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假尿嘧啶核苷
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假尿嘧啶核苷(Pseudouridine,簡稱Ψ或Q[1])或稱5-核糖尿嘧啶(5-ribosyluracil)、假尿苷,是尿苷(U)的一種同分異構物,有別於尿苷中尿嘧啶以碳-氮鍵(C1-N1)與核糖相連,假尿嘧啶核苷中尿嘧啶和核糖是以碳-碳鍵(C1-C5)連接,故其結構較有彈性[2],比尿苷多出了一個可形成氫鍵的位點,且在RNA中產生的重疊效應高於尿苷[3]。假尿嘧啶核苷最早於1951年發現,為細胞RNA中最常見的修飾,在三域生物中皆有,有A、U、C、G之外的「第五種核苷」之稱[4]。
假尿嘧啶核苷是細胞中最常見的RNA修飾,是轉錄後修飾的機制之一,在轉錄結束後由假尿苷合成酶(PUS)自尿苷轉化而來,此修飾可能影響RNA的結構、功能、位置與半衰期。mRNA、tRNA、rRNA、snRNA與snoRNA中均有發現假尿嘧啶核苷修飾,在tRNA與rRNA中可穩定RNA的結構,與其轉譯的功能相關[2][5][6];在snRNA中則可促進剪接體對前体信使RNA的切割[7];在mRNA中的功能仍不清楚,有研究顯示終止密碼子中的假尿嘧啶核苷可能會造成轉譯連讀(translation readthrough)[8]。假尿嘧啶核苷還可能被細胞用作識別自身與外來RNA的機制,即RIG-I和蛋白激酶R等先天免疫蛋白可識別不含有假尿嘧啶核苷的病毒RNA而啟動免疫反應[8]。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