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克里斯·平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克里斯多福·麥可·平田(英語:Christopher Michael Hirata,1983年11月30日—)是一名美國宇宙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
1996年,13歲的平田在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金牌[1]。2001年,18歲的他獲得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學士學位[2]。2005年,他在烏羅什·塞利亞克的指導下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弱引力透鏡理論與數據分析》[3]。2005年至2007年,他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訪問學者。2006年至2012年,他先後擔任加州理工學院助理教授和全職教授,並於次年轉至俄亥俄州立大學擔任同樣職務。他目前是俄亥俄州立大學宇宙學與天體粒子物理中心(CCAPP)的教授。
Remove ads
研究工作
平田的研究重點是宇宙微波背景、暗能量和宇宙加速膨脹、星系團和宇宙大尺度結構(以及這些結構的形成,即再電離紀元),以及作為宇宙學工具的重力透鏡。平田既從事理論研究,又分析觀測數據,還設計望遠鏡(特別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下一代太空望遠鏡)。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宇宙學和暗能量。
平田被認為是精確宇宙學的領軍人物,他將跨學科的計算機研究、理論研究和包括儀器開發在內的觀測天文學結合在一起[4]。
2010年,他與德米特里·采利亞霍維奇(Dmitriy Tseliakhovich)一起指出宇宙學擾動理論中的一個前所未有的效應,用於計算宇宙中最初結構的形成[5]。它基於這樣一個事實:當第一批原子形成時(復合時代),重子物質(相對於暗物質)的聲速急劇下降(從相對論速度降到熱速度),這導致重子物質(在速度更快的暗物質的引力影響下移動)的超音速電流和二次擾動項。根據平田和采利亞霍維奇的觀點,這將導致具有可觀測效應的第一批結構的形成受到抑制。
他與其他人一起發起了一項計劃,分析天文數據中的信息,以便對粒子物理學的基本問題進行可能的推論,以及對創建新的觀測計劃可能提出的建議。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宇宙加速是否表明暗能量(保留廣義相對論,但增加了一個動態純量場)或廣義相對論的修正。
Remove ads
榮譽
- 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2012年)
- 西蒙斯基金會調查員(2013年)
- 海倫·B·華納天文學獎(2014年)
- 新視野物理獎,以表彰為了解宇宙中第一批星系的形成做出的基礎性貢獻,以及為銳化和應用最強大的精密宇宙學工具做出的貢獻(2018年)[6]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