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何思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何思澄(480年代—530年代),字元靜,東海郯縣人[1][2],南北朝南梁官員與文學家。
何思澄的父親何敬叔是南齊征東錄事參軍、餘杭縣令,何思澄自小勤學,擅長文辭,從南康王蕭績的侍郎起家,遷任安成王蕭秀的左常侍,兼任太學博士,又擔任平南安成王的行參軍,兼記室。到江州,何思澄寫下《遊廬山詩》,沈約看到後大加讚賞,自以為及不上他;沈約的郊外住所新建齋閣,命人寫下這首詩在牆壁上。傅昭經常請他制作《釋奠詩》,文辭十分華麗,除授廷尉正[1][2]。天監十五年(516年),朝廷下令太子詹事徐勉舉薦學士入華林殿撰寫《遍略》,徐勉推舉他和顧協、劉杳、王子雲、鍾嶼應選,八年後書成,合共七百卷。他注重交結,分書和賓客朋友校定,終日拜訪他人,來訪作名一束,天亮時就出發,朝賢不無親密相處。他遷任治書侍御史,劉宋、南齊以來此職務較輕,天監初年開始重視選拔,依尚書二丞給與三位養馬人,掌管盛印青囊,等於以前糾彈官印綬。後來他遷任秣陵縣令,兼東宮通事舍人,除授安西將軍湘東王蕭繹的錄事參軍,仍然兼任舍人如故。當時徐勉、周捨在朝廷有才學,都有興趣向何思澄學習,經常每天招致。昭明太子去世,何思澄外任黟縣縣令。遷除宣惠將軍武陵王蕭紀的中錄事參軍,在任內去世,虛歲五十四。有文集十五卷[3][4]。
當初何思澄與族人何遜及何子朗都音擅長寫文章聞名,人們說:「東海三何,子朗最多。」他聽說了,說:「這說話錯了,如果不對,應該是何遜最多。」他的意思是當然是自己最多[5][6]。
Remove ads
引用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