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克节朗战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克节朗战役,印度称之为南卡曲战役(英語:Battle of Namka Chu River,南卡曲河是印度对克节朗河的称呼),是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的第一场战役。解放军以西藏军区前线指挥部(代号:藏字419部队)为主,连同陆军第11师部分分队参战,印度陆军第七步兵旅在此战被击败并完全失去作战能力,没有再参与此次战争的后续作战,该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与4个中校军衔的营级主官被俘。解放军随即乘胜追击,占领了藏南的达旺地区,而驻地印军的第四军剩余部队在解放军到达达旺之前就已撤退[5]。
Remove ads
背景
中方主要目的为驱赶克节朗河流域附近所有印军驻扎点,并相机占领达旺。由于第7步兵旅在当时是印军全军最优秀的步兵旅之一,中方在藏字419部队基础上再部署了陆军第11师的一些分队协助作战[1]。根据作战部署,解放军以藏字四一九部队为主要基干[6]:
- 第一五五团与第一五七团各抽1个营,自印军左翼的卡龙与枪等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目标为清除卡龙、枪等地区之印军防守力量。
- 第一五七团主力采取向印军左侧后方的迂回行动,指向章多地区,任务包括打击印军第七旅旅部及其后勤供应设施。
- 第一五四团对印军右翼展开突击,作战方向为沙则与克宁乃桥区域[7],目标为该方向之印军兵力。
- 第三十二团第二营与山南军分区守点分队在正面实施牵制,以分散并固定印军正面兵力。
- 炮兵支援方面,炮兵第三○八团下辖两个120毫米迫击炮连,配合第十一师两个82毫米迫击炮连,编成轻便炮兵群,部署于拉则与塔拉地区,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 第三十二团(欠1个营)主力集结于勒与得芒之间,并编入位于错那的第三十一团第二营为预备队,由该团统一指挥。
- 防空掩护由第十一师高炮营承担,部署在麻麻、薄山口与宝丁山口一线,任务为对空防护与后方运输线安全保障。
在各部队形成合围态势后,计划实施向心突击,围歼扯冬、绒不丢、扯果布、邦冈丁与色兄朗沟一线之印军据点,并争取夺占哈东拉山口、桑采拉山口,以阻滞印军南撤或北上增援。作战目标指向削弱或摧破印军第七旅的整体作战能力[8]。
Remove ads
战役经过

从 10月20日7时30分起,炮兵群和各团属炮兵对克节朗地区之印军实施了15分钟的火力急袭,摧毁了印军的炮兵阵地和部分工事。7时45分,步兵发起冲击并迅速突入印军阵地[9]。
印度国防部编写的资料将该地称为“拉加普特第2营在原木桥、临时桥和4号桥的左翼阵地”[10]。
10月20日拂晓,解放军步兵第155团第2营发起接敌与强攻:5时40分抵达克节朗河北岸,6时30分第6连主力在第二个据点西北侧桥西隐蔽徒涉,随后第2营主力(第4、第5、第8连)在火力急袭后渡河并沿枪等东侧迅速展开,约14分钟内基本完成对印军的包围。经约3小时战斗,该营报告全歼枪等方向印军两个步兵连270人(毙228人、俘42人),攻克地堡112座,自身伤亡为阵亡21人、负伤34人[11][12]。
在卡龙方向,第155团第1营在炮兵支援下实施侧背攻击与穿插分割,目标为先歼卡龙守军,再向扯冬与绒不丢方向推进。该营宣称于半日内歼灭卡龙、扯冬、绒不丢印军共3个连及1个营部约360余人,并俘获第二拉加普特营营长瑞克(M. S. Rikh)中校与第四师通信团长泰瓦利(B. N. Tewari)中校[13]。然尽管如此,因印军阵地长期构筑、火力联结严密,第1营只能逐堡强攻,攻坚作战伤亡为59人阵亡、79人负伤[13][12]。

沙则为克节朗地区印军右翼的重要据点,1959年被印军占领并长期构筑防御。阵地由4个地堡群组成,前沿宽约300米、纵深约2,500米,前重后轻,火力指向得芒边卡及沿江道路;前沿设有鹿砦、竹签与一道约3米宽、50厘米高的铁丝网。印军以1个加强连加1个加强排防守,工事以土木、石木结构为主,共计百余座大小地堡[14]。
10月20日,解放军第154团第3营在得芒边防队部分兵力配合下,按两个梯队实施进攻:第9连自西向东主攻首个地堡群并向沙则纵深发展;第7连穿插迂回,经沙则西南侧突破后直插仲昆桥;第8连为第二梯队。同时,团令第2营第5、第6连各一部占领尺登、娘巴与仲昆桥西侧绝壁上方高地,以火力封锁该桥,配合第3营作战。炮兵支援方面,团以21门82迫击炮、3门75无后坐力炮,并配属第11师两门120迫击炮组成炮兵群;第3营各分队于2:00–4:00先后占领出发阵地[15]。
战斗至11:40,第8连歼灭沙则第三个地堡群守军,作战结束后获集体三等功。沙则战斗共歼印军162人(其中得芒边防队歼13人),并缴获轻机枪14挺、各型枪94支(得芒边防队缴11支),81毫米迫击炮2门、51毫米迫击炮2门、90毫米火箭筒3具及电台、步谈机、电话机、望远镜等装备若干。同期,第154团第1营(欠第3连)推进至克宁乃并逼近克宁乃桥,但因行动迟缓未能迅速发起进攻,至20:00印军已撤出后方才占领该桥[11],失机未歼[16]。
Remove ads
根据西藏军区前指与藏字419部队的部署,第157团团长李德荣决定以第1营并指挥第8连实施对章多的迂回。第1营据敌情与地形选择自印军左侧穿越密林,首先夺取海拔约4,300米高地以切断退路,继而居高压制,对章多实施突击;完成歼灭后乘势封闭桑采山口,阻截南逃与北援的印军。重机枪与57毫米无后坐力炮分配至各连加强火力[16]。
在夺占章多后,第157团随即在周边地域搜歼残敌,战斗于20日19时结束。该作战据称歼灭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营部及2个连、并击破第7旅后方与炮兵、勤务分队各一部;击毙第四师通信团副团长拉姆·辛格少校等68人,俘营长阿鲁瓦利亚中校等492人,缴获火炮14门、火箭筒4具、轻重机枪19挺、长短枪180支、电台14部及其他物资[17]。
21日上午,第155团、第157团与第32团第2营分别对克节朗河以南山林、色兄郎沟与章多外围实施清剿,并控制桑采拉、嘎波拉与吉山口。由此,克节朗地区反击战告一段落。中方战果统计称:歼灭印军第7旅旅部(旅长达尔维逃脱后被俘)、第二拉加普特营与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整建制,另歼旁遮普联队第9营大部、阿萨姆步兵第5营和近卫联队第4营各一部;击毙第四师通信团副团长拉姆·辛格(英語:Ram Singh)少校以下770余人,俘第四师通信团长泰瓦利中校[18]、第二拉加普特营营长瑞克中校[18]、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营长阿鲁瓦利亚(英語:Harbhajan Singh Ahluwalia)中校[18]、阿萨姆步兵第五营营长拉顿·辛格(英語:Rattan Singh)中校[19]以下970余人[20]。
Remove ads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西藏军区前指于21日16:55命令“藏字419部队”自当日18:00起分四路对丘散谋、吉米塘与永邦桥一线实施追击以扩大战果[21]。受命后,部队展开机动:第157团与第155团第3营由桑采拉出动,第154团自哈东拉推进,前指所部率第155团主力跟随第154团,统向龙布方向追击。同时,山南军分区第1团1个连自娘姆江曲东岸经沙溜山口插向吉米塘、加林定方向。受克节朗战役胜利震慑,印军第4师战术司令部于21日下令销毁文件并向达旺撤退[22]。22日中午,“藏字419部队”先后占领龙布、龙布普,歼灭溃散之敌一部,并缴获苏制米-4直升机1架[10]。山南军分区第一团1个连进占吉米塘。
据中方战史记载,藏字419部队南下追击期间,第154团于22日凌晨自哈东拉出动,向龙布方向推进。团属82毫米迫击炮第2连(65人、携炮6门,人均负重35公斤以上)编入战斗队形紧随步兵前进,无人员掉队。约9时,该连行至龙布普附近,副连长彭君先发现道路旁林间有印军活动,遂以连内仅配备的十余支步枪与冲锋枪实施机动,从侧后插入并迫使印军第7旅旅长约翰·达尔维准将与塔尔瓦尔上尉等9人投降,缴获机枪1挺、步枪8支[11][23]。
棒山口地区驻有锡克联队第一营1个连和阿萨姆步兵第五营两个排。棒山口据点由第五营两个排驻防,修有各种土木和木石质工事,扼守着通往达旺的大门,棒山口以南约500余米处,驻有锡克联队第一营1个连,随时可以支援棒山口作战。锡克联队第一营营部率1个连和重机枪排及迫击炮、山炮分队位拉古拉及附近地区[24][25]。山南军分区步兵第3团的第2、3连和炮兵连配合一些边防分队歼灭棒山口附近印军,其中,棒山口据点由步兵第2、第3连负责进攻。23日7时,各攻击分队在炮兵、机枪火力的支援下,对棒山口印军发起攻击,迅速歼灭了印军两个排[24]。
印度部分资料宣称印军在这里认为解放军的11师整个师的均参与了棒山口的进攻,其中锡克团与阿萨姆团2个排得以“暂时抵挡”解放军“步兵第33团”的攻击并击毙“至少200人”[26]。

解放军总参谋部于10月22日23时下达了“相机占领达旺”的指示[27]。据此,西藏军区前指于23日10时下达了“攻歼达旺地区印军的作战命令”,决心集中藏字四一九部队、第十一师两个团、山南军分区4个连,共5个团又1个营的兵力,乘胜追击,直取达旺,歼灭达旺地区印军。西藏军区前指所属各部队于24日、25日分别进占东新桥、达旺等地,并歼灭印军后尾一部[27]。
同期,中方在实控线西段的作战也胜利结束。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总参谋部于同日命令西藏边防部队停止追击,暂不过达旺河。西藏边防部队即在达旺河以北地区集结,休整待命[28]。至此中方宣告中印边境东线第一阶段反击作战胜利结束[28]。
总结

克节朗战役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完全胜利而告终,得以控制了战场局势并俘虏印度多名中高层军官[11]。由于达旺是藏南地区藏传佛教重要的政治与宗教中心,也是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出生地,具有重要的政治与文化意义。此外,达旺向北有高地便于防守,向南对达旺河谷处居高临下瞰制之势,军事地位亦十分重要。故此占领此地被中方视为此战的主要战果之一[29]。
克节朗、达旺地区(不含山南、林芝、昌都地区)的反击作战,共歼印军1897人(毙832人,俘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以下1065人),缴获各种炮75门,机枪122挺,各种枪1104支,直升飞机3架,汽车11辆,推土机4部,电台74部,步谈机30部,总机5部,单机41部和其它军用物资一部。中国人民解放军阵亡151人(军官16人,士兵135人),负伤334人(军官30人,士兵304人)[29]。
此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使用苏联授权生产的56式枪族(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56式班用机枪)在面对仅装备李-恩菲爾德步槍、斯登衝鋒槍、布伦轻机枪等老旧英式装备的印度时展现出了更高效率的单兵火力输出能力,使其在短兵相接中更容易取得优势[30]。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步兵班一直使用这样的武器配置直至两山战役被八一式枪族取代。轻武器火力压制的说法得到了印度国防部撰写的战史的证实:
印度部队在战斗中没有合宜的自动武器和半自动武器。更有甚者,每一种武器的数量都存在短缺,很多时候弹药存量远低于所需要的水平。还缺乏合适的冬装和靴子。但是即使考虑到撤退的安全,这也不能为卡门地区印军接敌后便一溃千里辩护。在南卡曲[註 1]之战和从达旺撤退以后,失败主义的气味就弥漫在了东北边境特区的官兵之中。印军无论何时、何处、哪支部队一旦受到中国军队的威胁或攻击就马上要撤退,这几乎成了一条规律。
得益于专门为高原地区火炮射击编写的高原射表[31][32],此战中国人民解放军虽在火炮的数量与质量均处于劣势却实现了更精准的火力打击,相比之下印军的优势炮火在此战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32]。
Remove ads
无论如何,印第7步兵旅都在此战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并失去一切行动能力,没有再参与后续的作战,最终于中印边境战争结束后被裁撤[1]。达尔维被中方关押近7个月,于1963年5月被中国释放回国,5月22日乘飞机回到加尔各答[33]。印度国防部的战史根据第四军军长考尔的证词,将此次战败的主要责任归咎于达尔维准将[34]:
此外,第7旅的任务在10月12日就发生了变更,它当时只需要守住战线,而非进军把中国人打退。这一重要的变更貌似并没有引起南卡曲一线部队的任何重新部署或重新组织,以建立防御态势。这是一个现场层面的指挥失灵。所以达尔维准将的陈述,即“没有任何战略计划或安排使得第7步兵旅获得纵深,或是建立阻击阵地以掩护南卡曲守军撤退”,看上去几乎完全只不过是在控诉自己而已。
达尔维在自己2003年撰写的书籍中反驳,并表示这完全是颠倒黑白,早在10月19日达尔维就要求上级批准他把章勒/色章湖的那个连撤回来填补战线,但是第四军的参谋长不批准[35]。这一说法在印度国防部自己撰写的战史中也得到了证实[36]。
Remove ads
雙方作战序列表
![]() |
![]() |
引用
脚注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