyānī)所述。穆罕默德是众先知的‘Khātim’。《修辞规范》(al-Tahdhīb,艾兹哈里所作):‘Khātim’与‘Khātam’乃先知之名号。古兰经文中:‘穆罕默德不是你们中任何男人的父亲,但他是真主的使者与众先知的封印者(khātam)’,即他们中最后的一位。此外:此词亦被诵读为‘khātam’。诗人阿拉杰(al-‘Ajjāj)所言‘愿福泽归于这位先知之封印者(khātim)’,乃是基于众所周知的读法(带克丝拉音,即khātim)。他亦名‘al-‘Āqib’(后续者),其意即为‘众先知的末位者’。”[16]
根据扎比迪的《新娘华冠》(Tāj al-‘Arūs):
“Khātam:一族人之末位者,如同Khātim。基于此定义,古兰经中有言‘众先知的封印者(khātam al-nabiyyīn)’,意即他们中最后的一位。”[17]
此外,
“先知的名号包括Khātam和Khātim,他是以其来临而封印(终结)了先知制度之人。”[17]
Remove ads
传统解释
穆斯林普遍认为此称号意味着穆罕默德是始于阿丹的一系列先知中的最后一位。[18][19][20] 穆罕默德之后不会再有新先知的观点是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所共有的。[21][22] 一些历史上最著名的逊尼派教义(信仰纲要)文本明确提到了先知封印性的信条。[23] 例如,在《塔哈维信条》(al-‘Aqīdah aṭ-Ṭaḥāwīyah)中明确断言:“在他之后任何自称先知的行为都是谬误和狂妄的欲望。”[24][25] 在另一部著名著作《奈赛斐信纲》(al-‘Aqīdah an-Nasafīyah)中则阐明:“众先知之首是阿丹,众先知之尾是穆罕默德。”[26]
西方东方学家的观点
赫希菲尔德(Hartwig Hirschfeld)曾质疑《古兰经》33:40节经文的真实性,并声称其起源较晚。[27] 弗里德曼(Yohanan Friedmann)指出,赫希菲尔德的论点——“‘众先知的封印’(khatam an-nabiyyin)这一称号非同寻常、它在《古兰经》中仅出现一次、‘khatam’一词并非阿拉伯语……——这些似乎都不足以成为质疑该节经文真实性的有效论据。”弗朗茨·布尔(Frants Buhl)接受了“最后一位先知”的传统解释。[28]
霍罗维茨(Josef Horovitz)提出了对“khatam an-nabiyyin”的两种可能解释:最后一位先知,或是证实先前先知真实性的人。[29] 海因里希·斯派尔(Heinrich Speyer)同意霍罗维茨的观点。[30]
根据阿尔福德·T·韦尔奇(Alford T. Welch)的说法,认为穆罕默德是“最后且最伟大的先知”这一传统穆斯林信仰,很可能是基于后世对33:40节经文的解释。[31]
首位详细研究先知封印教义历史的现代学者是约哈南·弗里德曼。[32] 在其开创性文章《逊尼派伊斯兰中的先知封印性》(1986年)中,他得出结论:尽管先知封印的概念“最终在伊斯兰宗教思想中获得了无可争议的核心地位”,但它在伊斯兰历一世纪期间曾存在争议。 他指出:“虽然‘khatam an-nabiyyin’一词通常被解释为‘最后一位先知’,但释经传统及其他古典阿拉伯文学分支所保存的材料表明,这种现今普遍接受的对古兰经短语的理解并非唯一可能,也未必是最早的解释。” 因此,弗里德曼认为,“khatam an-nabiyyin”在其最初的古兰经背景中的含义仍然存疑。[32]
马德隆(Wilferd Madelung)考虑了弗里德曼的研究成果,认为该术语最初的古兰经含义并非完全确定。[32][33] 然而,在近期的一篇论文中,他陈述道:“当时大多数穆斯林无疑将其理解为他将是最后一位先知,且伊斯兰是最终的宗教,正如自那以后穆斯林普遍理解的那样。”[34] 卡尔·W·恩斯特(Carl W. Ernst)认为此短语意味着穆罕默德的“历史印记如同信件上的火漆封印一样最终确定。”[35] 戴维·鲍尔斯(David Powers)也利用了弗里德曼的研究,认为早期穆斯林社群对该表达的含义存在分歧,一些人理解为他实现或证实了更早的基督教和犹太教启示,而另一些人则理解为他结束了先知的身份。他提出,《古兰经》文本经历了一系列次要的删减和增补,旨在使文本适应先知封印的教条,并且封印的观念直到伊斯兰历一世纪末/公元七世纪末才成为(与证实或实现观念并存的)主流解释。[32][36] 在评论鲍尔斯著作时,杰拉尔德·霍廷(Gerald Hawting)更进一步,提出该教义的发展直到伊斯兰历三世纪/公元九世纪才完全成型。[32][37] 马德隆评论道,鲍尔斯关于第36-40节经文是穆罕默德去世后一代人添加的后期补充材料的论点“难以成立”。[34] 乌里·鲁宾(Uri Rubin)认为,先知封印是《古兰经》本身的思想,而非后古兰经时代的思想,并且“khatam an-nabiyyin”这一表述既暗示了先知的封印性,也包含了证实的含义。针对鲍尔斯及其他对该教义早期起源持怀疑态度的现代学者,鲁宾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至少就第33章而言,古兰经文本的辅音结构未被篡改,并且先知封印的思想在文本以及最早的可获得的古兰经外材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鲁宾重新审视了弗里德曼及其他现代学者引用的早期古兰经外文本,并得出结论:这些文本非但没有表明先知封印的概念形成较晚,反而证实了该信仰起源甚早。他的结论是:“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假定,伊斯兰历一世纪的穆斯林最初仅从‘证实’的意义上理解古兰经中的‘khatam an-nabiyyin’,而不包含‘封印’的意义。”[32]
Remove ads
官方指令
在巴基斯坦,选民在投票前以及领导人就职前,必须以书面形式声明并宣誓信奉先知封印(即Khatm-i-Nabuwat);任何不认同此信条者将被视为持相反主张的非穆斯林,并可能面临迫害和机会丧失。[38] 与先知封印性相关的《古兰经》经文和圣训必须在政府办公室以及高速公路沿线进入地区的入口处显著展示。[39] 2020年6月22日,巴基斯坦政府强制规定,在教科书和官方文件中必须在穆罕默德的名字后加上“烏爾都語:خاتم انبیین,羅馬化:k͟hātam-un-nabiyīn”(众先知的封印者)这一称谓[40][41][42][43],此前信德省议会已于6月15日通过了该决议。[44][45][46] 2021年10月,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省议会建议将先知封印(Khatm-i-Nabuwat)誓言纳入尼卡(婚姻)文件中。[47] 类似地,位于布霍德莱(Buuhoodle)、以索勒(Sool)州、中萨纳格(Sanaag)和艾因(Ayn)地区为中心的索马里北部哈图莫(Khatumo)行政当局声称,其名称源于《古兰经》中关于“众先知的封印”(Khatam an-Nabiyyin)的训示。[48]
Remove ads
阿赫迈底亚的解释
阿赫迈底亚社群相信,穆罕默德使先知身份臻于完善,并且是最后一位为人类带来完整且全面的普世律法的先知,但从属于穆罕默德的先知身份仍然存在。[49][50] 新的先知可能会出现,但他们必须被视为从属于穆罕默德,并且不能创立任何新的律法或宗教。[51] 1889年于印度卡迪安创建该运动的米尔扎·古拉姆·艾哈迈德,被认为是应许的弥赛亚和马赫迪。他宣称自己拥有一种先知身份,相信自己是受神圣任命来复兴并在全球建立伊斯兰教,但并非要增加或更改安拉或穆罕默德的律法。[52] 这导致了阿赫迈底亚派与更主流的穆斯林之间的争议,后者指责他们否认先知的封印性。[53][54][55] 阿赫迈底亚穆斯林因其信仰而遭受严重的迫害。[56]
巴哈伊信仰的观点
巴哈伊信仰尊崇穆罕默德为神的显现之一及众先知的封印者,[57] 但并不认为来自上帝的启示或经典已经终结。 特别是,巴哈伊信徒认为伊斯兰教(及其他信仰)的末日预言兼具隐喻性和字面意义,[58] 并视巴孛与巴哈欧拉为这些预言期望的应验者。 后者是巴哈伊宗教的创始人,该宗教视伊斯兰教法次于其自身的教法。穆罕默德被视为终结了“亚当周期”(亦称“先知周期”),据巴哈伊信仰称,该周期始于约六千年前;[59][60] 而巴孛和巴哈欧拉则开启了“巴哈伊周期”,或称“应验周期”,该周期将持续至少五十万年,期间将有众多的神的显现者出现。[61][62] 此外,米尔扎·侯赛因·阿里·努里(巴哈欧拉)将“众使者之王”(sultán al-rusul)的称号授予巴孛,而将“众使者的派遣者”(mursil al-rusul)的称号归于自己。 另外,确信之书(Kitáb-i-Íqán)阐释了伊斯兰关于先知独一性的概念以及圣训“知识原是一个点,愚人使其倍增”,[63] 以揭示“众先知的封印”这一术语,如同阿尔法和欧米伽一样,适用于所有先知:“他们既立足于‘最初者’之位,又占据着‘最终者’之座。”[64] 总而言之,这些诠释上和教法上的差异导致巴哈伊信徒被一些穆斯林视为异端和叛教者,这致使他们在不同国家遭受迫害。[來源請求]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