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克洛德·路易·埃克托尔·德·维拉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克洛德·路易·埃克托爾·德·維拉爾(法語:Claude Louis Hector de Villars;1653年5月8日—1734年6月17日),法蘭西王國18世紀初期的著名陸軍將領,曾被授勳法國大元帥,被廣泛視為史上最傑出的軍事指揮官之一。
維拉爾出身貧困的貴族家庭,在法荷戰爭中表現突出履獲表彰。戰爭結束後,他前往奧地利與巴伐利亞擔任外交大使,並在大土耳其战争中指揮巴伐利亞部隊。大同盟戰爭期間,維拉爾指揮騎兵部隊參與多場戰役,在戰爭結束後被派往維也納簽署停戰條約。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初期,維拉爾兵鋒直指維也納,但因與盟國不合,他被路易十四調回國內鎮壓卡米撒派。1705年至1708年,維拉爾在整體戰略頹勢下擊退敵軍入侵,並屢次領兵入侵德意志南部。1709年,維拉爾出任法軍主力軍團司令,於後續諸戰役中表現卓越,使法軍重奪戰爭主導權。其後,他作為法方代表參與簽署拉什塔特和約,並任「攝政理事會」委員,輔佐年幼的路易十五。1733年,維拉爾獲授法國大元帥,於波蘭王位繼承戰爭期間病逝,時年81歲。
Remove ads
早年
克洛德·路易·埃克托爾·德·維拉爾於1653年5月8日出生在法蘭西王國波旁行省穆蘭的貴族家庭[1][2],父親皮埃爾·德·維拉爾侯爵是外交官,母親瑪麗·吉戈·德·貝勒豐(Marie Gigault de Bellefonds)則深入宮廷事務,他在兩個孩子中排行第二[3]。1670年,維拉爾結束學業,陪同叔叔聖熱蘭伯爵前往勃蘭登堡從事外交事務[4]。同年,他加入侍從隊,次年加入陸軍[2]。他在法荷战争初期擔任輕騎兵指揮官,在作戰中表現突出。之後,他被選入敕令部隊,在蒂雷納子爵麾下作戰,然後擔任信使前往马德里[4]。1673年,維拉爾參與馬斯垂克圍城戰。1674年,他先在蒂雷納子爵麾下參與辛斯海姆戰役,然後在孔代親王麾下參與瑟內夫戰役,他在年底被任命為騎兵團團長[2][4]。1675年,維拉爾在圣奥梅尔作戰時,違背命令下令法軍左翼的騎兵發動進攻,打破奧蘭治親王威廉部隊的右翼[5]。之後,他轉調至克雷基元帥麾下,出色地執行多次突擊與伏擊戰[5]。維拉爾在戰爭中幾乎被所有法軍主要指揮官表彰,但因為戰爭大臣盧福瓦侯爵對他的個人仇恨,其軍階並未晉升[5]。
維拉爾在接下來幾年都未有所成,於1686年決定志願前往匈牙利,幫助哈布斯堡王朝對抗奥斯曼帝国。路易十四起初不准其前往,但後來決定任命其為使節前往維也納[6]。之後,他成為巴拉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埃曼努爾的好友,受後者之邀前往慕尼黑[7][2]。當馬克西米利安指揮部隊與奥斯曼軍作戰時,維拉爾負責指揮其騎兵部隊,並在1687年8月12日的豪爾卡尼之戰擊敗敵軍[7][2]。1689年,維拉爾被召回法國後,因在瓦庫爾之戰表現出色晉升為准將[2]。1690年,他被任命為盧森堡公爵部隊的騎兵司令,在弗勒呂斯戰役、斯滕凱爾克戰役及下溫登戰役中表現突出[2]。1696年,他前往義大利地區作戰。戰爭結束後,維拉爾被任命法國駐維也納大使,並在其父死後繼承侯爵爵位[7][2]。
Remove ads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1701年春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時,維拉爾正擔任法國駐維也納大使,但在傳遞數月的情報後,就於同年6月18日被召回國,擔任尼古拉·德·卡蒂納元帥的參謀[8]。維拉爾對此項任命不太滿意,他並不信任卡蒂納的能力,而後者也很快因在意大利地區作戰不利被解職[9][10]。同年冬,法王路易十四召維拉爾至凡爾賽宮,任命他為軍團司令,負責入侵德意志與巴伐利亞部隊協同作戰[9]。與此同時,維拉爾在宮廷邂逅安熱莉克·羅克·德·瓦朗日維爾(Angélique Roque de Varengeville),雙方很快結婚並懷上一子[11]。1702年,維拉爾離開巴黎前往莱茵河流域,他被任命為卡蒂納元帥麾下的觀察部隊司令,而非原先預期的獨立軍團司令[11][12]。維拉爾對於再次在卡蒂納麾下服役相當不滿,他在接下來數月多次上書稱卡蒂納過於保守、遲鈍,未曾嘗試救援正在被敵軍進攻的兰道城[11]。起初路易十四與軍部部長沙米亞爾都支持卡蒂納,直到同年8月底才改口,承認卡蒂納的作戰方針過於保守[11]。9月9日,兰道城陷落。路易十四下令卡蒂納派出一支由維拉爾指揮的派遣軍團援助巴伐利亞[13][14][12]。

維拉爾接到上級指示後,率領部隊深入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準備與巴伐利亞部隊會合[14]。然而10月上旬時,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埃曼努爾告知維拉爾巴軍將不與其會合,而是前往蒂罗尔協助位在意大利地區的旺多姆軍團[15]。維拉爾對此十分不滿,但在法軍軍部的催促下只能繼續執行進攻作戰[15]。10月13日,維拉爾欺騙帝國軍,法軍不受抵擋地渡過萊茵河[15]。10月14日上午,法軍與帝國軍在弗里德林根堡附近相遇,法軍勝利並打通前往多瑙河的道路,維拉爾晉升元帥[13][16][6]。此役後,路易十四與維拉爾皆督促馬克西米利安·埃曼努爾趕緊與法軍會合,但巴伐利亞部隊仍留在多瑙河流域,僅派遣三個騎兵中隊支援法軍[17]。維拉爾得知消息後暴怒,因為巴軍的消極讓他浪費了十五天的進攻機會[17]。除此之外,馬克西米利安·埃曼努爾還要求維拉爾派遣10,000人接受巴軍指揮,防止帝國軍入侵巴伐利亞境內。維拉爾懷著對巴軍的反感,上書路易十四說明天氣惡劣不適合作戰,後前往梅斯進入冬營[17]。
1703年2月12日,維拉爾再次率軍渡過萊茵河,準備與巴伐利亞軍會合[18]。3月9日,法軍攻下萊茵河重鎮凱爾[19][20]。與此同時,巴伐利亞軍佔領多瑙河上的數個重要節點。之後,維拉爾繞過帝國軍防線,跨越黑林山向多瑙河移動,於5月9日與巴軍相遇[21][6]。維拉爾在兩軍會合後提出一項野心勃勃的計劃,法巴兩軍將分為兩支主力軍團,馬克西米利安·埃曼努爾指揮的第一支軍團沿多瑙河左岸突擊帕紹和圍攻林茨,維拉爾指揮的第二支軍團沿多瑙河右岸進攻敵軍部隊,騎兵部隊則掠奪破壞沿途的所有事物,最後兩軍合併向帝都維也納進攻[22]。此時維拉爾的計劃看似具有可行性,旺多姆公爵的法軍部隊正從義大利向蒂羅爾地區進攻、巴登藩侯的帝國軍部隊遠在阿尔萨斯、奧地利地區的帝國軍正被匈牙利起義牽制、維也納的城防荒廢破敗[23][24]。維拉爾信心十足,寫到:「開戰第一天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佔據城外的反斜坡。[23]」然而維拉爾開始行動時,路易十四卻下令他將作為馬克西米利安·埃曼努爾的副手指揮作戰;同時馬克西米利安·埃曼努爾向維拉爾說明,由於巴伐利亞西方防線出現破口,他將放棄進攻轉而防禦[25]。維拉爾劇烈地駁斥馬克西米利安·埃曼努爾的想法,但無能為力[25]。之後,維拉爾被勒令停留在乌尔姆至多瑙沃特之間的多瑙河流域;巴伐利亞軍則突擊蒂羅爾地區,試圖與正在北上離開義大利的法軍會師[26][23]。9月1日,維拉爾與被逐出蒂羅爾的巴伐利亞軍會合,然後向奥格斯堡進軍[27]。9月9日,維拉爾觀察該城防禦工事後,決定放棄進攻行動[28]。之後,維拉爾得知斯蒂霍姆伯爵率1.8萬人啟程與巴登藩侯會師,於是下令迪松將軍率1.2萬人前往進攻敵軍後方,其餘部隊則進攻敵軍正面[29][30]。9月20日上午6時,迪松因信號問題過早發動進攻,被具有人數優勢的帝國軍擊敗,但隨後維拉爾率領的主力部隊抵達,包圍並擊敗敵軍[29][31]。此戰後,斯蒂霍姆伯爵率軍撤往讷德林根,巴登藩侯率軍撤往萊茵河方向,帝國軍的部署陷入混亂[29]。然而維拉爾與馬克西米利安·埃曼努爾對隨後的作戰方向產生分歧,維拉爾主張追擊斯蒂霍姆伯爵,馬克西米利安主張圍攻奥格斯堡,最後維拉爾因兩者之間的矛盾被召回國[28][32]。

1704年春,維拉爾被任命為剿卡米撒派司令,前往塞文山脈鎮壓新教叛軍[33]。他在分析形勢後,認為叛軍是倚靠著當地農民的支持才得以壯大,法軍需聯合當地富農、安撫一般農人、保衛皈依天主教之人,還要限制天主教徒的過激行為[34]。4月21日,維拉爾抵達尼姆,對當地反叛軍恩威並濟,在五個月內解決困擾法國宮廷兩年的大型叛亂[35]。
1704年8月13日,法軍出乎意料地在布伦海姆战役慘敗,聯軍收復被法軍佔領的德意志領地,聯軍統帥馬爾博羅公爵親率6萬兵馬、輔以巴登藩侯的4萬兵馬,準備經北方的摩澤爾河谷入侵阿尔萨斯[36]。維拉爾臨危受命,於1705年2月3日接管3.5萬人的萊茵軍團,對抗成倍的敵軍[37]。同年5月,維拉爾當下認為聯軍將對薩爾發動聯合進攻,於是將2.5萬主力野戰部隊部署在锡尔克莱班、前導部隊部署在布宗维尔、兩翼部隊部署在薩爾路易與蒂永维尔,但最終馬爾博羅因後勤與戰略形勢選擇避戰,向北前往低地[37][38][39]。維拉爾緊接著向巴登藩侯的部隊進攻,於6月24日收復特里尔,然後於7月4日佔領6,000人駐守的维桑堡[40]。8月1日,巴登下令麾下部隊撤退到「斯托爾霍芬防線」。維拉爾立刻追擊帝國軍,於8月中旬入侵萊茵河東岸[40]。之後,維拉爾判斷法軍無法擊破敵軍防線,向後撤退一段距離,然後趁帝國軍圍攻阿格諾時,攻破前者在奥克费尔登的補給基地[40]。9月1日,軍部下令維拉爾轉為防禦,維拉爾後因天候不佳返回位在梅斯的總部準備下一年的作戰[40]。
1706年春,巴登藩侯延莫代爾河一線部署,並佔領阿格諾與德呂瑟奈姆,封鎖著路易堡[41]。維拉爾的萊茵軍團與馬爾桑的摩澤爾軍團發動聯合攻勢,意圖將帝國軍擊出莫代爾河一線[41]。5月1日,維拉爾將總部移動至斯特拉斯堡。他向馬爾桑陳述進攻方案,先進攻德呂瑟奈姆、後朝阿格諾前進[42]。馬爾桑當即對維拉爾的計劃提出反對,認為計劃過於凶險,他不會將部隊投入不熟悉的地域[42]。維拉爾激烈地否認馬爾桑的想法,並怒斥後者過於膽怯[42]。之後,維拉爾親率200名擲彈兵及兩個騎兵中隊組成的小支隊,於5月6日攻下德呂瑟奈姆,後攻下阿滕[42]。5月12日,法軍攻下阿格諾[41]。法軍僅派出數百人投入戰鬥,就攻下數座要塞、俘虜2,000名敵軍、俘獲50門火砲[42]。維拉爾隨後佔領莫代爾河一線,然後強徵普法爾茨地區的作物。然而當他準備圍攻兰道時,卻因低地地區法軍戰線崩潰,只能調兵增援無力繼續進攻[43]。
維拉爾於1707年的主要目標是對德意志發動攻勢以牽制低地聯軍對法軍的進攻,以及從德意志土地掠奪糧食與物資,其中後者在路易十四眼中尤為重要,是「主要且唯一的目標」[44]。維拉爾突入德意志腹地前需先攻下「斯托爾霍芬防線」,該防線從萊茵河開始、經過斯托爾霍芬村、延伸至比尔,由不間斷的防禦工事組成,輔以大量的柵欄堡壘與二線的防禦工事,並由2萬帝國軍駐防,被視作當時最強大的防線之一[45][44]。5月22日下午6點,維拉爾下令兩支小股法軍部隊對萊茵河上的達倫登島與馬基薩島佯攻,令帝國軍錯判法軍的目標[46],維拉爾則率主力推進至薩斯巴赫威嚇比尔區域的防線,同時最後一支部隊也登上諾伊堡島砲轟防線[46]。5月23日清晨,法軍佯攻部隊繼續虛張聲勢牽制敵軍,維拉爾則準備繞後進攻防線[46][47]。然而當維拉爾進攻後,他發現帝國軍已全數撤離,法軍兵不血刃地拿下這條「堅不可摧」防線[46][48]。維拉爾及其大軍繼續高歌猛進,這支部隊深入德意志南部腹地攻城掠地,僅在符騰堡就獲得220萬里弗爾的徵款,最後在10月底不受干擾地撤回萊茵河西岸[49]。
1708年春,維拉爾轉調至多菲內,負責阻擋聯軍從北義大利入侵法國南部[50]。維拉爾得知薩伏依公爵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率軍進入法軍控制中的薩伏依後,將部隊集中至蒙梅利揚附近[50]。5月下旬,聯軍先對法軍主力部隊發動牽制攻擊,然後主力從莫達訥出發,通過山口延烏爾克斯、切薩納、蒙熱內夫爾一路前進,意圖攻佔布里揚松[50]。然而法軍成功擋住聯軍行軍路線,迫使後者撤回切薩納,後在8月10日被趕來的維拉爾擊敗,撤回皮埃蒙特[51]。
Remove ads
1708年、1709年之交的冬天異常寒冷,嚴寒的天氣摧毀了法國的農地,農作物與軍餉陷入短缺,法國已事實上瀕臨崩潰[52]。1709年3月18日,維拉爾抵達康布雷接管佛兰德軍團指揮權[53][6]。3月29日,軍部部長沙米亞爾致信維拉爾:「從國王的財政狀況看來,戰爭持續著太久了,迫使我們不得不接受敵人的法律(請求)。[52]」5月11日,維拉爾在馬爾利城堡舉行的御前會議中,向國王與軍部告知佛兰德軍團糟糕的補給狀態。路易十四同意支付穀物,並告知維拉爾:「我僅剩之物就是對上帝與您的信心,我直率的朋友。[54][55]」然而,法軍前線部隊的補給仍嚴重不足,迫使維拉爾就地徵糧[55]。維拉爾決定建立一條新防線防止聯軍入侵法國,其部隊處在杜埃與贝蒂讷間,位於聯軍佔領的里尔城西南20公里[56][57]。之後,他認為聯軍不會直接進攻其建構的新防線,而會將目光轉向伊珀尔或图尔奈。他為了拖延聯軍進攻法國內部的時間,於是撤出图尔奈的部分駐軍,誘惑聯軍進攻該城[58]。維拉爾預計聯軍將為進攻該城耗去數月,讓他能繼續重整軍隊[58]。與此同時,法國特使與大同盟的談判並不順利,聯軍自恃在戰場上有絕對優勢,在談判桌上漫天要價[59][60]。最後,路易十四同意大部分的條款,惟不同意其中兩個條款:一是放棄部分邊境要塞、二是讓他的孫子费利佩五世在兩個月內離開西班牙王位,甚至在必要時還需要派兵攻擊後者[60]。路易十四宣布他拒絕接受和平條款,戰爭繼續進行[60]。

6月26日至27日,聯軍先向法軍防線推進,然後迂迴轉向至图尔奈城下。維拉爾鑑於其戰略本就是利用图尔奈消耗聯軍的作戰時間,加上相信該城能抵禦至少四個月,於是選擇不前往援助該城守軍[61][62]。他接下來執行騷擾作戰,一支法軍於7月4日晨進攻聯軍要塞,俘虜700名敵軍,迫使聯軍加強用於掩護圍城作戰的部隊[63]。之後,維拉爾將中軍移動至埃莱姆與德南之間,左翼移動至斯卡爾普河岸,右翼移動至斯海尔德河。然而隨著圖爾奈即將陷落,維拉爾將中軍移動至杜埃與德南之間,並減少部署在斯卡爾普河岸的部隊[64]。9月3日,聯軍傷亡5,000人後攻陷图尔奈[65]。聯軍繼續向蒙斯前進,維拉爾被迫主動進攻防止聯軍深入法國。9月6日,維拉爾率領半數部隊前往基耶夫兰,在得到达达尼昂伯爵的增援後向蒙斯以南十公里的馬爾普拉凱推進[66][67]。9月9日上午10時,法軍出乎馬爾博羅公爵的意料抵達馬爾普拉凱,該處為一個三公里寬的間隙,兩翼均有森林保護[68]。維拉爾於9月10日將精力投入到鞏固防禦陣地上,並將部隊分為兩翼,緊鄰薩爾森林的右翼由布夫莱公爵指揮,緊鄰拉尼埃森林的左翼由維拉爾親自指揮[69]。9月11日上午8時,欧根亲王指揮的聯軍右翼進攻法軍左翼,但被法軍砲火重創;而在一個半小時後,左翼的荷軍也發動進攻,很快就被近距離的毀滅性砲火所阻,在短短半小時內就蒙受5,000人傷亡,被迫後撤[69]。上午10時,聯軍兩翼的進攻陷入停滯,但欧根亲王的部隊得到增援後繼續進攻,迫使維拉爾調派部分中軍至左翼。之後,當維拉爾率領法軍左翼發動反擊時,他被敵軍火力擊中落馬,只能將指揮權轉交予布夫莱公爵[70][71]。下午1時30分,馬爾博羅公爵下令3萬名聯軍進攻法軍中軍,但被布夫莱親自率領的精銳騎兵阻止,後者最終於下午3時下令全軍撤退[72][70]。聯軍在此戰中雖握有人數優勢,但傷亡高達24,263人,而法軍則僅為11,000人,還有500人被俘[73][70]。
1710年春,維拉爾拖著殘疾的腿返回戰場,於5月25日前去解圍杜埃。然而他在觀察聯軍後,認為法軍人力遠不及對手,於6月25日後撤回阿拉斯[74]。之後,聯軍繼續攻城掠地,但每場圍城戰都令其損失慘重[75]。維拉爾多次請求路易十四允許其發動進攻,但被下令只應拖延聯軍進攻,不得作出任何有風險的決定[76][74]。9月25日,維拉爾前往波旁莱班的溫泉養傷,其病痛逐步改善,至9月8日已可獨立行走。1711年4月,維拉爾回到位於阿拉斯的總部,準備奪回杜埃,而聯軍總司令馬爾博羅公爵則準備進攻阿拉斯,最終兩軍在桑塞河相遇[77]。雙方友好交流後開始對峙,直到5月中旬聯軍後撤。此時,維拉爾向路易十四求援,但後者反而從其部隊中調人至萊茵地區[78][79]。6月中旬,路易十四又下令維拉爾不得與敵軍交戰,指示其只需守住當前防線即可[79]。法軍防線名為「最遠處防線」(Ne Plus Ultra Lines),從海峽沿岸延伸到桑布尔河的莫伯日,用於阻擋聯軍的主力部隊與突襲隊[80]。6月27日,法軍軍部再度將維拉爾的部分部隊調離。7月6日,聯軍攻下阿尔勒。法軍雖未能奪回該處,但於7月10日進攻格尔赞與杜埃間的聯軍分隊,殲滅其部並俘虜1,200名倖存者[81]。7月下旬,法軍重奪阿尔勒。8月,馬爾博羅在阿爾勒以西40公里的維利耶扎營,於同月4日晚在夜幕與維米嶺掩護下朝阿爾勒推進,於次日穿過法軍防線,前往圍攻布尚城[82]。維拉爾雖緊隨其後,但無力干涉,只能坐視聯軍於9月12日攻陷該城。之後,雙方繼續對峙,直到進入冬營[81]。
Remove ads
1711年、1712年之交,英格蘭宮廷罷黜聯軍統帥馬爾博羅公爵,改由奧蒙德公爵擔任英軍司令,並於1月29日同法國在乌得勒支展開和平談判[83]。4月21日,法軍元帥維拉爾公爵抵達康布雷,決心阻止敵軍接近阿拉斯與康布雷[參 1]。5月26日,聯軍拔營經布尚渡過斯海尔德河[84]。5月21日,英軍司令奧蒙德收到英格蘭政府命其按兵不動的命令[83]。6月7日聯軍轉移陣地,奧蒙德公爵的左翼部隊向勒凱努瓦推進[85]。數日過後,維拉爾公爵向奧蒙德表達不滿,認為其介入圍攻的做法違反法英之間的協議,但奧蒙德向前者表示圍城部隊中無任何英格蘭支隊[86]。7月4日,聯軍攻下勒凱努瓦[87]。7月10日,歐根在作戰會議中決定進攻朗德勒西,他派遣德绍親王率部封鎖朗德勒西,將主力部隊部署在桑布尔河與斯海尔德河之間,並在德南部署駐軍13,000人,以保衛马尔谢讷到朗德勒西的補給線[88]。7月16日,經過法英雙方的再次談判,奧蒙德率領其麾下20個步兵營與5個騎兵中隊撤往根特與布魯日,不過聯軍仍對法軍擁有人數優勢[88]。7月17日,聯軍開始圍攻朗德勒西[88]。

維拉爾於7月17日知悉聯軍開始圍攻朗德勒西後,命其部於斯海爾德河後方集結[89]。7月18日,維拉爾與各部將召開作戰會議,決定跨過斯海爾德河向塞勒河的源頭推進,然後向桑布爾河畔卡蒂永移動[90]。7月19日,法軍向塞勒河推進,但聯軍迅速將其右翼部隊移動至左翼,掩護朗德勒西的攻城部隊[90]。7月22日,法軍開始沿桑布尔河右岸一線部署,正對著朗德勒西的聯軍攻城部隊[91]。當日夜晚,維拉爾親自渡過桑布尔河前去偵查聯軍部署,發現聯軍部署完備,法軍無法在桑布尔河兩岸與聯軍作戰,決定進攻德南切斷聯軍的補給線,迫使後者停止圍攻朗德勒西。維拉爾隨後決定迷惑敵軍,指示龍騎兵開始沿河行軍,意圖使敵軍相信法軍主力仍在原位置,並下令工兵開始建築無用的橋樑。7月23日夜晚,法軍軍團朝德南行進30公里,其先遣部隊在隔天上午8時抵達德南要塞前的斯海爾德河[92]。7月24日,法軍突入德南,趕在歐根親王率領主力部隊抵達前殲滅該處駐軍,切斷聯軍主力與馬爾謝訥之間的補給線[93]。
7月25日,維拉爾派遣支隊前去佔領斯卡爾普河一線的市鎮,然後封鎖聯軍的補給基地马尔谢讷[94]。7月30日上午,法軍砲火打破马尔谢讷的城牆,駐軍司令被迫投降,法軍俘獲超過7,000名士兵與100門火砲[95][96]。維拉爾隨後於8月1日開始向杜埃推進,迫使歐根親王放棄圍攻朗德勒西[97]。8月26日夜晚,法軍佔領杜埃附近的斯卡爾普要塞。之後,維拉爾下令大部分部隊渡過斯卡爾普河向勒凯努瓦推進[98]。9月8日,杜埃守軍投降,3,000餘人被法軍俘虜[99][100]。之後,法軍開始圍攻有116門大口徑重砲的勒凯努瓦要塞,在圍城期間摧毀三分之二的敵軍火砲,最終在10月3日迫使其投降[99]。10月19日,法軍攻下布尚。至此法軍已解除聯軍對朗德勒西的圍困、佔領四座重要要塞,在60天內收復過去兩年丟失的領土[99]。
1713年4月11日,大同盟諸國與法國於烏得勒支締結和約,僅哈布斯堡王朝尚未退出對法戰爭[101]。5月24日,維拉爾抵達梅斯接掌萊茵軍團指揮權。6月3日,他率軍自斯特拉斯堡渡過萊茵河,分遣三支部隊向三地推進,迫使歐根親王只能被動駐守拉施塔特[102]。6月5日,維拉爾抵達施派尔,故意誘敵誤以為其將進軍曼海姆,隨後於6月11日抵達蘭道,數日後展開圍攻,終於8月20日攻克該城[103][104]。其後,維拉爾繼續進軍,於10月1日圍困弗赖堡,與守軍激烈交戰,11月2日猛攻後迫敵退守衛城。然而其未強攻衛城,而是威脅守軍,若不投降即焚毀城鎮。11月21日,守軍開門請降,雙方因嚴寒惡劣天氣來襲,各自進入冬營[105][106]。1714年,維拉爾與歐根親王作為外交代表面對面商議最終條約,二人舊友重逢,會談順利,於3月7日簽訂《拉施塔特條約》後,又於9月7日締結《巴登條約》,終實現和平[105][106]。
Remove ads
攝政、大元帥及逝世
1715年9月1日,法王路易十四逝世,其曾孫路易十五即位。維拉爾成為「攝政理事會」委員,輔佐年幼的新王。其在政壇執掌大權,並與樞機纪尧姆·杜布瓦互為寇讎[107]。1733年,他成為法國大元帥,為蒂雷納子爵後首位[2]。同年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爆發,維拉爾成為擔任萊茵軍團司令的熱門人選。然而首席大臣弗勒里並未同意,而是任命同樣戰功彪炳的貝里克公爵擔任司令[108]。之後,他被任命為義大利軍團司令,統兵8萬餘人,含45個步兵營、64個騎兵中隊與40門野戰砲[109]。法軍隨後翻越阿尔卑斯山,與萨伏依公国軍一同擊敗帝國軍,控制幾乎整個米蘭地區[110]。之後,同為波旁王朝的西班牙王國加入法國同盟,卻引發萨伏依公爵卡洛·埃馬努埃萊三世的猜疑,認為一旦法薩聯軍佔領伦巴第地區,西班牙就將搶奪其勝利果實[111]。卡洛·埃馬努埃萊因此決定拖延進攻,令維拉爾大失所望,向王庭請求離開義大利,但被路易十五督促堅守崗位。1734年5月下旬,維拉爾離開部隊抵達都灵,於6月17日去世,享壽81歲[112]。數日後,法軍贏得聖皮耶特羅戰役,但仍受限於萨伏依公爵的拖延戰術[113]。
Remove ads
評價
維拉爾被多位軍事歷史學家評為歐洲歷史上最出色的將領之一,是蒂雷納子爵、孔代親王、卢森堡公爵當之無愧的繼承者[114][115][參 2][參 3]。他狂妄自大、野心勃勃、我行我素,堅信自身能力到有膽量違抗君主[116][117],但亦精明強幹、富有魄力、足智多謀[118][116][2],常身先士卒,與士兵相互信任,但對手下軍官極為嚴苛[119]。普籍學者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評論道:「維拉爾是個大膽、開朗,有些輕率的人,被時人視為當時最優秀的法軍將領[120]。」大英百科全書寫道:「他是一位榮譽高潔、勇氣過人,兼具道德與體魄的傑出人物,其作為18世紀的軍人,軍史地位凌駕於同時代及其後的大部分將領,與馬爾博羅公爵和腓特烈大帝齊名[參 4]。」他除以指揮戰事出名外,亦曾多次在敵方領土掠奪與破壞。1707年,其入侵德意志後在當地橫徵暴斂,從敵方民眾中榨取大量金錢[121][48]。
佛罗里达大学歷史教授克勞德·斯特吉爾(Claude Sturgill)總結道:「維拉爾的作戰原則顯而易見,尋敵並擊敗之。維拉爾並非理論家或卓越的戰略家……他本質上是一個行動派。他雖重視機動性的重要,但在他眼中機動並非戰術目的,而是一種手段,旨在促成決定性交戰。其在交戰之際的行動常難以預測,然數詞似可概括維拉爾的作戰風格及其人格特質:大膽、衝鋒、構築工事、謹慎、決斷與威懾。維拉爾總相信能以佯攻誘敵失誤,但當敵軍於戰場上準備交戰時,他慣於親率部隊直線衝鋒,除非兵力極為懸殊且奉命固守。至於防守時,其常構築複雜的野戰工事,輔以謹慎的前線試探,以揣摩敵方下一步動向[122]。」
Remove ads
註腳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