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功德 (道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功德,在道教和中国民间信仰中指的是种种善举所积累的德行福报,大致可分为阴德、阳德两种。华人传统社会裡的功德概念最早在《易经》中已可见雏形,在吸收佛教教义中的功德、轮回观後最终成型。
![]() |
概述
在《易经》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字句,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素来鼓励行善的美德。俟佛教传入汉地,功德、轮回、转世的观念渐入人心。道教初期没有轮回、功德的观念,在佛教的影响下,以全真道为代表的宗派开始认可功德的观念,并与中华传统社会中的美德相结合,延伸了功德的內涵,並在三教合流的歷史背景下深入到漢人的宗教信仰中。
在道教和中国民间信仰中,功德的形式可以有:不殺生、不妄語誑騙、重仁義、不毀費字紙、救濟貧困、慎獨、見人或動物曝屍橫野要幫助收埋、多放生、資助建橋、建學塾、不燒山林等等。在宋元之際的三教善書《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應篇》之中,列舉了很多善行。[1]在這些善行當中,明面上的,眾人都能看見、知曉的,稱為陽德;暗地裡的,眾人看不見、不知曉的,稱為陰功、陰德或陰
其中,陰德更為人敬佩,故常爲善書所推舉,如《文昌帝君阴骘文》即通篇講述陰騭。中國的古人認為,人若行善,應該不求回報,自發于至誠之心,如果爲求名利,所作陽德,雖爲萬人誇讚傳揚,但會隨著名氣的增加而抵消,這是將名氣也視為所獲福報的一部分。而人默默然行善,在小事上不求回報的助人,則更有福德的收成,雖不為人所知,各路神祇都會降下福隆。
Remove ads
相關概念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