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修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修身,意為涵養德性,以淑善其身。[1]亦可解釋為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及修養。[2]從春秋戰國開始,百家爭鳴,都不少學說都提及修身此詞。

儒家論修身

大學》強調,欲要平天下,必先格物致知,然後诚意正心修身,最後才齊家治國平天下。[3]

因此,儒家強調欲要齊家治國則必須先以修身為基礎。曾子又提出每日必須反思三種事情:與朋友交是否守信、工作時是否盡心、有否溫習知識。[4]

荀子論修身

荀子認為,見到善良的行為,我們要檢查自己是否有善的行為;反之見到不善的行為,我們也要檢討自己的行為。若有人指出自己的缺點,是自己的老師;若有人恰當地肯定自己和讚賞自己的,就是朋友;若有人對自己諂媚奉承,就如賊一樣可恨。

他又認為,讀書人走路時應小心謹慎、低頭府視,對別人談話時亦應先低下頭,但這不是因為害怕碰到和懼怕對方,而是獨自修養自己的身心,不願得罪別人。[5]

荀子又把修身分作三層次:遵守禮法的,是學;意志堅定實行的,是君子;若再加上思維敏捷的就是聖人。禮法就像老師一樣,指導我們去修正自己的行為,若沒有禮法則無法修身。因此我們跟從禮法去做,去充份理解禮法的意義也可稱作聖人了。[6]

墨子論修身

墨子則認為,君子作戰雖然講究陣勢,但終歸以勇敢為本;辦喪事雖然依足禮儀,但終歸以哀痛為本。因此為官的雖講究知識,但終歸以品德為本。若立本不牢則無法親近別人,無法親近別人則萬事不成。因此君王治理天下時,必先明察左右之人,若左右無修自己的德行,則會遭受抵毀。若不幸遭受抵毀時,則應自我反省,同時應做到傷人之語不應說,也不可有傷害人的念頭。[7]

墨子又提出君子有四種要求,包括:「貧窮時要廉潔,富貴時要有道義,見到在生者時要慈愛,見到亡者要有哀傷。」並強調這四種不能假扮出來,必須發自真心。[8]

參考文獻

參見

延伸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